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当中,最基本的假设前提就是“理性人假设”,即假定每个人都是自我利益的理性追求者,力求做到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然而在实际工作生活中,人们的很多决策却未必是理性分析的结果,这在凯恩斯眼里是“动物精神”的产物,即一时冲动的不理性行为。
针对这一现象,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席勒给出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必须要超越传统经济学的视野,去寻找那些藏在市场结构里,但是传统经济学没关注到的因素。
他做了大量资料收集与深度研究,甚至还查阅了很多心理学家的实验结论,反复佐证后得出结论:普通人常常会被特定的心理活动及社会影响,促使他们做了非理性的经济决策。
就像九月底A股的这波涨势,各路资金跑步进场,市场成交量急剧放大,市场情绪极其高涨。而在接下来的国庆假期期间,港股继续气势如虹,富时中国A50期货指数累计涨幅超过10%,在多方媒体的宣传与渲染下,几乎人人都在喊“牛市来了”!在极度疯狂之下,节后指数高开低走,将当天追高的资金套在高位。
事实上,“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类似的剧情早在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以及21世纪初的美国社会里随处可见。
当时美国的大街小巷,处处都洋溢着股市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的喜悦,人人都狂热不已,并争先恐后地抱着钱冲进股市,幻想着能一夜暴富。
然而到了最后,很多人的结局却是惨痛无比。
对于这些现象,席勒教授认为,在市场中存在一些影响投资者判断的因素,而市场就像个放大镜一样,把这些影响因素的效应不断放大,导致股价变动越来越剧烈,最终引发了非理性的“投机泡沫”;
而在市场层面,上涨行情和高股价的维系,主要是由投资者的热情所引发,并非与实际价值相一致的走势。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市场可能继续维持热度甚至大幅度上涨,但总体前景必然极其惨淡,甚至十分危险。席勒教授进一步分析称,信心过度与高预期是导致“投机泡沫”的重要原因。
对于很多人来说,当股市火热时,他们往往也会随之信心高涨,此时很容易产生“异想天开”的念头,比如一夜暴富等等,这种思维充斥着他们的神经,并容易在他们的投资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过度的自信,有时候甚至会让一些人相信自己就是“股神”,市场的运行轨迹尽在掌控之中,何时变动、如何变动都能精准拿捏。
此时,市场中的“非理性”便蔓延开来,而股市泡沫的形成正是狂热的投资者们心理因素的现实反映。换言之,股市泡沫的形成,就是市场“非理性繁荣”的结果。
上述内容,仅是这本《非理性繁荣》当中很小一部分。
其实,这本经典著作当中还讨论了很多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致使股市非理性上涨的四个因素是什么,赌博文化是如何助长冒险心理的,庞氏骗局是怎么来的……等等。
透过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真切感知到美国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对财富梦想的狂热追求,还能领会到人类社会的贪婪和由此带来的恶果,对于帮助广大投资者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来说,都是大有裨益。
而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读完后最大感悟便是:要保有一份理性的投资心态,时刻敬畏市场,尽可能避免情绪化投资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投资是一场长跑,我们需要从书中汲取经验,好好阅读这本诺奖得主的著作,一定让你受益匪浅、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