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据媒体报道,登上央视蛇年春晚舞台的“外卖诗人”王计兵第四部诗集《手持人间一束光》进入大众视野;快递小哥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递》前不久推出繁体字版持续破圈;还有张小满的《我的母亲做保洁》、黑桃的《我在上海开出租》、陈慧的《在菜场,在人间》等非虚构作品,这些“素人写作”的文化现象,受到媒体和读者的关注。
在这个“素人写作”的群体中,我们看到:王计兵是一位5年“奔跑”了15万公里的外卖员;胡安焉是一位打过19份工的打工人;57岁的张小满是一名保洁员;黑桃是在上海开出租的司机;陈慧在菜场摆摊卖菜……
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文学经历来看,这些素人写作者基本上没有专业写作的背景,但他们积极利用社会大众传播媒介,选择勇于表达自我的平台,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情感表达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观察,来叙述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的生活,创作文学作品。
对于“素人写作”这种文化现象,一些文化媒体、评论家给予了关注。这些写作者具备扎实的社会基层生活经验、广泛的阅读以及基本的写作技巧。他们被发现被看见,让更多人看到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他们作为创作主体的尊严与活力。他们以忠实朴素的生活记录与写作的自觉,以质朴的表达、真挚的情感,收获了很多肯定与赞扬,并以特有的鲜活的表达、广阔的人民性带给读者真实生活的阅读体验。
这些素人写作者,从事的是快递、外卖、保洁、出租车司机等职业,这样的现实身份和精神身份,决定了他们的写作环境和条件是艰苦的,但他们坚守着自己的文学追求,不放弃文学信念,怀着对文学对象的深厚情感,坚持写普通人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他们的文字带着朴实、真切、自然的生活气息,具有特殊的文学表现力和文学精神。
文字的力量和文学的力量与价值,并非单纯是“意愿的方式和技巧”,它来源于社会生活和个体经验。我们读王计兵的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艺术灵感来源于送餐途中遇到的二房东、地下室租客、形形色色的顾客,这些场景赋予他的诗歌以天然的“在场感”和“粗粝的真实”。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递》同样展现了未被修饰的行业生态——系统算法的紧迫感、顾客的刁难或善意、身心的疲惫,许多细节非亲历者难以虚构。“矿工诗人”陈年喜的诗歌《炸裂志》以“爆破”隐喻矿工的命运,让读者看到了艰辛的矿工生活……这样的生活真实、文学真实,有评论者说这种写作是回归了“劳者歌其事”的本真,表达出基层劳动者的艰辛与真切。生活深处的这部分人真正体会到了时代的重量,质朴的同时又具有跋涉的生存体验。至此,“素人写作”已不单纯是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还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
传统的著书立说是叙事、表达和诉求,而在今天这样一个自媒体时代,叙事、表达和诉求更成为生活的一个主题,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书写表达,大量的书写者将在草根中萌芽,社会基层经验的书写将会更加引人瞩目。“素人写作”之所以受人关注,在于这种自由的写作抛弃了娱乐、功利、商业和消费的目的,完全是发自本心的表达而非完成某个特定任务,真正做到了纯粹的写作、真实的表达、真诚的诉求。无疑,这也是一种文学的力量和价值的体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杨阳
新媒体编辑: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