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牛市的理由》---- 寻迹百年股市,回望旧日繁华
It was a very good year .Extraordinary moment in stock market history -------这是《牛市的理由》一书,书封上的一句话,我把它翻译成:寻迹百年股市,回望旧日繁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I年1月出版发行的《牛市的理由》一书,作者马丁.弗里德森,译者闾佳。书中总结和归纳了从1900年之后的100年里,美国股市10次大牛市的观察和分析。
《牛市的理由》这本书的作者是美林证券董事总经理,拥有近30年的证券从业经验,以信用分析和投资策略方面的创新性工作在业内闻名。弗里德森曾担任固定收益分析师协会主席、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主席,以及纽约证券分析师协会主席。
《牛市的理由》一书呈现了美国股票市场的百年风云,分别对1908年、1915年、1927年、1928年、1933年、1935年、1954年、1958年、1975年和1995年这10年做了比较详细的呈现和描述,这10年是美股百年风云中最为繁荣、高光的时刻------每年的年均回报率超过35%,期间包括当时的金融数据、官方政策、民众反应、机构策略,还有本杰明.格雷厄姆、摩根、可口可乐、福特等知名投资人以及上市品牌的故事。
作为投资、金融、经济类读物。《牛市的理由》一书,开篇即正文,前言严谨地措辞表达出写作本书的心理活动和撰文目的,介绍书的内容、结构框架和知识体系,通过寻迹美股的百年变化,从百年股市历史的岁月里攫取部分时段;从跨国的市场、经济、社会活动中聚焦美国股市;从粉墨登场的各色人物中,着墨一些人物的事迹故事。写给感兴趣的读者。
而事实上,牛市的理由,开篇即精华,作者毫不吝啬地将自己对牛市的理由叙之前言,并加以阐述和分析,哪些理由条件符合事实以及获胜公式,并将这些内容以10个章分别切入10年的牛市行情的风云变幻中。以期为读者为观察股市搭建一个新的视角。
说到视角,是一种意识的形成。师从本杰明·格雷厄姆,被股民誉为“股神”的巴菲特,曾在伯克希尔公司年度报告上指出:在投资界,胆怯与贪婪两大传染病不时暴发,然而它们出现的时机无法预测,随之而来的市场失衡也捉摸不定,这无不与疾病持续的周期和暴发的猛烈程度息息相关。因此,我们从来不会把时间浪费在预测疾病何时到来、何时痊愈上。我们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要在别人贪婪成性时胆怯,在别人胆怯时贪婪便好。
巴菲特的这句话是人的意志的反映。主要体现的是意识活动的作用,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意识活动具有选择性、创造性。而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和不断变化的过程,它同时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而这些影响的贡献也因人而异。
查理·芒格曾说:在商界拥有一条非常有用的古老法则,它有两步,第一步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的道理,第二步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道理行事。
作为华尔街投资大鳄,常被人津津乐道地是其敏锐的投资意识和其成功的投资案例。
巴菲特的重要观点是要培养自己,找到你感兴趣的东西,并提高自己的能力。也就是意识的形成。把一个人训练成一支队伍,面对决策自然有方向感。
而查理·芒格也认为应该给自己增加一笔精神复利,他决定把一天当中最好的时间卖给自己来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再把剩下的时间卖给世界上的其他人。“让你的大脑时刻保持竞争意识,去发现有什么你想做的事。然后你就得下水了——拿上点钱,自己行动起来。”一旦跨越思维的枷锁后,那么我们就能开始思考更好的投资机会了。
成功的投资,既需要进取心又需要耐心,并且还需要准备好在机会出现时抓住它,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机会不会持续很久。
这些言论不置是否,但《牛市的理由》一书,也惊奇地有类似的人物故事,读来觉得历史是如此巧合或者相似之处。约瑟夫·肯尼迪是从擦鞋匠那里提前察觉到股市大崩盘的迹象,“当擦鞋匠都跟我一样了解股票市场的情况时,” 肯尼迪后来说,“就是我该推出的时候了。”只有傻瓜才会为了追求最高点而坚持下去,他补充说。
虽然后文有提及,肯尼迪的“先知之明”,按肯尼迪的传记作者的观点,肯尼迪将自己的悲观顿悟归因于“擦鞋匠“完全是胡扯。最先意识到是时候卖出股票的是肯尼迪的导师,肯尼迪是在其外出度假时,从他的文件中搜寻敏感信息而堂而皇之的“神谕”。
但对普通股票投资者来说,如果街头巷尾的保洁员,修理工都在追高买股票时,确实是一种值得警惕的信号。
察觉到这一被称为“悲观顿悟”的朴素的底层逻辑和意识,在股市风云里或许能保住财富。电影明星查理·卓别林就保住了财富。大崩盘的前夜,他与作曲家欧文·柏林共进晚餐,就建议柏林把赚到的利润换成现金。按卓别林的说法,柏林指责他不爱国,并大声说:“怎么回事,你竟然卖空美国?!“ “华尔街下了个蛋”之后,柏林的财富化为乌有。
卓别林的兑现意识又从何而来呢?答案是英国机械工程师道格拉斯所著的《社会信用》一书。道格拉斯对经济体制的分析,以及他得出的所有利润都来自工资的结论,给卓别林留下深刻印象。无论其观点给经济学家留下如何印象以及合理性,卓别林的清盘冲动也许并不来自任何敏锐而专业的分析。35年后,他回忆说,他得到卖出信号是1928年发布的一份称1400万人失业的报道。也许多读书,通过阅读找到一种简单的道理,一种意识的形成,保住财富,贡献不可谓不大。
作为一名投资者,有着“华尔街教父”的美誉格雷厄姆在市场中获得了许多经验教训。几乎将他击溃的大崩盘和大萧条塑造了他评估公司的理念,也令其余生都心有余悸。他的所有方法都是为了摆脱这种情况再次发生。且影响了巴菲特的股市方法论。
一个“宏伟而繁荣的时代”的热潮,却难以置身其间的“悲观顿悟”。毛姆笔下的股票经纪人,在书中有很长的一个篇幅描写。堪称真知灼见,字里行间也有了一些文学气息的字眼,“任何一次狂欢过后都不曾出现大萧条的宿醉。”
到底是股市崩盘导致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其实说不清楚,然后文学不需要更多证据来证明这一主张,对于小说家而言,大萧条是一场充满诗意的报复,是爵士时代华尔街贪婪的操盘手们自食其果的表现。
毛姆笔下的《刀锋》,一个被大崩盘毁掉的股票经纪人成了声讨投机罪恶的可怜角色。小说的配角亨利·马图林是芝加哥最富有的人之一。然后毛姆写道,马图林并不赞成投机,虔诚地保护着客户的储蓄。帮助客户投资,把钱投资于更稳妥的证券,使他们的财富几乎翻了一翻,但这仅仅是因为市场普遍上扬。(并非马图林出色的业务能力或者敏锐的商机意识。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无论是更为稳妥的证券或是信托,都可能崩盘倒闭)。
然而,随着市场加速上涨,看到朋友们赚的盆满钵满,马图林感到气愤。马图林一点一点地抛弃了自己的保守做派。自信心爆棚的马图林,股市大跳水让他一败涂地,不久之后,他死于心脏病发作。毛姆不是一位多愁善感的作家,自然不允许笔下的人物逃脱命运的摆布。但------马图林业并非贪婪的象征,这些据说有真实原型和不可分割的艺术想象的背后,一定没有意识,没有认知到“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而意识活动的选择性,毛姆以写实的手法呈现了牛市引起的心理变化。
毛姆本可以带着超然的态度来描写这次大崩盘(因为这是他风格)。《刀锋》中的毛姆试图劝阻拉里放弃其所有的财产,说,亲爱的,银行里的户头都存满的好处在于,现在只要我愿意,我就能够骂任何人滚他妈的蛋,这个真是开心之至,你懂吗?”拉里回答说,亲爱的,即使我的银行户头里没有一分钱,我也会毫不犹豫地对那些人说,滚你妈的蛋,你懂吗?
毛姆毫不掩饰自己对资产的重视和财务独立的概念。“金钱,”他写道,“就像第六感,没有它,你就不能充分利用其它五种感知。”但毛姆不是投机客。早在股灾到来之前,他就保守地将自己的剧作版税25000美元投资到债券上,他说自己的投资目标只是摆脱债务,不必为金钱写作。
对于追求财富的读者,《牛市的理由》通过描写人物展现出来的时代气息,突出主要逻辑和重点事实,“以史为鉴”,直抵人性,比起枯燥的术语更直观震撼,更有启发意识。
说到术语,《牛市的理由》虽为大众读者所写,但严格遵循学术规范,书中并无不知所云的行业俚语以及各种奇奇怪怪线迹图的故弄玄虚,而是简明扼要的股市专业名词,鲜为人知的史料,记录片似的裁剪表达,却并是名人轶事的猎奇、哗众取宠。这也是这本书的魅力和智慧。不是散文但是比散文更加真实,不是小说但是比小说更加精彩。书中呈现了当时的经济金融数据、官方政策,还收录了《巴伦周刊》《文学文摘》等著名刊物当时对市场的评论。而且他把当时各色著名人物的市场言论和市场参与的表现也写进去了。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参考关键字“扩展阅读”。
寻迹百年股市,回望旧日繁华。《牛市的理由》与其说是写牛市的理由 ,不如说是写牛市的智库故事,百年股市里沉淀出来的观点还是非常有价值。让读者们深处股市之中,不至于迷失自我,不能自拔。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牛市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