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全局,鲜明标定了国资国企在新征程上深化改革的方位、前行的节奏和工作的重点。近日,国务院国资委陆续举办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地方国资委负责人研讨班,认真传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集中研讨国资国企重点工作。
小新推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报道,为您分享来自中央企业的专家解读、行业观点、学习体会等。 今天带来第2期,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主题,分享 中国产业基础能力发展战略研究院 、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 、 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的4篇文章。
发挥国资央企引领支撑作用
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之际,国务院国资委举办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全面传达学习全会精神,总结2024年上半年工作,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重点,进一步推动国资央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强调,国资央企要加快促进产业体系现代化,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蹄疾步稳布局新赛道、培育新动能。
国资央企是引领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力量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基础,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和体现发展实力的重要标志。国资央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地位特殊、作用突出,长期以来被赋予了国家使命,肩负着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影响。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国资央企要聚焦国之大者、围绕国之所需,更加突出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能源资源供给,成为引领和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力量,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作出更大贡献。
▲深中通道
国资央企引领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科技、安全方面的竞争博弈,形成复杂而多变的国际关系图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改变着世界,要求各国和企业适应新技术,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以实现长期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关键所在。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需要充分发挥国资央企的引领支撑作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国资央企引领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举措
作为引领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力量和排头兵,国资央企要主动聚焦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布局新赛道,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扎实做好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最具领先优势和发展潜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资央企具备资源、资金和人才优势,科技创新潜力巨大,必须将两者有机、高效匹配。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从新兴产业布局、创新联合体创建和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着手,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通过部署央企产业焕新和未来产业启航等专项行动,聚焦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新材料等15个重点产业领域方向的布局建设。截至2024年6月底,共21家中央企业牵头建设24个创新联合体,共58家中央企业承建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后续,国务院国资委将着力推进战新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加快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实施好央企科技成果应用拓展工程,充分发挥央企创新联合体和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创新协同作用,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出来”,推动一批攻关成果“用起来”,推动一批优势技术产品“强起来”。
▲行业首个5G全连接数字化工厂正在进行部件加工
持续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基础大、辐射带动强,上下游产业链分布广,往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构成的传统产业“三化”转型,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国资央企在石化、化工、冶金、能源等重点行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目标“大户”和转型成果“示范户”。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长6.1%,在工业41个大类行业当中,有37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且传统产业占比75%以上。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已成为推动经济恢复向好的一个重要“引擎”。后续,国资央企将紧密结合我国正在深入实施的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和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等重要政策措施,深入推进国企数字化转型行动、“AI+”专项行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从“升、融、降”三方面做好产业结构升级、数智化融合和节能降碳三篇文章,着力实现传统产业转型的“形”显升级之态、“势”有向好支撑。
最大限度地激发释放企业和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以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的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行动,聚焦回答“国有企业要有什么能力”的问题,要求国资央企在科技创新、品牌影响、人才培育和资源整合等方面做出长期努力和投入,持续健全国资央企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以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后续,国务院国资委将加快建立国资央企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完善国资央企分类考核评价制度,增强考核分配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差异性,重点关注国资央企对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情况和科技产出情况。加快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推动国资央企重视新增价值的创造,注重“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大力度集聚和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的支持政策,通过股权和分红激励、员工持股和跟投、超额利润分享、虚拟股权等多种形式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作者为中国产业基础能力发展战略研究院 韩伟 唐广波 黄涛)
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锻造新优势新动能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更好发挥顶梁柱作用
7月22日至23日,国务院国资委举办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总结上半年成绩,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推动国资央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中央企业正在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关键力量。
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伐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的重要支撑。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骨干和中坚力量,要顺应转型发展大势,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引领者。一是加快高端化发展步伐。在新阶段、新时代下,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对美好生活需要显著提高,中央企业应致力于实现产品质量升级、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需求,不断提高有效供给能力,提供更强大的民生保障力。二是加快智能化发展步伐。数字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能够对传统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发挥乘数效应。中央企业应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加快数字技术赋能,释放数字对企业生产率提高的倍增作用,以智能化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提质降本增效。三是加快绿色化发展步伐。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全球产业链分工和竞争格局面临重塑,中央企业必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绿色发展步伐、持续提升低碳竞争力,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从而在全球产业链发展中抢占先机,实现价值链跃升。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中国石化作为石化央企,担当着引领我国石化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职责,积极探索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路径。高端化方面,成功产出高端聚烯烃、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对位芳纶纤维、48K大丝束碳纤维等产品,提供大量特色化工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需求。智能化方面,聚焦“智能制造”“互联网+新业态”两大主线,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智改数转,一座座智能工厂应运而生,易派客、石化e贸、易捷等新业态加速发展。绿色化方面,深入实施“绿色企业行动计划”“能效提升计划”,纵深推进长江、黄河流域企业生态保护,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绿化建设工作力度。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创新动能保障产业体系自主可控
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最根本的动力是科技创新。以创新动能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中央企业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更好发挥顶梁柱压舱石作用的职责使命。
中央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要全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力量。一方面,聚焦突破“卡脖子”技术。尽管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但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高端产品生产技术等方面仍存在“卡脖子”隐患,必须大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掌控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导权主动权。另一方面,完善科技管理体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孵化器、重点实验室的作用,加快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及科技项目孵化,推动研发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中国石化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深化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持续攻关关键核心技术。近年来,建立了油气勘探开发、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公用技术体系,自主实施一批国内首次工业转化项目,填补一批国内空白。积极承担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十条龙”科技攻关机制有效运转,累计完成200余项重大成套技术工业转化,“揭榜挂帅”“大兵团”等攻关模式逐步实施,为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锻造产业发展新增长极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国家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核心阵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重要驱动力量。
中央企业应把握产业变革趋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上进行前瞻性布局,为产业发展塑造新的增长极。一方面,优化新兴产业布局。中央企业应立足自身主责主业,加强战略谋划,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加快培育“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以更灵活多元的方式和更创新开放的模式系统布局新产业新赛道,着力打造新业态新模式。另一方面,打造良好产业生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有赖于良好的产业生态土壤。中央企业要积极发挥平台整合作用,增进产业链上下游各类所有制企业间的交流合作,促进资源要素高效配置,营造有序竞争的产业生态,优化互利互惠的产业协作模式,打造一批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中国石化立足主业、服务实业,前瞻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确立新能源、新材料、新经济为产业链拓展的重要增长极。一是大力发展氢能产业。围绕绿氢炼化和氢能交通大力发展氢能一体化业务,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进一步引领、推动、支持和服务国家现代氢能产业链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地热产业。立足渤海湾盆地和京津冀等优质地热资源,构建了国家级地热开发利用平台。三是大力发展风电、光伏产业。积极利用集团土地、屋顶等资源,大力推进分布式光伏开发利用。依托集团公司油气和炼化基地布局,开发临近风光资源,着力提高绿电供应能力和应用规模。四是大力发展高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性能液体橡胶、PVA 光学膜、碳纤维等产业化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作者为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执行董事兼总经理 顾松园)
发挥国有企业产业支撑引领作用
以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有企业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需要更好发挥产业支撑引领作用,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锚准高质量发展总目标,落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包括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因此,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一是要坚持自信自立、积极主动、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的战略定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任重道远,更是时不我待。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守正和创新的有机统一,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行稳致远。答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答卷,既要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要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二是要服务大局,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产业政策,维护产业安全。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上,构建以实体经济为主导的产业体系,稳中求进、循序渐进。增强战略协同效应,优化产业政策的实施方式,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国资国企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提升基础固链、技术补链、融合强链、优化塑链能力,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三是要顺势而为,统筹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坚持全速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赢得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战略主动的关键,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坚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产业结构的转换提档要以稳定传统产业发展为前提,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四是要抓住关键,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国有经济作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国资国企要着眼增强核心功能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好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国资央企新兴产业布局持续突破,传统产业升级赢得新机
近年来,围绕产业焕新行动、产业启航行动、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等工作的实施推进,中央企业在新兴产业布局和传统产业升级上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国产电力专用主控芯片“伏羲”
一是以关键领域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创新。科技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央企业连续两年研发投入超过万亿元,密集成立创新联合体,加速关键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中国商飞制造的C919国产大飞机成功实现商业首航,南方电网研发的首款全面国产化电力专用主控芯片“伏羲”实现量产,拉动形成多个百亿、千亿级别产业链,以科技创新拓展产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二是加快战新业务布局带动产业增长。瞄准2025年战新产业收入占比达到35%的目标,中央企业战新产业布局力度空前,2023年投资已达2.18万亿元。2024年,中央企业继续加快培育业务新赛道,南方电网年固定资产投资安排同比增长23.5%,增量投资主要用于综合能源、电动汽车充换电等业务规模化发展,以及新型储能等成长期业务培育;华润集团投资并购获得长电科技实控权,加速拓展集成电路封测领域业务。
三是发挥资本融通带动作用促进产业生态发展。聚焦战新产业科技创新、产业孵化等资金需求,中央企业发挥国有资本融通带动作用,通过产业基金、创投基金加快战新产业领域投资,深化“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中国诚通运用旗下管理的国家级基金推动央企前瞻性布局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新产业;南方电网发起成立南网战新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投向储能、新能源、数字电网、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四是用好数智技术为传统产业提质赋能。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已到来,中央企业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智能制造装备应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增强全要素生产率。中粮集团建成全球首个单体最大液奶数智工厂,实现“百人百亿百万吨”,即100名员工、创造100万吨年产能、实现100亿元年产值。
五是在改造提升中増亮降碳减污的绿色底色。中央企业在传统产业转型中坚定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强化绿色技术供给能力,加速淘汰老旧工艺设备,更新换代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现代工艺设备。中国中车集团发布的“内燃发动机+动力电池”等系列化新能源机车,与传统内燃机车相比可实现氮氧化物减排45%,噪音时间减少80%以上,节油率超45%。
坚定以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行驱动,全面支撑引领产业发展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国资国企将持续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主力军”和“领头羊”作用。
一是全力发展新兴产业,构建未来产业竞争优势。加大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的布局力度,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要求,持续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未来产业技术优势。
▲南方电网梅州宝湖储能电站
二是继续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深入推动“三化”转型。强化高端化发展,创新价值传递方式,构建高附加值、客户导向的商业模式。加速智能化进程,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坚持绿色化发展,推动重点产品、领域和技术绿色化,增强绿色能源设施供应能力,提升用能效率,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三是当好现代产业链链长,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充分发挥主体支撑和融通带动作用,争做产业发展方向的引领者、产业基础提升的支撑者、产业协同合作的组织者、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的守卫者。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加快补齐产业短板弱项,牵头打造产业链共同体,实现产业链全链条自主可控。 (作者为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院长 陈伟荣)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高端装备制造行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举办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提出要持续加强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蹄疾步稳布局新赛道,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国务院国资委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部署,为国资国企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保障。
深刻认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意义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贯彻落实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使命任务、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的重要支撑,是国资国企的使命所在、责任所在、价值所在。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国资国企必须要找准使命定位,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的必然要求。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国资国企必须要切实肩负起新时代新征程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当好宏观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压舱石”“顶梁柱”,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的必然要求。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没有现代化产业体系保障,就不可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国资国企要切实筑牢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基础,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确保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的实现。
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对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深刻影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载体,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构建与其相适应、相匹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对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深刻影响,就要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充分考虑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内在特征和本质要求,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协调,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与完善提供有力支撑和强劲动能。
▲2000kW动力电池机车在中车大连公司生产现场进行总装
全面深化改革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引领支撑智能化升级。全面深化改革助力推动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产业体系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为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供了新思路。国资国企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的机遇,加快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努力在未来全球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
二是全面支撑绿色化转型。全面深化改革助力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促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国资国企要切实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真正把绿色化要求贯彻落实到改革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三是深度支撑融合化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助力打破行业壁垒,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和竞争力。国资国企要深化相关产业的协同合作机制,促进跨产业板块、跨地域范围、跨企业群体的高效协同,全面激发产业网络内在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为打造完整、先进、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一是聚合力确保完整性。全面深化改革可以促进产业发展多元化和全面性,实现产业体系的全面发展和协调,从而增强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国资国资要充分发挥现代产业链链长融通带动作用,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优化供需对接、共享创新成果,确保产业链有序链接、高效畅通。
二是增动力提升先进性。全面深化改革可以推动产业技术水平保持领先地位,提高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增强产业体系的先进性。国资国资要坚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让创新深深扎根于产业发展的土壤中,自主拓展产业新赛道,着力构建增长新引擎,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
三是提效力夯实安全性。全面深化改革可以提高产业体系的安全系数,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从而增强产业体系的安全性。国资国资要始终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提升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产品国产化替代能力、产业链安全控制能力,把发展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全面构建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两翼齐飞,国资国企要一手抓既有业务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端装备制造行业要努力打造“国之重器”,持续擦亮国家名片。
一是坚持夯实主业、做强做优。国资国企必须牢牢把握实体经济发展的脉搏,坚定不移地做强做优做大,持续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稳固夯实核心基础,确保“主业饭碗”端得稳、端得牢。
二是坚持稳中求进、独立自主。国资国企应当尊重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与逻辑,以平衡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避免盲目扩张,摆脱“路径依赖”和“低端锁定”的困境,规避“脱钩断链”的风险,保证技术来源的独立自主。
三是坚持引领带动、融通发展。国资国企要加强与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发展,打造更多产业链领军企业,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深入实施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推动新兴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坚持价值攀升、转型升级。国资国企主要资产集中在传统优势产业,通过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等途径提升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实现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与升级,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
五是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国资国企应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出去”,不断提高国际化经营的水平,在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中实现互利共赢,为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作者为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院长 刘国岩)
———— /END/ ————
责任编辑丨王敏涛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