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专题】《肺络病证治规律研究》即将付梓出版
2025-04-08 17:54  浏览:682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全球会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全球会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近日,《肺络病证治规律研究》一书由肺络病防治研究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编写完成,即将付梓出版。全书36章近85万字,分为理论、临床、药物三篇,厘清了肺络、肺之气络、气道、血(脉)络的概念,解析了肺络助肺实现生理功能的核心作用,揭示了肺络病气络—气道—血络传变规律,明确了肺络病发病、病机、辨证、治疗、方药机理,旨在提高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水平。

该书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在创建络病学中医新学科的基础上,围绕络病学科下一步研究方向和重要领域——脏腑络病证治规律研究的首部专著,为络病证治共性规律与脏腑生理及病理的差异化特征紧密结合、推动脏腑络病证治发展,提供了重要示范。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络病理论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与辨证治疗规律的临床学科。络病不是一个独立病种,而是广泛存在于多种难治性疾病中的病机状态及过程,系统构建络病证治对提高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吴以岭院士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致力于络病证治研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建立了络病证治体系,并创立中医络病学新学科,该学科目前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吴以岭院士出版了反映络病证治的《络病学》、反映学科分支气络学说的《气络论》与脉络学说的《脉络论》,三部专著奠定了中医络病学科的理论基础。目前,《络病学》专著是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之一,相关课程已在全国40余所高校开课。中医络病诊疗方法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象学说与脏腑辨证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黄帝内经》建立完整经络系统,奠定络病学说理论基础,并借助经络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体系。东汉张仲景开脏腑辨证之先河,结合通络治疗提高了肝着、虚劳、疟母治疗水平,奠定络病证治的临床基础。清代叶天士在脏腑辨证基础上,将通络治疗进一步用于癥积、痹证、中风、虚劳、痛证等,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上述先贤的临床实践反映了络病证治与脏腑辨证相结合提高临床治疗水平的历史规律。站在络病证治与脏腑辨证发展的时代交叉点上,目前,络病证治第四个发展阶段的研究成果为二者深入结合、提高多种难治性疾病临床疗效提供了重要契机。

肺络病证治体系的构建遵循着历史文献挖掘—指导临床实践—形成创新理论—再指导临床—升华完善理论的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肺络病证治规律研究》一书系统提出了肺之血(脉)络病变的基本病机、证候类型及辨证论治方案,突破了历代重视肺主气而忽视其主血脉(络)的功能。基于中医血(脉)络与西医微血管包括微循环解剖形态学同一性,该书提出基于肺微血管保护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干预新策略,对突破当前以改善气道炎症为主的治疗现状、通过早期干预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防治水平,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价值。

肺络病证治构建吸纳现代科技,做到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定性与定量结合,推动了呼吸系统疾病整合医学的发展。《肺络病证治规律研究》一书指出,肺之气络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之间的相关性,肺之血(脉)络与微血管特别是微循环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从气络—气道—血(脉)络关联互作关系,进一步整合、解析肺脏生理及肺络病病理机制。肺络病证治体系构建为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供了中医原创理论指导,形成了呼吸系统重大疾病防治中西医协同解决方案,有助于提高呼吸系统疾病临床防治水平,并推动中西医结合呼吸学科的发展。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河北省络学创新医药研究院 贾振华

编辑:李宁 王政清

审核:万懿 王朝君


发布人:16db****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