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归类和对比知识来源
将知识有逻辑的系统化
逻辑就是你理解知识的出发点、角度、立场和思维方式;系统化则是你是否可以将这些知识纳入一个宏观的知识体系,互相印证和科学比对,对既有的知识体系形成补充。
归类思考路径
分辨“假知识”
凡是与现实不想匹配又经不起验证的知识我们都称为“假知识”,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学习智慧,而不是蒙蔽双眼
屏蔽信息来源不明的知识
特别强调一些公众号或者营销号上,他们散播的消息或者知识没有经过验证,更多的视为了博眼球,虚假宣传,一定要谨防被这些“假知识”蒙蔽双眼,他们的知识来源不明,不做验证,只为情绪服务。
小心对待差异化的知识
对待各种权威机构或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放他们不同的人发表不同的观点时。需要谨慎,务必务实对待,站在自身的理解之上去理解相关内容
对待新知识多对比,多角度,独立分析
多个角度分析知识的内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假去刨除知识的枝枝叶叶,留下最需要的内容,独立思考它的实际意义。
经验对学习来说并非指路明灯,它回归到本质只是一种具有惯性的行为模式而已。如果你愿意相信经验,经验就代表知识;如果你不认可它,它就是学习的阻力。
书中说到经验主义的问题,这个我认可以空杯心态去接受和学习新的内容,但需要辩证思考,过去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作用的,比如我学习编程时,编程的思考方式在编程语言中是互通的,当我去学新的语言的时候,我能够很快的学会互通的内容,但是对于某些语言的特性差异会带来一定的误导,所以这里需要辩证去看待经验是否真的有帮助到新知识的学习,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第八章 形成一张思维和流程导图
思维导图的第一个作用,是把我们的注意力指向实质与最关键的信息,加深我们对于知识的印象。这不仅有利于把握本质,也有助于记忆。
将知识场景可视化
利用场景烘托和氛围去构造知识的有利环境,身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
将知识关系可视化
知识的关系网络是将每个零碎点拼接到一起,并变成知识图谱,在纸上或者电脑画面上构建整个知识关系的可视化是梳理所有知识联系的有效记忆方式之一
将知识过程可视化
知识的过程能亲眼看过比仅通过文字学习更能让人影响深刻和感悟,行万里路能记得更深刻,更确切。
画出学习流程
短时记忆
利用主题系统或者分析系统构建目标的主题内容或者分析方向,通过这些问题去形成短时记忆,使得在学习过程中能有一定的聚焦,
心理表现
心理表象是指知识以形象化的方式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的抽象概念。
人很难想象那些超出自己阅历和经验的事物,比如你对地球上的空间很熟悉,却无法理解黑洞里面的空间规则。
利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内容,能够将内容图像化,语言在很多时候不如图像更直观的表达内容和意思,简短的语言以及图形更能准确的表达核心内容,也更易于学习与掌握。
双重编码
人的大脑中存在两种功能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信息加工系统:一种以文字语言为基础,另一种以表象语言为基础。前一种是语言意义,后一种是图像意义,对信息同时进行两种加工,等于实施了双重编码; 在图形与文字共同示意的内容上,我们将文字记住并与图像绑定,互相映射,加快记忆和理解,大脑对图像的记忆优于文字记忆,因此双向绑定能更高效的记忆。
长时记忆
学习知识的最终存储就是在大脑中长时记忆,当文字和图形双重编码后能顺利的存储大脑,并保持长时记忆
同时制定思维和流程导图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文字语言的表达天然具有碎片化的特征。如果你按部就班地阅读文字知识,就需要劳烦大脑把碎片化的知识拼接起来。这很不容易,你会激怒大脑,它讨厌这种学习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 前面提到某个概念的时候,脑袋里没有直观的感兽,想找对应的内容,但又得继续读下去,读过2章后才发现书中开始讲解那个概念,就是缺少一个图像化的知识图谱,引起大脑的宕机。
快速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不论一本书,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技能,速度可以得到保证。
掌握理解和分析知识的方法——和文字语言比起来,思维导图的形式为大脑创造了一条视觉化的路径。除了读书外,我们要借鉴图片、视频等工具输入内容。
建立自己思考问题的框架——思维导图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重新组织了知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化思考问题的架构。
形成高质量的学习笔记——组织和绘制思维导图的同时,我们也会完成高质量的学习笔记。为知识的输出做好准备——思维导图是以教代学的一个必要工具,如果你不能为所学的知识画出一个整体框架,就无法向别人输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