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疾病预防和疫苗管理人员能力提升计划推进会议上,来自多个省市的疾控机构管理者围绕疫苗规范化管理进行交流,结合实践探讨数字赋能、人员激励、保障机制等话题,为完善疫苗管理体系提供了思路。
数字赋能,破解疫苗管理难题
疫苗精细化管理是免疫规划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将人工智能(AI)、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入疫苗流通管理的核心环节,驱动‘三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可视化、协同化流转。”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唐国荣表示,这不仅能解决传统管理的痛点,还能从根本上提升疫苗流通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唐国荣介绍,在物流方面,桂林市创新委托本地产品供应规范(GSP)认证企业承担疫苗储运工作,同步将专职运输人员转为免疫规划督导员;应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控冷库温湿度,运用AI技术自动预警异常并启动应急措施;利用自动化设备进行高效准确的入库、盘点、拣选、出库,减少误差,提高效率。在信息流方面,运用AI技术自动采集生产批号、出入库记录、运输轨迹、温控数据、接种记录等数据,实时监控疫苗流向、库存状态、接种进度、资金结算等情况,自动生成预警,为管理者提供基于数据的采购策略、资源配置、风险防控等决策建议。在资金流方面,运用AI技术自动匹配采购订单、入库验收单、发票信息,实现高效、准确地对账和结算,保障供应链稳定;分析历史支出、需求预测和市场价格等数据,辅助制定更科学、精准的采购预算。
湖北省枝江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钱丙鄂分享了保证疫苗资金流畅通、及时回款的做法。2023年7月,枝江市疾控中心依托湖北省疫苗采购平台推行线上支付,2024年12月,所有接种单位疫苗款实现“接种者扫码直达疾控账户”。目前,枝江市线上疫苗回款全部按要求完成,做到了“零逾期”。其中,“协议+二维码”双机制成效显著,通过协议管理,逐步消化2024年12月之前的既往疫苗欠款;通过信息化手段赋能,2024年12月之后的非免疫规划疫苗款可及时到达疾控中心账户。
“疫苗款从接种者直达疾控中心后,确保了疫苗回款及时,保障了疫苗供应,更好地满足了群众多元化接种需求。”钱丙鄂说。
稳住队伍,深入推进医防融合
针对稳定接种人员及疫苗管理人员队伍这一话题,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疾控中心副主任朱凯星进行了分享。
朱凯星介绍,海珠区于2023年率先在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试点,探索由全科医生开具疫苗处方的做法。试点过程中,海珠区针对不同资质的医生采取了差异化方式。持有预防接种上岗证的全科医生,在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进行临床诊疗后,可根据患者情况推荐适合的疫苗,并可直接开具疫苗处方;没有预防接种上岗证的医生,可开具疫苗健康教育处方,引导患者转诊至接种门诊完成接种。今年,这一模式已在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5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推行,通过医防融合提升预防接种门诊服务量,稳定接种人员队伍。
“在加强接种人员队伍的管理和培养,增强他们的职业归属感、自豪感方面,海珠区也下足了功夫。”朱凯星介绍,除了开展常规的上岗培训和复训外,去年还创新建立了两个预防接种技术实操培训基地,采用小班教学。培训中,专家团队先进行操作演示,随后学员分组进行演练和考核,并开展桌面推演、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有效提高了接种队伍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综合服务能力。
“在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应急处置方面,海珠区有着10年的系统培训经验,每年都会邀请三甲医院急诊专家团队为接种人员进行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具体的急救操作、演练考核等。”朱凯星说。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一系列法律规范对疫苗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接种单位应严格落实相关要求,做好规范化管理。”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疾控中心副主任李静说。
李静介绍,清苑区疾控中心每季度都会对辖区接种单位的疫苗及冷链设备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督导,在确保接种单位工作符合要求的同时,强化对工作相关文件的完善和保存,确保“发现问题能够第一时间溯源”。
对于推动疫苗规范化管理,李静分享了三点思考。第一,法治思维是基石,必须严格遵循疫苗管理法及相关配套法律规范的要求,任何管理措施和工作流程的设计都要以合法、合规为前提。第二,风险管理是核心,疫苗安全是底线,要建立健全疫苗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从疫苗的准入、储存、运输、接种、AEFI应急处置等环节,全方位识别和控制风险点。第三,持续改进是关键,高质量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定期对疫苗管理工作进行自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李静指出,推动免疫规划工作高质量发展,应坚持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强化岗位培训,建立系统化、常态化的培训体系。
全面保障,提升预防接种服务水平
“在疫苗流通环节,疾控机构发挥着关键作用,区县级疾控机构更是肩负着管理与储存配送的双重职责。”重庆市南岸区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朱玲说。
早在2016年,南岸区疾控中心就实现了全流程自动温度监控,从疾控中心到接种单位,所有冰箱温度实时可查,每一次报警都有统计记录。“在手机上就能查看冷库温度,供应商也能远程排查小故障;现场还有常规库、备用库‘双机组+双电源’保障,以及备用发电机,确保冷链万无一失。”朱玲说。
在配送环节,南岸区疾控中心严格按规范执行每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将数据同步给接种单位,形成闭环;同时通过梳理全流程制度、细化标准作业程序,实现全过程、全面的质量管理。此外,还扩容了冷链设施,目前冷库储运能力已达300立方米。
近年来,南岸区疾控中心把服务范围从儿童扩大至全人群,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接种服务,依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医防融合医防协同机制,并增设疾控分中心。
“以前接种单位的疫苗管理常被认为只是疾控机构的事,医疗机构很少介入。但疾控分中心职能下沉后,接种单位的主要领导兼任分中心主任,疫苗管理就成了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共同的职能。”朱玲说,“理念变了,大家才会主动想办法稳住队伍、创新方法,把疫苗管理和接种服务做得更好。”
朱玲认为,对于免疫规划疫苗,核心是“保基本”,即确保高接种率,守住消除或低发病率的成果。只有稳住这个基本盘,才能谈创新、谈拓展。
策划:全国疾控宣传平台
文:肖薇
编辑:王倩
审核:王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