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位于松辽平原腹地的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素有“天下第一粮仓”的美誉。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农安县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劳动人口转移就业比重大,脱贫人口转移就业更是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农安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中,持续发力就业帮扶,通过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打造就业帮扶车间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构建就业帮扶体系,在黑土地上绘就出一幅绚丽多姿的新“丰”景。
01
开发公益性岗位
点亮增收新希望
农安县万顺乡万顺村,在乡村公益性岗位工作的村民王学会正和几名村民一起侍弄着村道两旁的花草树木,通过他们的定期维护,曾经单调的乡村道路变得生机勃勃。
王学会家是村里的脱贫户,他和妻子都患有慢性病,无法出门打工,仅靠耕种几亩薄田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村里将王学会列入重点帮扶对象后,开发了乡村公益性岗位保洁保绿员,对其进行就业帮扶。“我自从身体出现问题以后,无法出门打工,一度为生活发愁,多亏了公益性岗位给予我和老伴一份生活保障。”王学会满脸笑容地说。
农安县人社局就业帮扶工作负责人林键介绍:“我们有一整套严格的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体系。在开发方面严把流程关,通过行政村申报,乡镇初审,人社部门复核,精准识别有需求、能胜任的人员,优先向建档立卡脱贫户、低收入家庭及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倾斜。通过详细的家庭情况调查、劳动能力评估,确保岗位真正匹配到最需要的人。在管理方面严把考勤关,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监督模式,线上通过电话抽查、汇报工作动态,线下定期考勤,实地检查保障公益性岗位人员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确保不出现空岗、替岗等情况。”
据了解,农安县目前已精准设置就业帮扶乡村公益岗300个,人均月增收300元,切实为乡村弱势群体撑起了一片天。
02
加强技能培训
找准增收新钥匙
在农安县杰扶职业培训学校内,一场手工草编课正在进行,参加培训学习的大多是农村的脱贫人口、残疾人、留守老人等弱势群体,受身体、家庭、年龄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些群体务工受到了限制,手工制作就成了一条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护理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农安县积极响应,将养老护理培训纳入重点培训项目。在技术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开办的养老护理培训班内,专业的护理老师正在讲解老年人的日常照料技巧和常见疾病护理方法。学员们认真聆听,不时提出问题,并在模拟人身上进行翻身、喂食等护理实践操作。学员们表示,学会养老护理技能后,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还能为家乡的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感觉非常有意义。
近年来,电子商务领域成为创业就业的新宠,农安县也紧跟时代潮流,在县域内推广开展电子商务和直播带货,培育当地农村电商人才。县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率先开设电商专业课程,邀请专家授课,从店铺运营到直播带货技巧,全方位培训学员,发展壮大电商人才队伍。
农安县人社局培训工作负责人许岩说:“县内电商培训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初期学员们的基础参差不齐,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差异较大。为此,培训机构根据不同学员存在的差异,合理设置培训课程,采用分组教学、一对一辅导等方式,确保每名学员都能跟上进度。同时,为了让学员们更好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还与当地电商企业合作,免费提供精选货源,让学员们锻炼实操技能,积累经验,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电商培训讲师邢百会长期面向城乡群体开展培训,她对培训深有感慨。她说:“看着学员们从电商小白开始,到能将家乡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我很欣慰,很有成就感。”通过较为系统的培训,已有10余名学员在各大直播平台开设账号,主要带货涉及服装、食品等,每位学员月增收1000—3000元。
03
强化以工代赈
促进就近就业
2024年初春,农安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安镇隆盛村至齐家店村排水壕工程开始加紧建设施工。开安镇脱贫户刘仁家、王占喜每天都早早出门去工地上班,同这乍暖还寒的天气相比,二人显得热情满满。
刘仁家、王占喜是开安镇脱贫人口中年龄大且身体较差的弱劳动力,也是此次农安县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安排在项目建设上工作的受益者。他们在项目部负责院部卫生清扫、施工工具管理和收集分发等杂务零活。刘仁家、王占喜高兴地说:“这个‘以工代赈’的方式好,我们不用离开家,能就近在项目上干点力所能及的活,每月有3000元的工资,单位还给交了工伤保险,还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
2024年以来,农安县对全县7471名有劳动能力和弱半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进行逐一排查,剔除已务工、上学、当兵、长期在外居住和从事公益性岗位的脱贫人口,动态梳理出有意愿且适合就地就近务工的脱贫劳动力1103名,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千村美丽、百村示范”、小型基础设施等项目,摸排施工单位用人需求,挖掘脱贫人口就业潜力。同时,该县委托第三方劳动服务公司,搭建供需双方对接“桥梁”,开发出后勤辅助、场地清理、保洁、杂工等诸多岗位,通过劳务派遣,对这1103名脱贫劳动力统一进行了安置,实现人均年增收约3000元。
“通过以工代赈不仅改善了乡村基础设施,让乡村旧貌换新颜,更重要的是为脱贫人口提供了就地就近就业的机会,激发了脱贫劳动力依靠自身劳动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实现了稳就业与强根基的良性互动,让他们看到了乡村振兴实实在在的希望。”农安县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主任谭春波说。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024年春,农安县小城子乡西王家村村民王焕元在顺民心农牧专业合作社(就业帮扶车间)温室内给桃树浇水。李淑贤/摄
04
打造帮扶车间
实现就业梦想
走进农安县的就业帮扶车间,你会发现当地的一处处帮扶车间不仅是生产的场地,更是就业梦想起航的港湾。农安县杰扶草编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杰扶草编合作社创办人曲秀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乡村工匠”。曲秀杰出身农村,深知农村脱贫人口就业的艰辛。她创办合作社后,对脱贫人口提供免费培训,并免费提供手工原材料,指导他们制作小到杯垫、坐垫、棒球,大到手提包、躺床等手工艺品,还负责手工艺品的回购及销售,帮助脱贫人口增收。“自从来到杰扶草编,我不仅学习到了技术,家里的收入也增多了。”脱贫户王艳霞说。
而在开安镇农产品加工就业帮扶车间,工人们正忙着将新鲜采摘的蔬菜进行清洗、分拣、包装。该车间与周边农户签订了稳定的供货协议,既保障了原料供应,又带动了农户增收。“我家种的蔬菜不愁卖了,还能在车间打工,一年下来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一名正在分拣蔬菜的妇女开心地说。
截至目前,农安县已建立各类就业帮扶车间30余家,涵盖农产品加工、手工制品等多个领域,成为带动脱贫劳动力就业、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引擎。
林键在回顾建立就业帮扶车间的历程时颇有感触地说:“就业帮扶车间的发展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起初企业、合作社等用工主体在吸纳脱贫人口就业上存在能不能干、能不能干好等诸多顾虑。为此,我们积极出台就业扶持政策,通过对吸纳脱贫人口的用工单位进行资金奖励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助力其扩大生产规模,让企业和吸纳的就业人口都能从中受益,都能感受到政策的温暖与力量,所以才有了现在的良好发展势头。”
展望未来,农安县将继续深化就业帮扶举措,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提升脱贫人口就业技能,绘就更加繁荣、富足、和谐的乡村振兴秀美画卷。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人社局 )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4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