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中山大学召开人工智能发展大会,会上举行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仪式,并宣布成立17个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洪波介绍,研究院围绕人工智能“主体、基础、应用”三个层面整合全校科研力量,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湾区产业优势,围绕多模态世界大模型、低功耗类脑芯片、无人系统、低空经济等领域,构建产学研用贯通的规模化应用生态。
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表示,一方面,要持续加强基础理论、方法、工具研究,集中力量攻克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构建自主可控、协同运行的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系统;另一方面,要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赋能各领域科技创新突破。
会上还发布了《中山大学推进人工智能发展工作方案》,涵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行政治理三个方面15项工作任务。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朱孔军表示,中山大学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领头羊”,要勇担时代使命,坚持自立自强,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突出应用导向,服务国家战略。
近期,有多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或者人工智能学院:
深圳大学
2025年4月21日,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揭牌成立。
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是响应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契合大湾区产业蓬勃发展需求、在国家战略引领下积极布局的前沿学院,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领域的教育与科研高地。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等政策推动下,学院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以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和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学院汇聚了一批国内外顶尖人才,构建起强大的师资阵容。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以创新的学科布局,构建起全面的本硕博一体化专业体系。学科方向涵盖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具身智能与机器人,以及AI在电子、医学、空间等多领域的应用,秉持“厚基础、重交叉、国际化”的理念,提升学生“四维能力”,培育创新卓越人才。本科设置专业如IEEE荣誉班(人工智能、计科与机器人方向)、密码科学与技术(筹)、人工智能;硕士和博士阶段多个专业方向,紧密结合前沿技术与产业需求,注重学科交叉融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与研究空间。
北京大学
4月26日,北京大学科学智能学院在深圳正式成立。
据介绍,北京大学科学智能学院是北京大学面向智能时代科学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前瞻性布局 ,采用“AI+Science”双导师制,致力于构建人工智能与基础科学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培养兼具科学智能素养、跨学科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学院将立足深圳,依托北京大学科研优势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资源,持续深化与重点产业战略合作,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育复合型创新人才及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效能。
据悉,北京大学科学智能学院导师由多位院士领衔,成员含人工智能算法领域专家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多领域顶尖学者,全力打造覆盖“从0到1”基础研究至“从1到N”产业创新的全链条科研体系,为提升我国人工智能时代原始创新能力提供关键支撑。
在科学智能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上,科学智能学院推出贯通式一体化培养模式,打破学段壁垒,使优秀本科生可提前参与研究生课题。
同时,学院采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创新+科研训练”四位一体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理论 + 跨学科应用”双核驱动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清华大学
4月26日,清华大学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医院。
据悉,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医院(Tsinghua AI Agent Hospital)建设将分阶段进行,初期将在学校AI全面布局和多学科医工交叉的基础上建设AI医院系统,依托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及北京清华长庚互联网医院试运行,以全科医学科和眼科、放射诊断科、呼吸科等专科为试点。 未来将构建“AI+医疗+教育+科研”生态闭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高效扩容与均衡布局,致力于让更多人享有可负担、可持续的高质量医疗服务。
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表示,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关键引擎,智慧医疗作为重点交叉方向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2024年11月,清华团队研发的“紫荆AI医生”内测系统已经上线,基于“闭环式”医疗虚拟世界实现AI医生加速进化,为人工智能医院建设奠定了智能医疗领域智能体研究及应用基础。人工智能医院将在此核心技术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多学科医工交叉优势,不断推动创新医疗新范式。
来源:综合整理自中国社会科学报、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首都教育微信公众号、深圳大学微信公众号、
新媒体编辑:宗敏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