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少年生逢其时,要赓续红色血脉,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教育部政务新媒体推出“教育强国,有我!”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之“青年说·传承篇”系列,挖掘高校里的红色记忆,展现青年师生的时代担当。今天,跟教育小微走进这些高校的办学旧址,寻迹抗战历史,重温峥嵘岁月,感受学校师生传承爱国主义传统、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服务当地发展的精神风貌和使命担当。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寻迹先辈
立志科技报国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①:长沙临时大学部分师生步行前往昆明。清华大学校史馆供图
图②:云南师范大学内的西南联大原教室。云南师范大学宣传部供图
湖南长沙、常德、沅陵……在西南联大博物馆陈列的地图上,看到学长曾路过自己家乡,清华大学学生文泽楷心头一热。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合组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当年,部分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历时68天,从长沙抵达昆明。
今夏,越过迢迢长路,文泽楷与来自北大、清华、南开、云南师大的同龄人一道,相聚昆明的西南联大旧址,参加“寻梦西南联大”物理营。
两堂课,跨越时空。
一堂,重温历史——
土坯墙、铁皮顶,步入西南联大原教室,风声、雨声犹在耳畔。
“下雨的时候,叮当之响不停。地面是泥土轧成的。几年以后,满是泥坑。”西南联大校友、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回忆,师生员工精神振奋,以严谨的态度治学,弥补了物质条件的不足。
师长讲过的故事,在展览中更为具象:西南联大教授叶企孙为学生李政道悉心批改的电磁学考卷、诞生于简陋实验仪器中的成果……
“在艰苦环境中奋斗,背后是刚毅坚卓的意志。”文泽楷领悟到,为国家、为民族,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动机。
另一堂,着眼前沿——
云南师大明达楼,中国科学院院士等专家带来6场学术报告。物理营里大多是“拔尖计划”的学生,西南联大的历史给授课教师启发: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人才。
“报告中,从量子计算机到光电子技术,许多专家的研究领域与‘卡脖子’技术相关,激励我们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营员徐子峻说。教室在变,内容在变,不变的是科技报国的担当。
还有走出教室的实践——
这个暑假,很多学生来到西南联大旧址。寻访历史后,清华大学日新书院学生赴云南南涧开展基层跟岗实习,秀钟书院学生在滇池采样、助力保护高原湖泊生态,如同当年的联大师生,用专业所学服务社会。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物理营最后一晚,云南师大草坪上,同学们学起西南联大校歌。
新学期将至,徐子峻将开始自己的科研实践,在凝聚态物理领域探索,“未来难免会遇到困难,我一定会发扬联大师生在艰苦条件下弦歌不辍的精神,永不言弃。”
青春对话
赓续红色血脉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中国人民大学原创话剧《陕北公学》。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微信号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迎着敌人飞机的轰炸创办陕北公学,是抗战的教育,也是教育上的抗战……”
延安中学讲台上,中国人民大学延河讲师团副团长、法学院硕士生陈永豪慷慨激昂。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
暑假,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师生,赴陕西延安开展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社会实践,与当地青少年围绕理想信念、时代担当展开了一场青春对话。
大合唱、跑旱船、扭秧歌……课件里,几张黑白照片引人注意。有中学生问:“哥哥,陕北公学的活动有这么丰富吗?”“当时的物质条件虽然艰苦,但师生们朝气蓬勃、斗志昂扬。”陈永豪从毛泽东同志为陕北公学拟定的校风“忠诚、团结、紧张、活泼”讲起,通过一个个故事让大家体会陕公先辈的革命豪情、青春活力。
“中华民族儿女们,慷慨悲歌上战场,不除日寇誓不还乡,你们先去吧,我们就赶上!”现场,延安中学学生张若柠和同学们高声朗诵,声音坚定,眼底闪烁着光。
共上一堂课、共学一段历史、共悟一份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和第一所中学,人大与延安中学坚持开展联学共建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团委副书记吴秋翔介绍,从线上联学党的二十大精神,到延中学子来京研学,两校携手,赓续红色血脉。
“‘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是延安时期开始,党赋予中国人民大学的殷切希望。它不仅镌刻在陕北公学旧址、人大明德堂里,更烙印在全校师生的心上。我们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无论身处哪个年代,都要成为那‘一大批人’。”吴秋翔说。
宣讲结束,人大学子向延中学生赠送书籍《战火中的大学:从陕北公学到人民大学的回顾》。书香接力,千里奔赴的信仰之旅正在延续……
支教帮扶
点亮学生梦想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43年6月,同济学生在李庄现场聆听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演讲。来源:同济大学微信号
“老师,你们还会回来吗?”“我们会再相聚的!”
7月,支教进入尾声。四川宜宾市李庄中学操场,悠悠江水畔,同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振铎与学生许下约定。
80多年前,也是这样的江流。“别吴淞,越浙赣,渡桂滇,归李庄……”江边的李庄同济纪念碑记录了一段往事。
1940年,已是抗战中第六次迁校的同济师生落脚川南小镇,在李庄的怀抱里安下书桌,一待就是6年。
烽火连天,李庄提供了一片港湾。同济师生则投桃报李,医学院为百姓治好了“麻脚瘟”,工学院的发电机让古镇有了第一盏电灯……
离开的,又回来了。
“想为李庄做些事——当年,这里庇护了颠沛流离的师生,今天,我们选择以支教的方式重返。”王振铎说,2006年以来,100多名同学来到李庄支教。
李庄中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如何开拓视野?
学德语的李美仪分享欧洲文化,学土木工程的吴奕汛介绍矿石的奥秘,学广电编导的王媚祺讲授摄影知识……支教团发挥各自专业所长,开设“同李讲堂”。
为了丰富校园生活,支教团还把大学里的十大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带到李庄,“同济文化月”系列活动精心开展。站上舞台,学生们充满自信。
“大学是什么样的?”“学习压力大怎么办?”支教团发起“长江信帆”活动,数百封信笺,从长江上游的李庄出发,来到黄浦江畔的上海,又载着“我在同济等你来”的鼓励归来,点亮小镇学生的梦想。
同济大学2025届本科毕业生胡海琪,于书信中结识了李庄的学生,在文字往来间陪伴着他们。如今,胡海琪作为第二十批支教团成员,来到李庄。
还有更多双向奔赴:同济校史馆讲解员来到李庄,向游客讲解历史;李庄中学生来到同济,参加科普活动……
小镇上,多年前同济学生种下的桂圆树,亭亭如盖。同舟共济,琅琅的读书声在江畔久久回荡。
文字 |黄超、丁雅诵、吴月、闫伊乔、高炳
来源 |据《人民日报》
教育强国,有我!
青年说·传承篇
青年说·报国篇
青年说·奋进篇
更多教育信息
关注微言教育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