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国内第一批屈光手术博士毕业生
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02年,邱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内眼科权威机构中山大学附属中山眼科中心,师从国内知名眼科专家、中国LASIK手术创始人之一的王铮教授,开启了她硕博连读的眼科研究生生涯。
求学期间,邱平耗时5年,完成了国内最早的对于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课题研究。面对傲人的成绩,邱平谦逊说道,“我只是站在了更好的平台上,眺望得更远。”
毕业后,邱平进入了湖南的一家公立医院,面对当时医院屈光和白内障手术的空白,她毅然决然带领科室进行建设,成为了科室的核心人物。科室起步时人员不足、条件艰苦简陋,一切全凭一双手,熬夜亦是家常便饭。在同事们的眼中,她是“刚强”的邱医师,从来没有听到她抱怨过一句。稳扎稳打的10年,凝结邱平无限心血,科室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繁忙的科室工作之余,邱平还要负责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生的教学工作。在同学们的眼里,她是学校里最温柔的邱老师,开启了众多医学生们对眼科的认知。她说:“每年,总会有几个学生在我的影响之下,选择眼科学作为自己的专业,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未来能多一名眼科医生,那么就会有很多的眼病患者获得光明的希望。”
常抱敬畏心,做有温度的医疗
眼科手术又被称为“手术刀尖的舞蹈”。邱平不到20年的职业生涯中,已完成逾万例角膜激光手术和晶体植入手术。不计其数的患者经她治疗重见了清晰世界。
医生,只要手术做得好就万事大吉了吗?邱医师说:“一个医生如果仅成为手术台上“一把刀”是远远不够的。做医生,不仅要技术好,更要有对医学的敬畏心,有一颗善良的心、为病人着想的心,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006年,邱医师亲自接受了近视手术,“作为一名给患者做近视手术的医生,我想亲身体验一下近视手术带来的改变,不然面对患者时如果我戴着眼镜,又怎么有说服力呢?”邱平微笑着说道。
大家能够想象1500度高度近视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吗?邱医师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患者,一只眼睛是1500度近视,一只眼睛是600度近视,还伴有散光和老花。令人惊讶的是,因为没办法配到合适的眼镜,患者平时甚至连家门都不迈出一步,数年来都没有跟外界社会有过接触。“近视手术是一个可选择的手术,我很尊重每一位患者自由的选择。但是,当我看到这样一位患者的时候,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告诉她,你一定要手术了!”最终,经过详细的术前设计,邱医师为这位患者做了ICL晶体植入手术。术后患者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天,她终于可以放心走出家门,用双眼去看一看这个美丽的世界了。
对患者而言,邱平是他们看病的时候最想碰到那种医生,内心温暖、技术高超,让人不会望而生畏,反而多了几分亲近。
多年前,一名老工程师找到了邱医师,经过检查,邱医师吃了一惊:原来老先生是双眼青光眼晚期并发白内障,只有管状视野了。对于是否要手术,老先生很踌躇,毕竟是“看见与否,光悬一线”的选择。邱医师回忆道:“当时我给老先生详细解释了病情,告诉他保视力的手术不是提高视力,不是非做不可,但是做才有希望保留视力,我一定会尽我的全力。老人家想好之后坚定地告诉我,他决定把眼睛交给我了!”这是一场高难度的手术,但手术很成功,老先生的视力保住了,他的晚年生活有了光明。
人生不设限
精益求精,永无止境
如果精益求精是一种执念,那么尽管坚守执念。
“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病人把双眼交给了我,我就要尽我所能把手术做到极致。这就离不开终身学习。”因为医学永远在发展,需要随时更新知识,与时俱进。
邱医师还是一个喜欢接受新挑战的人,“只有敢于挑战,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发现。在过去我刚成为一个近视手术医生的时候,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患者是高度近视。而如今,高度近视患者越来越多了,手术难度也变高了,这对于眼科医生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脱下白大褂,生活中的邱医师,尽显优雅本性。她喜欢阅读和茶道,“做医生要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我喜欢阅读。工作之余,一边阅读一边喝茶,能让我找到自己的节奏,放松一下可以更好地投入到之后的工作中。”
从医近20载,邱医师见证了屈光手术在国内的快速发展,也把青春奉献给了自己最爱的医疗事业。人们常说,医生是伟大而神圣的,当他们一袭白衣加身,总能带来力量与希望。邱医师却说:“我只是一名平凡的眼科医生,坚守着医者的责任与担当。未来,我将继续用专业和爱心守护每一位患者的眼健康。精益求精,永无止境!”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