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科学家】专栏
八十多年前,抗战烽火燃起,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科技界展现出高度的民族自觉与担当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毅然实现全面战略转向,将全部智慧投入抗战急需,“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为抗战效力”,筑起了一道烽火中的科技长城。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推出【抗战中的科学家】专栏,深切缅怀那些峥嵘岁月中以科学救国的英雄们。他们的精神跨越时空,激励着今天的我们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继续前行。本期我们为大家介绍其中的代表人物:谢家荣。
抗战的硝烟里
谢家荣冒死保护科研器材
拒绝日伪聘任挺起民族脊梁
只身南下投身地质勘探
秉学识探矿藏、建锡厂换军需
辗转西南边陲
绘各省矿产图
探煤、铁、锡、铜等20余种矿产
有力支援了抗战
用科学为新中国找石油
为大庆油田的发现作出关键贡献
谢家荣
1898年-1966年
地质学家、矿床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地质工作50年,对中国煤岩学、矿相学、石油地质学、矿床学、经济地质学、区域地质学、地震学和陨石学等进行过开拓性研究,在燃料及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成矿规律及找矿上成就卓著。最早提出地质理论找矿,倡导综合勘查方法。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曾任该学会第一届书记(秘书长)、第11届和第23届理事长。
临危受命护器材
全面抗战开始前,谢家荣在北京大学任教。彼时他在地质矿产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已蜚声中外。
“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大南迁,谢家荣根据翁文灏指示继续留在北京,负责北京大学撤离后地质系遗留财产的保护工作。为保护实验室里的铂金坩埚等贵重物品,谢家荣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带回家保管。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这期间,日伪政权曾经要求他到伪北京大学任职,他严词拒绝,展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1937年9月,谢家荣把珍贵的地质研究器材交给夫人吴镜侬保管(后来吴镜侬将这些铂金坩埚完好地交到了中国政府手中),化装成日本商人只身南下,途中接到调查矿产和地质勘察任务,从此脱离教职,投身地质勘察工作。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一心找矿为抗战
当时,谢家荣认为中国地质工作与矿产开采之间缺少一个关键环节,就是矿产勘查,“力图实现学以致用发挥经济地质作用的抱负,为抗日贡献力量”。
1937年,谢家荣调查广西西湾煤田、广西富贺钟区及湖南江华的砂锡矿。他与同事徒步考察两个月,看遍了那里几乎所有的矿厂和矿区,掌握了砂锡矿的锡源、沉积、坯变、袭夺四个基本问题的经验和知识,写出多份调查报告。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38年,中原和华东资源基地沦陷,国家对大后方矿产资源的开发变得急需起来。
谢家荣凭着他对砂锡矿的深入研究,虚心学习采、选、冶技术,用最短的时间,花最少的经费,主持创立了当时湖南唯一用机器采锡的矿厂,并通过生产锡锭出口换汇,购买抗战军用物资,直接服务抗战事业。
艰苦奋斗成果丰
1940年,叙昆铁路沿线探矿工程处成立后,谢家荣任总工程师。后因日寇侵越,叙昆铁路修建计划流产。不顾日军的轰炸和侵扰,谢家荣主持了叙昆铁路沿线地质矿产的调查与研究。在此期间,谢家荣领导的矿产测勘处一直工作在交通不便,甚为偏僻的西南各省,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经费又极为紧张,他曾经对兼管总务的杨博泉说: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吾处经费甚少,一切消耗费用务须尽力节省,工人亦应尽量减少,必要时一切事可由我们自己来做,剩下的钱,我们要留作野外调查之用,万一公家一时不给我们款子,那我们只有吃饭不拿薪,我们学地质的应有这种苦干精神……”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设备简陋,物质匮乏,就自己动手解决工作所需。例如市面上买不到磨制岩石薄片所需的加拿大胶,就自己试制代用品解决。沙光文先生回忆说:“抗战时期矿产测勘处缺加拿大胶,谢先生不是放弃镜下研究工作,而是想方设法以自制代用品去解决问题,先生的爱业、敬业、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创进取的工作作风就不能不使我永铭于心”。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正是因为谢家荣以身作则,苦干实干,忘我工作,坚持着应用地质的研究,才使这一支不过20~30人的技术队伍,在云、贵、川、康一带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1940年到1945年的五年间,所制西南各省矿产地质概略图,面积将近10万平方公里,其中所制一千分之一至五千分之一的矿产详图有2000余平方公里,调查煤矿60处,铁矿16处,铜矿13处,银铅锌矿21处,金矿3处,锑矿5处,铝矿27处,锡矿5处,钨矿2处等等,发现了云贵的高级铝土矿,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坚信科学找大庆
曾经,国际石油界普遍把中国当作一个贫油国,许多外国专家到中国考察后都断言:中国没有石油。
早在1921年,谢家荣在玉门调查石油地质并发表《甘肃玉门石油报告》,这是我国地质学家首次勘查石油,他也是我国最早的石油调查者。
新中国成立的前夕,谢家荣指出:“中国石油的分布,决不只限于西北一隅”“依据地质理论,并为解决中国石油问题计,我们应该扩大范围,在中国各地普遍探油”。
1949年8月,谢家荣率团前往东北考察后,他在《东北矿产概况》中写道:“从区域方面讲,我们将来的测勘工作,要特别注意松嫩平原,因为此地区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处女地……”这一切都为后来大庆油田的发现埋下了伏笔。
1954年,谢家荣将中国的含油远景区分为三大类总共20个区,松辽平原位列其中。1955年,在3年石油普查刚一开始时,作为当时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常委、总工程师的谢家荣就起草了《关于松辽平原石油地质踏勘工作方法》。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55年6月谢家荣(中)、黄汲清(谢家荣左前)在1955-1957年的石油普查中
1956年,谢家荣绘制了《中国油气区及可能油气区分布图》,划分了三大类22个油气区和可能油气区,并于次年发表《中国油气区和可能油气区的划分与评价》。这是迄今为止对中国石油分布所作的最全面的预测,其中就包括大庆油田所在的松辽平原。
正是谢家荣等人的石油地质理论指导和科学预测,我国终于在1959 年发现了国内第一大油田——大庆油田,一举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素材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中国科学报
设 计:袁 也
责 编:张慧凯
审 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谭华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