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夜读 | 童庆禧:用遥感技术擦亮中国 “千里眼”,守望家国大地
2025-07-27 21:29  浏览:510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全球会展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全球会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童庆禧院士

科学家故事集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当我们仰望苍穹,凝视广袤无垠的天际,或许很难想象,在科技的助力下,人类能够凭借一双“千里眼”,洞察地球的每一处细节,揭开自然的层层奥秘。

在我国遥感技术从蹒跚起步到飞速发展,直至傲立世界前沿的征程中,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童庆禧无疑是一位功勋卓著的领路人。从科研创新的前沿阵地到人才培养的三尺讲台,从艰苦卓绝的野外考察到国际合作的广阔舞台,他以拓荒者的无畏勇气,突破重重技术壁垒;以战略家的高瞻远瞩,擘画中国遥感事业的宏伟蓝图;以教育家的广袤情怀,培育出一批批遥感领域的栋梁之才。

从风华正茂到霜染双鬓,童庆禧院士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空天领域中披荆斩棘,他的每一步都印记着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的深情奉献。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PART.01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1935年10月,童庆禧出生于湖北省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1937年,日本入侵武汉,年仅两岁的童庆禧随父母前往桂林避难。然而,好景不长,1944年桂林亦告沦陷,童庆禧一家被迫逃难至乡下。

10岁那年,童庆禧在上山拾柴时,不幸踩中了国民党撤退时布下的毒三角钉,导致脚部受伤溃烂,并引发严重感染。情急之下,母亲背起他,步行十多里地,赶往当地的国际红十字医院求治。幸运的是,经过治疗,受伤的脚最终得以保住,但这段经历使他耽误了近两年的学业。

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童庆禧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母亲那娇小瘦弱的身影,仿佛自己依旧趴在她温暖的背上,而她的背承载着他的整个世界。

为了获得梦寐以求的读书机会,交不起学费的童庆禧几乎跑遍了桂林的每一所小学。他回忆道:“我的真诚终于打动了一位校长,他答应免除我的学费。”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童庆禧完成了小学学业。

1949年11月,桂林迎来解放。童庆禧顺利考入桂林中学。他在心中立下誓言:“一定要学好本领,建设新中国,并为之奋斗终身。”这份朴素的家国情怀悄然在童庆禧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他不断成长的强大动力。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PART.02

·肩负使命赴苏留学·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亟须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怀揣对科学知识的向往和为国效力的憧憬,童庆禧凭借优异的成绩被选派留学苏联,踏上了矢志报国的梦想之路。

1956年,童庆禧顺利进入敖德萨(现为乌克兰城市)水文气象学院,攻读农业气象专业。他全身心投入专业课程的学习,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和科研项目,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观测和调查。这不仅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还使他接触到当时国际上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一个无知的少年,通过这个机会了解了国外的情况,获得了学业和素质上的提升。大学教育仿佛给了我一把钥匙,让我开启了知识的大门,懂得了如何充实自己,明白了未来的路该如何走。”童院士愉快地回忆起留学苏联对自己产生的深远影响。

1961年,在克服了“生活关”和“语言关”,付出了比国内学习更多的辛勤与汗水之后,童庆禧以优异的成绩从敖德萨水文气象学院毕业。带着满腹学识和对祖国的满腔热忱,他踏上了报效祖国的征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童庆禧(第二排左三)留学苏联,与同学们共庆祖国十周年华诞

来源: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PART.03

·探秘地球之巅·

回国后,童庆禧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遥感技术更是处于空白状态。童庆禧坚信,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前沿的空间信息技术,将对国家在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灾害监测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1966年和1968年,童庆禧先后两次入选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队。在海拔相当于海平面1/3的高山上,他不仅要克服严重的缺氧问题,还要面对孤独的挑战。夜间除了定时观测,他总是和衣钻进帐篷和睡袋。

珠峰地区五六千米的高海拔地带,气压极低,水的沸点仅70多度,普通食物难以煮熟,只能依靠压缩大米和压力锅熬粥。童庆禧巧妙地想出一个办法,用钢精锅盖烙饼,将调好的面糊直接接触高温锅盖炙烤。正是凭借这一自创“美食”,他独自坚持了一个多星期的连续观测,获取了表征珠峰高山地区太阳辐射和大气特性的宝贵科学数据。“既然来了,我们就要不畏艰苦,想办法拿到数据。”这是童庆禧的自我激励,也是全体科考队员的共同心声。“帐篷外零下20多度,呼出的水汽在帐篷顶凝结成厚厚的冰霜,早上抖落帐篷时,冰碴儿常掉进脖子里。”童庆禧回忆道,“有时直接将帐篷铺在冰面上,垫块狗皮褥子加上睡袋。帐篷及所有吃穿用品、科考仪器都得由队员自己背负,一个背包往往重达近50公斤。”


童庆禧背着行囊攀登珠峰

来源: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为了观测不同海拔高度上的太阳辐射和冰川小气候,童庆禧就在6500米高的营地设立了临时的辐射和气象观测点,进行昼夜观测,独自值守了一个星期。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童庆禧在6300米高山测量太阳的光谱辐射

来源: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童庆禧用半年的时间研制出了一整套远距离观测仪器,一则用来测量太阳光不同波段的辐射,二则用来观测高原气象。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童庆禧正在调试自行研制的遥测仪器进行冰川小气候观测

来源: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毅力,要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谈何容易。童庆禧与其他科考队员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珠峰科考任务,获取了大量珍贵的气象数据和地质信息,为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科学资料。地球之巅的“壮举”,不仅为童庆禧的人生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中国的高原科考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发射了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1(后改名为Landsat),这一事件引起了童庆禧的高度关注。他敏锐地意识到,中国必须加快发展自己的遥感技术,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1975年,他作为中国科学院资源卫星调研组代表向钱学森汇报,明确提出为研制和发射资源卫星需加强遥感技术发展的重要结论。这一建议得到了钱学森等专家的高度重视,也为中国遥感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时的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缺乏先进的仪器设备,科研经费不足,甚至连基本的研究资料也十分匮乏。然而,童庆禧带领着一支年轻的科研团队,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翻越了科研险峰上的重重绝壁。

为解决遥感数据获取的难题,童庆禧提出了发展航空遥感的设想。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系统得以筹建。作为首席科学家,他带领团队对两架高空遥感飞机进行了精心改装和完善,集成了中国科学院自行研制的14台(套)仪器,使我国的航空遥感从单一的航空摄影探测和应用技术,提升到一个以实用化和综合集成为特点,具备全天候、全天时探测以及强大应急反应能力的新阶段。

这一开创性成果在三北防护林建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土地资源调查等国家重大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通过航空遥感技术,科研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大量地理信息,为国家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不仅推动了中国遥感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也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PART.04

·在星轨间书写遥感新篇·

20世纪80年代,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童庆禧凭借其敏锐的科学洞察力,洞察到这一技术将为遥感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能够更精准地识别和分析地物的特征与性质。基于此,他积极倡导并投身于高光谱遥感技术和应用的研究。

在童庆禧的引领下,科研团队开启了高光谱遥感技术的研发之旅。面对技术难度大、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高等重重挑战,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地工作,不断探索新技术与新方法,最终成功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光谱成像仪。

童庆禧的高光谱遥感研究成果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及农业生产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借助高光谱遥感技术,科研人员能够精准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土壤肥力等信息,为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在环境监测方面,高光谱遥感技术能够及时捕捉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为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童庆禧在办公室

来源: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为了推动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童庆禧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他带领团队携带飞机和航空成像光谱仪,前往澳大利亚、法国、日本及马来西亚等国家开展合作研究,开创了我国以高新技术支持与发达国家科技合作的先河。

进入21世纪,童庆禧将目光转向小卫星遥感领域,满怀热情地投身于我国遥感小卫星及星座的研究。他参与了中英合作的“高性能对地观测小卫星”系统研制项目,支持并推动北京系列小卫星星座的研制、发射及运行,有力促进了中国小卫星系统及其产业化和商业化的蓬勃发展。同时,他致力于将我国小卫星遥感科技和应用新成果推向国际舞台。这些小卫星在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灾害监测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遥感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开辟了新征程。



发布人:6b14****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