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新北京人”陈颖哲:不忘初心的跨界中医师
2025-07-29 17:41  浏览:253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全球会展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全球会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2008年8月的一天晚上,我在医院里值夜班。查完房回到办公室,刚坐下就听到窗外隐约传来轰隆声。我走到窗边去看,发现远处我从未见过的盛大焰火点亮了整片夜空。我突然意识到这是来自鸟巢、来自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烟花。

——陈颖哲

从2002年到北京中医药大学求学,到成为北京中医医院首位获得副主任医师职称的台湾医生,20多年来,陈颖哲见证着北京的日新月异,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故事。

01

计算机到医学的跨界

“我做了一个别人看来可能很不可思议的决定,从计算机专业跨考中医药专业。”2002年,刚刚从英国诺丁汉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陈颖哲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去专业对口的IT业,还是重新审视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27岁的陈颖哲思考了很久。

陈颖哲1975年出生于台中市,父亲是一名中医师,一直在中医药诊疗一线工作。陈颖哲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一些中医药基本理论,识别一些入门药材,上学时经常课余跟随父亲到乡间、寺庙义诊。父亲给病人把脉问诊,他在旁边做些递针、包药、清洗的杂活,耳濡目染学习了很多中医诊疗知识。

在台湾静宜大学毕业后,和很多台湾年轻人一样,陈颖哲选择了计算机专业继续深造,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求学。21世纪初,读计算机专业、去IT业工作,似乎是一条令大多数人艳羡的职业发展路径,然而即将毕业的陈颖哲却陷入思考。在他看来,IT业虽然薪资可观,但程序员职业年限短,两岸相关行业都普遍存在“35岁即失业”的淘汰危机;互联网行业工作强度大,又经常需要熬夜加班,与中医养生理念并不相符;中医文化传承不易,父亲还是希望自己能够传承家学。经过深思熟虑,陈颖哲最终决定继承父亲衣钵,成为一名中医师。

“中医文化蕴含着非常深厚的智慧和内涵,中医从业者不会被年龄淘汰,反而随着时间的积淀,对中医诊疗有更加丰富的临床经验。”从计算机专业转到中医专业并不容易,在台湾成为中医师必须接受正规中医养成教育,并在毕业后参加考试拿到执业资格。想要从计算机专业转到医学专业需要重新考学,手续十分麻烦。正在这时,陈颖哲的父亲给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到北京学习中医。

陈颖哲父亲曾担任过台湾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人,多次参加两岸中医药交流活动,对大陆中医药行业发展情况有一定了解。在父亲看来,两岸中医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大陆中医药体系发展健全、市场广阔,北京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中医类高校众多、大师云集,到大陆学习中医药最合适。“父亲跟我说,与其自己在家准备考学,不如申请到北京的院校去接受系统教育,与老师同学一起学习交流,成长会更快。” 在父亲的鼓励下,陈颖哲决定去大陆、去中医文化发源地寻根求教。

02

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大陆最权威的中医院校,在这里我能够学到最系统的中医理论,接触最全面的中医资源,与最顶尖的中医名家大师对话。”

2002年,陈颖哲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就读。学校当时开设了港澳台班,陈颖哲所在班共有30多位同学,很多同学和他一样都是家中世代从医,在入校接受系统的院校教育前,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中医知识,这让陈颖哲有时也倍感压力。“同学里有不少高手,有的从小就在家里中医馆学习,大家都很厉害”,陈颖哲笑着说,这样的同学构成也让他更有机会从他人身上吸收营养。中医诊疗方式多样、千人千面,凡是中医名家多有自己的“独门绝学”。陈颖哲经常会和同学们交流对于同一病症的治疗观点,分享来自彼此父辈们的从医经验,进而拓宽自己的诊疗思路。

不仅在课堂上,校园里也处处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陈颖哲至今记得学校里有太极社、药膳社、中医气功协会等各种与中医息息相关的协会社团,帮助大家在课余将中医理念贯穿到日常生活中,而在台湾中医院校里,并没有以中医为核心元素的社团。在京求学四年,陈颖哲抓住一切机会汲取知识,“我们班学习氛围非常浓厚。除了日常上课,还会课外一起专门去请某个领域的专家老师再来为大家讲授知识”。


陈颖哲进行临床超声教学

陈颖哲师承金针大师王乐亭弟子、知名中医专家韩福如,他也将恩师视为求学生涯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韩老师从事中医针灸医疗工作五十余年,八十多岁高龄仍然坚持在看诊和教学一线,不仅教授我们医疗理论,更亲自上阵进行针灸治疗。在他身上学到的不仅是中医诊疗的技术,更让我感受到身为医者的责任和情怀。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我逐渐开始建构一套正规的中医诊疗框架。此后我的医疗生涯都是在这个框架基础上,不断经过实践和研究去填补具体的空白,进而形成属于自己的医学体系”。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陈颖哲与恩师

03

北京中医医院里的台湾大夫

2006年,陈颖哲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同班同学大多回到家乡或转向其他行业就业,但他十分坚定要成为一名中医师,认为北京深厚的中医底蕴和前沿的医疗资源将为自己施展才能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他决定留在北京做中医。经过严格选拔考核,陈颖哲最终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录用,也成为了当时北京公立三甲医院的第一名台湾医生。

在陈颖哲看来,中医作为我国古老的医学体系,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在疾病治疗、养生保健、健康管理等方面具有宝贵价值,当下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融合创新,拓展丰富外延。“很多人觉得中医主要是治慢病,但其实中医在应对急危重症方面也有很多贡献。”陈颖哲所在的心血管科就经常面对很多危重病人,他也始终在积极探索和研究如何将中医理念更好运用在心血管相关疾病治疗中。在实践中,陈颖哲擅长发扬中医传统优势,通过中医外治法(针灸、拔罐等)等方式治疗,同时结合现代医学先进诊疗技术,在心血管及代谢性疾病、心脏康复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以中医手段从康复角度介入心血管疾病防治,能够实现中西医治疗的有机结合”。

陈颖哲十分关注台湾的中医技术发展,经常和在岛内的中医师姐夫交流心得,分享两岸医学技术前沿成果。2016年,陈颖哲在医院支持下到台湾慈济医院心肺重症医学中心(ICU)进修,系统深入学习台湾的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这段进修为我从病生理学角度理解心血管疾病、提升自己的医疗技术有很多帮助。我也在这一过程中深入观察和思考两岸医学诊疗体系、治疗手段的异同。”


陈颖哲在台湾慈济医院进修

这段在台湾的进修经历让他深切感受到两岸医学交流互鉴的意义,“中医是两岸之间不可分割的一个纽带。两岸中医同出一脉,推动两岸医学交流互动,不仅是推动双方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医疗技术的重要措施,也是两岸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一环”。

04

不忘初心

“医者仁心”是陈颖哲始终践行的理念,尽己所能帮助患者摆脱疾病困扰。陈颖哲多次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类义诊活动,曾随团赴内蒙古乌兰察布为当地百姓义诊。陈颖哲组建了两岸家庭,妻子也在同一家医院的心电图室工作,夫妻常在专业领域上互相交流切磋,探讨专业诊疗技术问题,共同成长进步。


陈颖哲在东城区龙潭社区义诊

2023年的一天下午,东城区台办主任张丽梅造访了陈颖哲诊室。让陈颖哲没想到的是,张丽梅不是来就诊,是来关心了解他的工作生活情况,陈颖哲坦言“没想到区台办愿意花那么大力气了解我的情况”。此时陈颖哲正面临晋升副主任医师的关键节点,但连续几年竞聘未果让他心生忐忑,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联系了东城区台办,向工作人员诉说了自己遇到的困惑。东城区台办高度重视,积极与市台办、市卫健委以及医院沟通了解职称晋升相关政策规定,为陈颖哲答疑解惑,并鼓励他提振信心、积极参与。北京中医医院也非常关注台胞医生的成长发展,为他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 2023年底,陈颖哲凭借过硬的学术和业务能力顺利通过考核,晋升副主任医师,也成为北京市第一位拥有副主任医师职称的台湾医生,这让他更加深感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陈颖哲在社区讲课

陈颖哲到北京已经23个年头,从一名跨界转型的医学生,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也见证了北京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我刚来的时候北京只有两条地铁,现在已经有二十多条,交通四通八达,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宜居”。陈颖哲不无自豪地谈到,“就我们医疗行业而言,我也见证了像我们医院这样的北京公立医院20年间的成长发展,从医疗技术到器械设施再到医院管理,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宏观层面国家也在不断深化改革,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完善的医疗服务保障”。


患者赠送锦旗

在陈颖哲看来,大陆各行各业机会众多、就业市场广阔、积极为台湾青年搭建发展平台,当下到大陆对台湾青年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对于有志于到大陆发展的台湾青年,陈颖哲有两点寄语:一是要充实自己,自身实力过硬,加上敢于创新的思维模式以及持续勤奋努力,就能够有自信面对大家会担心的“内卷”式竞争;二是要不忘初心,学医过程很辛苦,但应当始终牢记当初立志学医时的情怀,不要忘记那时的初衷和热忱,不要忘记中医传承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作者 | 云临

京彩台湾


发布人:f9fe****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