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今年进入汛期以来,多地强降雨引发严重洪涝灾害,防汛救灾形势严峻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防汛救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自然资源部牢牢扛起地质灾害防治和海洋灾害监测预警重大政治责任,筑牢思想防线,提升防范能力,坚决打赢关键期防灾“主动仗”。
早研判早部署,下好防灾“先手棋”
今年,我国气候年景偏差,强降雨过程多、历时长,江河洪水发生早、发展快。特别是入汛以来,南方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遭受了多轮次强降雨,多地遭遇突破历史极值的特大暴雨袭击,累计雨量大、持续时间长。强降雨在多地形成严重洪涝灾害,也引发了点多面广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面对严峻的形势,自然资源部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始终紧绷防灾减灾救灾这根弦,不断织密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防范的“安全网”。
立足早研判、早调度,自然资源部开展了一系列部署。
主汛期到来之前,自然资源部于4月21日召开2024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防治工作会议,强调紧盯重点部位,严防“群死群伤”事件,全力做好汛期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防治工作。4月24日至26日,自然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广华到重庆市、湖北省调研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4月下旬,自然资源部即派出第一批工作组,指导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等省份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准备工作。
主汛期以来,自然资源部针对不同时段、不同情势下的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防范作出细化部署。6月18日,自然资源部举行专题会议,分析地质灾害灾情形势,提出根据雨情汛情发展态势,向南方10余个省份加派驻守专家,加大部省专家指导力度,在强降雨落区省份加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6月25日,自然资源部召开海洋灾害防御专题工作会,研究部署汛期海洋灾害应急与调查评估重点工作,要求全力做好汛期海洋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研判。7月5日,自然资源部组织召开盛夏季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部署会。7月15日,派出第二批工作组指导加强2024年主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进入“七下八上”关键期后,自然资源部明显加密了调度部署的节奏。
7月22日,王广华部长带队先后前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和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调研指导值班值守和监测预警预报等工作。
7月23日,印发《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4年第3号台风“格美”防御工作的紧急通知》;7月25日,部负责同志赴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参加海洋灾害应急视频会商,对台风“格美”风暴潮、海浪灾害防范提出明确要求。
7月28日,就加强主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发出通知,重点针对强化巡查排查发现风险隐患、加强会商研判做好临灾预警、及时启动预案优化响应措施、统筹防灾力量提升基层能力、加强组织领导下沉靠前指挥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7月29日,召开2024年全国主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工作部署视频会,对“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地质灾害防治和海洋灾害监测预警工作进行了再调度再部署。
打响“信号枪”,加强会商研判和临灾预警
地质和海洋灾害重在防范,预报预警至关重要。
今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2146起,其中滑坡1039起、崩塌931起、泥石流117起、地面塌陷59起。据初步统计,今年入汛以来共成功预警预报地质灾害253起,有效避免2443人可能因灾伤亡。
我国地质环境复杂多样,不同地方的地质灾害规律虽有差别,但主要引发因素都是降水,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好比“信号枪”,发挥着重要的避险作用。
1月至7月,自然资源部启动地质灾害防御响应28次,其中Ⅱ级响应1次、Ⅲ级响应9次、Ⅳ级响应18次,涉及全国25个省份。6月20日以来,广东、广西、福建、湖北、安徽、湖南、浙江、江西、四川、陕西、甘肃、宁夏等12个省(区)启动Ⅲ级防御响应,自然资源部进一步加强了组织协调、趋势分析、会商研判和专家调度。
从4月21日起,自然资源部提前启动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截至7月31日,制作发布未来24小时预警产品116期、未来72小时预测产品102期、未来7天预测产品15期,参加国家防办防汛会商调度62次。
随着主汛期到来,自然资源部要求各地自然资源部门密切关注雨情水情变化,主动加强与气象、水利、应急管理等部门滚动会商,深入研判灾情险情发展形势,在及时发布72小时、24小时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的基础上,滚动发布短临预警信息。同时要细化预警最小单元,尽快实现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省级预警到县、市级预警到乡、县级预警到村”。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重在研判,安装在地灾隐患点的监测预警设备,则是实实在在紧盯地质灾害风险的“眼睛”。
目前,全国已在5万多处隐患点安装了自动化监测预警设备,每天24小时不间断产生大量的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并自动接入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通过监测感知、综合分析、预警预报、在线会商等功能,实现全国范围数据快速汇聚、重大灾情研判、快速响应等,为国家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服务支撑。
为了进一步发挥监测预警台站在降低因灾人员伤亡方面的重要作用,2024年,全国有27个省份依托增发国债安排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台站建设,计划新建台站约1万处、改建台站约2万处。截至7月底,已累计完成约90%的新建台站和70%改建台站建设。
针对海洋灾害防范,自然资源部按周开展海洋灾害风险形势会商,强化海洋灾害中长期预测和短期预警。海洋灾害应急期间,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组织相关单位每日开展预测会商,及时滚动发布灾害预警预报;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牵头成立海洋灾害专家组赴地方指导开展海洋灾害应对;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加强应急期间海洋观测仪器设备运行状态、海洋观测数据传输和网络状态监控;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统筹国内外卫星资源,加密获取卫星数据;自然资源部有关海区局组织加密观测,及时派出专家进驻地方三防部门参与联合会商及24小时联合应急值守。
7月24日,针对超强台风“格美”,自然资源部组织相关部门加密海洋观测,加强会商研判,发布风暴潮、海浪警报21期,启动调整海洋灾害应急响应6次。截至7月底,共开展应急视频会商69次,启动调整海洋灾害应急响应12次,发布海洋灾害警报106期,成功预测15次海洋灾害过程。
同时,自然资源部门针对海洋灾害高风险区域开发预警预报模型,开展了专项预警预报,并深度融合海洋预报精细化服务及智慧低空物联等前沿技术,研发海洋灾害声光报警系统等设施,实现了针对高风险区保障目标的海洋灾害精细化预测与精准高效报警。
派出专家驻守,强化对一线的技术指导
“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发生重大山洪灾害,造成30余人失联!”7月20日,一个看似平静的周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接到通知。灾情就是命令!8名专家一小时内从各个方向紧急赶回单位,组成应急专家工作组,带上无人机等应急装备,赶赴汉源县马烈乡新华村山洪灾害现场。
专家组对现场进行详细调查,依据已经掌握的卫星遥感解译、无人机航拍、实景三维测绘、地质调查、现场访问和实测数据等资料,综合分析受灾区域的地质、气象、水文条件,研判潜在风险,协助指导抢险救援和安全防范,防止发生次生地质灾害。
受台风“格美”影响,自7月26日以来,湖南省郴州市资兴市遭遇特大暴雨,多个乡镇地质灾害频发。8月2日,自然资源部派出由26人组成的专家组赶赴现场,与湖南省地质专家联合,分7组前往资兴市州司门镇、八面山乡等重灾区开展应急排查核查,研判灾害趋势,协助指导灾情处置和灾后恢复重建。专家组还会同当地政府和自然资源部门,从专业技术和防灾管理两方面,对巡查排查、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响应、避险转移、人员管控、封控措施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复盘分析,查找短板弱项,提出改进措施建议。
地质专家汛期分省驻守和机动专家响应,是近几年自然资源部为加强汛期地灾防治建立的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之一。今年,自然资源部派出66名专家,汛期在全国30个省(区、市)常态驻守,提前预置到高风险预警区,协助基层政府做好灾害巡查排查、防灾措施落实、应急响应决策、应急处置救援等。同时,还调配200余名专家机动,根据地质灾害风险变化及时向各地增派,加强重大地质灾害防御指导。
根据汛期暴雨灾害情况及地质灾害风险趋势,自然资源部今年共派出15个工作组赴30个省(区、市)督导防灾工作,派出271名部级专家驻守防灾一线、指导开展风险防御指导、灾情险情处置等工作。
驻守专家长期蹲点、机动专家闻讯而动,下乡进村、入户到点,为基层防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仍有140余名专家在全国相关省份,平战结合开展地质灾害防御支撑工作。此外,各级自然资源部门每年汛期还组织专业地勘队员驻县下乡,数千名专家和地质队员的加入,无疑给基层地质灾害防治注入了强劲的后援!
强化海洋灾害防范,自然资源部汛前派出4个工作组,赴山东、浙江等6省10市开展现场检查和指导;积极应对“派比安”“格美”等台风风暴潮灾害过程,派出工作组2批次赴地方指导做好海洋灾害防御。
提升观测预报能力,坚守海洋防灾减灾“最初一公里”
海洋科学至今仍是一门以观测为主要手段的学科,海洋灾害预警预报更是如此。每一份预警预报信息,离不开基层海洋站、海洋卫星、志愿船、雷达、浮潜标、海底观测网、断面调查等多手段组成的海洋立体观测网,不间断地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每当台风来临,基层海洋站的工作人员为了海洋数据不断档、观测设备正常运行,与救援救灾人员一样成为风雨中的“逆行者”。可以说,为做好海洋观测,并不断提升其能力建设,他们守护着海洋防灾减灾的“最初一公里”。
今年以来,海洋观测能力有效提升。新增9个岸基观测站点,布放2个10米浮标,1个海啸浮标;破冰调查船正式入列交付使用,三个海区局综合保障基地建设有序推进;完成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2月和5月共计11条标准海洋断面调查。
海洋观测网运行管理不断强化。上半年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海洋站(点)实时观测数据传输到报率达99.7%,数据有效率99.8%。业务化运行海洋船舶实时监控平台,实现对自然资源部现有船舶监控全覆盖。
海洋观测数据管理与共享推进。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正式对公众发布《海洋数据开放共享目录》和海洋云,提升海洋数据开放创新和共享服务水平。持续为政府部门、国内科研单位、社会公众以及国际组织提供海洋观测资料共享服务。深化与香港天文台海洋观测数据实时共享,共建3套海洋石油平台观测系统和3套6米浮标观测数据。
与此同时,自然资源相关部门持续加强海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自主化和智能化海洋预报能力不断提升。
据悉,自然资源部持续实施海洋预报“芯片”工程,风暴潮、海啸、海冰、海流等“妈祖”系列预警预报模式业务化稳定运行;建成中国近海10千米的全国海洋智能网格预报系统,形成三级联动机制和全国“一张网”的海洋网格化预报产品,海洋预报自主化和智能化能力进一步提升。推动完成“妈祖·海流”全球5千米网格构建,“妈祖·海浪”模式在高性能图形处理器(GPU)上实现业务化运行。编制印发2024年度《海洋智能网格预报业务系统工作方案》,开展智能网格预报融合产品检验准备。
“人防+技防”,织密基层地质灾害防御“安全网”
与灾害博弈、与灾情赛跑。防灾救灾就是一场场战斗,环环相扣,考验人防、技防和物防,也考验机制、合作和能力。
7月9日晚,湖北省秭归县沙镇溪镇遭遇特大暴雨,3小时短时降雨量达163毫米。黑夜中,该镇三星店村地灾监测员张家红冒雨蹚水巡查,就着手电的光,他发现公路出现裂缝且越来越严重,并伴有异常响动。凭借多年防灾知识培训和积累经验,预判可能出现滑坡险情,便火速上报。
“都迅速从屋里出来!要挪到别处去!”镇村干部们沿着公路一路敲锣呼喊,连夜对险区内受影响的74户206人进行紧急转移。23时左右,滑坡体发生剧烈变形下滑。由于提前2个多小时发现险情并第一时间上报,及时果断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未造成人员伤亡。
7月19日13时,陕西省旬阳市遭遇暴雨,自然资源局和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橙色预警,提醒镇村做好防范应对。铜钱关镇在地灾隐患大排查中发现七里村二组鞍家沟存在山体垮塌、泥石流风险。鞍家沟为非在册隐患点,但所在区域是该市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核查确定的中风险区。镇政府驻村工作队加密监测预警,随着雨情加剧,19时许,驻村工作队紧急转移受威胁群众。20日6时40分许,山体大范围垮塌形成泥石流涌入房屋,造成房屋严重受损,因转移及时无人员伤亡。
7月28日22时左右,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妈蒿屯滑坡隐患点安装的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设备触发预警。接收到预警信息后,监测员立刻到现场巡查,发现隐患边坡开裂、坡脚水流浑浊。当地政府随即组织受威胁群众紧急撤离。23时许,滑坡发生,造成2栋房屋不同程度损坏。
“人防+技防”是我国常年构建形成的防御地质灾害的有效手段。经过多年的实践,自然资源部已与各地各级政府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人防+技防”的基础上,形成了“汛期三查”“三个紧急撤离”“叫应叫醒”“隐患点+风险区”点面双控等机制和经验,取得许多成功避险实例。
今年,自然资源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地方组织基层相关责任人、26万余名群测群防员和专业队伍对隐患点和风险区动态巡查排查的指导,特别是加强了对已安装的5万余处监测设备的数据分析,要求及时预警并快速处置,并提醒指导当地政府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落实防范措施,确保工作“闭环”。
为指导各地进一步落实巡查排查、监测预警、临灾避险等措施,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自然资源部转发今年1~6月各省份228起地质灾害成功避险案例,并摘选6月以来19个典型案例供各地学习借鉴。
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应对“大考”
风未歇、雨未止。当前,我国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长江等流域防洪峰、防决堤、排内涝压力不减,黄河、淮河、海河、松辽流域有可能发生较重汛情。降雨带西移北抬造成北方地区地质灾害也呈现高发态势,近期地质灾害防治将面临南北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海洋风暴潮过程重点影响岸段为浙江南部、福建闽江口、广东珠江口、雷州半岛东岸和海南岛东北部沿岸。
为此,自然资源部门高度重视,突出重点,全力应对“大考”。
——压实全系统防灾责任,树牢风险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加强工作统筹。
——紧盯降雨落区和台风动向,加强形势分析与会商研判,及时发布趋势预测及预警信息,持续提高预警精准度和响应行动针对性。
——督促地方在高风险区域提前预置专业技术人员、防御力量和物资,强化灾情险情处置。
——组织地方进一步加强对人口聚集区、临坡临崖临沟临水人员居住地的巡查排查,落实“隐患点+风险区”双管控要求。督促指导相关行业部门强化交通沿线、景区景点、工地、矿区等部位的隐患排查除险和避险转移。
——开展复盘分析、优化避险转移方案,突出做好临灾预警,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提前转移受威胁群众。
——强化对基层防灾责任人、群测群防员、地方专业队伍的培训,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和避险演练。
——强化监测预警,提高海洋灾害预警时效性,增加预警提前量,筑牢海洋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加强风险研判,有效预判海洋灾害风险区域分布和时间阶段变化,识别高风险岸段和时段,做好防灾避险。
——开展影响评估,做好第3号台风“格美”等海洋灾害调查评估和灾情核查,评估减灾成效。
下一步,自然资源部门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保持战时状态,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增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坚决打赢防汛关键期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防范这场硬仗。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周飞飞 安海燕
未来两天海洋环境预报
预计明天,
渤海、黄海有0.5到1.3米的轻浪到中浪;
东海、钓鱼岛附近海域有0.5到1.1米的轻浪;
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巴士海峡有0.6到1.7米的轻浪到中浪;
北部湾有0.8到1.3米的轻浪到中浪;
南海有1到1.9米的轻浪到中浪。
预计后天,
我国近海无大浪区。
8月8~12日西北太平洋海浪数值预报
美丽海岛海域海况
预计明天,
觉华岛、涠洲岛、永兴岛、黄岩岛附近海域有1.3~1.5米的中浪,较适宜乘船出行;
我国其他美丽海岛附近海域都是轻浪,海况不错,非常适宜乘船出行和海岛游玩。
美丽海岛是指以下的35个海岛:
觉华岛、长山群岛、菩提岛、长岛、刘公岛、灵山岛、秦山岛、连岛、崇明岛、嵊泗列岛、岱山岛、东极岛、普陀山、大陈岛、玉环岛、洞头岛、南麂岛、嵛山岛、三都岛、平潭岛、湄洲岛、东山岛、钓鱼岛、南澳岛、万山群岛、川山群岛、海陵岛、南三岛、东海岛、涠洲岛、分界洲岛、蜈支洲岛、永兴岛、黄岩岛、永暑礁。
更多滨海旅游预报 尽在中国海洋预报
PC端可登录中国海洋预报网http://www.oceanguide.org.cn
移动端可使用中国海洋预报微信小程序
进入“中国海洋预报”微信小程序
进入“全球海啸预警”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