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海道大通,地处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中国与欧洲之间的交往、交流越来越多。16—18世纪,随着欧洲传教士、商人等频繁往来于中国和欧洲之间,中国生产的商品、发明的技术以及儒学经典等大量流入欧洲。这一时期,欧洲在器物、技术和文化等方面对中国极为追捧,从而催生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
中国商品热销欧洲
新航路开辟以来,在对美洲的征服中,西、葡殖民者从拉美掠夺了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并将其运回欧洲,从而引发了欧洲“价格革命”。从当时中、欧生产力水平来看,此时中国的生产能力占优势。中国生产的商品价廉物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有137种。而同期欧洲国家由于“价格革命”冲击,加之战乱、瘟疫和灾荒流行,经济日益萧条,拿不出像样的产品销往中国市场,只好携带白银来中国贩卖货物到欧洲销售。
东西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差以及欧洲国家对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的渴求,使中欧贸易迅速发展起来。16—18世纪来自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漆器等商品潮水般地涌向欧洲。中国瓷器年均外销量从17世纪的约20万件飙升到18世纪的百万件;中国茶叶出口量从17世纪的21000担,激增至18世纪的8889241担。
欧洲流行“中国风”
1700年1月7日,“太阳王”路易十四在法国凡尔赛宫举行盛大的“中国式”舞会。这场“中国式”舞会,只是当时欧洲流行“中国风”的缩影。在“中国风”流行期间,欧洲人普遍爱好来自中国的物品,热衷于模仿中国的艺术风格和生活习俗。
首先,中国式园林和建筑风靡欧洲各国。中国园林“师法自然”的独特风格,在欧洲社会激起了一股追捧的热潮。1670年,路易十四下令在凡尔赛建造一座“中国宫”,引来欧洲各国效仿。1744年,中国画家唐岱、沈源作圆明园四十景图,法国耶稣会士王致诚将其副本寄往巴黎,引起轰动。
其次,中国器物引领欧洲时尚。16世纪以来,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漆器、屏风、家具、绘画、地毯、壁纸、折扇、金鱼等开始大量进入欧洲,丰富了欧洲人的生活情趣。到16世纪中期,随着葡萄牙人大量从中国带回瓷器,欧洲王公贵族竞相收藏中国瓷器。
中国丝绸也受到欧洲人的极大欢迎,被欧洲人称作“第一织物”,是上流社会妇女争丽斗艳的衣料。中国茶叶于1610年传入荷兰,后传入英国,很快在欧洲流行开来。欧洲绅士们用中国进口的瓷杯,沏上一杯绿茶,借以表现自己的富有和风雅。
欧洲人对中国的漆器和绘画同样醉心。法国凡尔赛宫藏有整套的中国漆制家具。英国上层妇女以学绘漆画为时尚。瓷器、漆器上的中国绘画影响了欧洲的一代画风。此外,中国的折扇也在欧洲流行起来。贴中国墙纸、穿中国时装、饲养金鱼和孔雀等成为中国趣味的表现。
大量中国技术传入欧洲
16—18世纪,随着中欧交往、交流的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技术开始直接传入欧洲。在农具和农业技术方面,17世纪荷兰船员将带有犁壁的中国犁带回荷兰,后传到英国,用以开辟沼泽地,效果颇佳。1784年,斯莫尔在中国犁基础上加以改进,进而对近代欧洲农业革命产生重要影响。
在天文学方面,早在13世纪,中国人就确定了天文赤道坐标系统。郭守敬于1270年研制出赤道式金属转换仪。到16世纪,欧洲人认识到中国的赤道坐标更方便。
在工程和机械方面,双重活塞风箱约于公元前4世纪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这种双重活塞风箱16世纪从中国传到欧洲。1716年,欧洲首次将双重活塞原理应用于双动式水泵。公元1世纪,中国掌握了用缆索在河流或深谷两岸建造绳桥、链桥的技术。17世纪来华的传教士在贵州发现了盘江吊桥。1741年,英国梯斯河上出现了第一座铁索吊桥。中国的链式传动装置是976年由张思训发明的。1770年,雅克·德·沃坎逊在制造缫丝机和磨机时使用了链式传动装置。公元1世纪,中国发明了龙骨车。17世纪末,英国人将仿制的龙骨车用于船舱排水。18世纪,欧洲人受龙骨车设计启发,在碾磨面粉时用作带式传送器,后来又发展为现代谷物升降机。
此外,17世纪以后,英国航船大量采用龙骨车、水密舱、桅杆、船帆、索具、罗盘导航等中国技术。
欧洲盛行“中国文化热”
16世纪后陆续来华的欧洲传教士将大量中国儒学经典带回欧洲,并译成拉丁文,使欧洲人可以直接接触、了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16世纪中叶,利玛窦最早把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译为西文,《利玛窦日记》第一次向欧洲全面介绍了中国的道德和宗教思想。16—18世纪,大量来华传教士把中国的哲学、宗教、科学、技术、艺术等介绍到欧洲,激起了欧洲知识界开始竞相研究中国的热潮,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
16—18世纪欧洲文化名人认为,世界上除继承希腊、罗马文明的欧洲文明之外,还存在一个更加古老、伟大的中华文明。欧洲的重农主义者赞赏中国农本学说和历代君主重农政策,甚至鼓动法王仿效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在典章制度方面,最早接触中国科举制度的是来华欧洲传教士。1585年,西班牙传教士门多萨出版《伟大中国之历史及其现状》,盛赞中国的科举制度。伏尔泰、狄德罗、孟德斯鸠等都提到中国的科举制度。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制度,使官吏地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该加以采用。后来欧洲借鉴中国的科举考试,广泛推行文官考试制度。
总之,16—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器物、技术和文化的追逐,催生了近代欧洲跨越三个世纪的“中国热”。这一时期,中国生产的商品、发明的技术以及儒学经典等大量流入欧洲,并与欧洲文明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了近代欧洲文明的创生。
作者系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周学军
新媒体编辑:张雨楠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