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神话传说遇到考古学,地质学,人类学,它们是相互排斥还是互道知音?后者可能性更大。
一、三皇,篝火摇曳里的密语
神话是密语,是先民和千年之后的晚辈对话,而最初不过是部落里的老祖母,在篝火旁,绘声绘色说着“天皇,地皇,人皇”的传奇,他们对应着天时地利人和的现世。祖母在大肉后,在致幻的毒菌后,妙语连珠,传到儿孙心耳朵,如临其境。祖母是部落首领,是族群记忆,她去世,古老传说也消散,后辈只记住了天皇伏羲,神通上苍,雷电风雨夜,能受神启。地皇神农,跋山涉水,遍历华夏,尝百草,置农事,衣食富足。人皇燧人,善生火,在他的燧石碰撞间,火苗渐起,火光耀眼,火光中神影飘动。祖母还提到了女娲娘娘,祝融,共工,再后来,晚辈再问,当时故事现场,人多嘴杂,三皇有了多个版本,如图。好在祖母在岩洞里还留下了壁画,她说,她只是寥寥数笔,后世会顶礼膜拜,会视为神迹。考古学家找到祖母遗骸,能遥想当年场景,地质学家看着壁画痕迹,能推算那年那时。神话的浪漫会洗尽艰辛,先民与猛兽的搏杀,在风雨中的祈祷,祈祷无效后的惊恐,都化作志怪,在《山海经》里,在唐传奇里,在《聊斋志异》里。而现实的历史还在前进,五帝就要登场,借助司马迁的《史记》,他们留下了形象性格,后代谱系,以及开创壮举。
二、万邦合一,始于五帝
黄帝、颛顼立民。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司马迁应该是古文之祖,精简而深刻地捕捉到黄帝各个阶段的奇异之处。天有异象,降而为圣;几个月即可开口言语;小小年纪就敏慧异常;长大后迅捷无匹;成年后聪慧圣明。这些都是成大事的必备品质。那时物质少,欲望低,民众只求安稳活着,有“内美”的黄帝,又“重之以修能”,“习用干戈,以征不享”,不来朝拜?打;凶残暴虐?打,打服四方诸侯,打服蚩尤,趁势打败年老神农氏,天下万国宾服,立为新天子。然后巡检四方,一是震慑异己,一是调研天下。以聪颖天资洞明了天时地利,何时播种,何时收割,何处种何物,解决了万民急难,四海归心。其子颛顼继承了黄帝一切,颛顼,黄帝子,“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司马迁又一次表现出文笔高绝,同为五帝,同述先王才德,黄帝父子各有不同。颛顼帝镇静多谋,通达知事,培养贤才且各尽其用,观察四时、顺应天象。司马迁距离二帝时代已有两千多年,哪怕那时慢,哪怕神迹口耳相传,两位圣王的品质也不会这么清晰流传于世,其实这是司马迁把成大事的德行总结出来,放在了先王身上,供后人习得。
帝喾立信。携乃父乃祖之威,“普施利物,不于其身”,家底厚,可以普惠万民,进而仁义之名加诸海内;加之本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神鬼祖先祭祀的礼仪,他都悉数知晓。那个时代,“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尧舜立德。尧帝时,九州万方才有邦国构架,中华百代以德立国,以孝治国,才有了依凭。一如其他圣王,尧帝依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个人品质如神如圣。终于在三帝基础上,“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把历法精确到岁366天,且想到“闰月正四时”,智慧如炬。更重要的是,尧帝“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华夏民族以“家族”为最小单位,而不是以个人为最小单位的文化,肇始于此。尧帝年老,遍访诸贤,大臣公推舜。舜生活在一个,母亲早逝,父亲冷血且目盲,继母暴虐,继弟顽劣的家庭。全家人三番五次设计害死他,他次次化险为夷,不记仇,不情绪低落,不心理扭曲。“年二十以孝闻”,给人感觉仿佛舜帝受虐不辍,柔慈可欺。大错,舜帝是帝王品质。他的孝顺里有聪敏,毒计再险都有慧眼识破、消解,蠢人不可为王;遭遇再差,不会迁怒,歹人不能掌权。经过尧帝多方、多年考察,舜帝践履帝位,有识人之明,有任人之能,“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这些人在舜帝之时,都各司其职,大放光彩。同时,舜帝也有铁腕惩处邪佞之决绝,“流共工于幽陵;放讙兜于崇山;迁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有宽仁之心,有雷霆之威,不残暴,也不乡愿。司马迁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诚哉斯言。
三、司马迁立言
三皇五帝是否存在?没有考古实证,谁敢断言。感谢司马迁,以文学家的笔法,史学家的严谨,旅行家的冒险,去实地勘察,多方考证,再缜密细致辩证,用精绝才华呈现民族先贤风貌。在实物证据出现前,他是最靠近真相的,选择相信,汲取最优养分,这是明智之举。在耐心和注意力被各种娱乐耗尽前,拿出《史记》原典,感受它的音韵郎朗,体认它的意蕴丰富,享受它的文笔超迈,几近于仙,何乐不为?后面每期“极简中国史”,都会把《史记》作为主要参考材料,跟着我走进原典,也是不错的选择。下期“帝国之始——夏商同命同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