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兴则国家兴。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广袤的乡村大地正经历着一场意义非凡的深刻变革。从顶层设计的政策蓝图到各地实践的生动探索,乡村振兴成为了关乎国计民生、承载民族希望的伟大使命。”各地各部门应坚持以产业赋能、以人才筑基、以文化铸魂,共绘乡村振兴“斑斓画卷”。
产业赋能绘就乡村富足图。“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发展既是乡村振兴的巨大“引擎”,也是农民群众的致富之路,更是走好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乡村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小池塘”,要坚持系统思维,结合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整合利用好土地、生态、旅游等丰富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全力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形成“一村一产业,一村一品牌”差异化优势,积极推动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协同发展,不断完善产业链。要加强数字化农业建设,探索“互联网+”新形式,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加强与大型企业、科研院校、专业团队的合作,打造“产学研”孵化园区,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助力传统农业实现“华丽转身”,让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乡村宜居宜业建设、农民富裕富足生活。
人才筑基绘就乡村智慧图。“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只有筑好“树上巢”,才能引得“凤来栖”。要不断提高乡村留才意识,着力打造聚才“强磁场”、筑牢引才“硬基础”,设立专项工程,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助推乡村医疗、教育等发展,转变人们对乡村资源匮乏、收入微薄的刻板印象,落实好乡村引才留才政策,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热情,解决好住房、看病、上学等“小问题”,让满腔热血奔赴而来的人才们无“大烦恼”。同时,既要注重挖掘本土人才潜力,完善本土人才培育机制,利用好高等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资源,培养大批农林牧专业技术人才,鼓励支持本土人才“走出去”,充分学习广泛资源;也要利用“情感纽带”,释放“乡愁引力”,通过重要节点与在外人才共叙乡情,增强在外人才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让“人才回流”代替“人才外流”。
文化铸魂绘就乡村和美图。“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脉,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古老民族,地大物博,广袤乡村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要以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抓好思想理论“先手旗”,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活力源泉”,坚持传承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对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推进文物修缮、村落保护等工作,加强非遗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整合区域资源,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独特价值。要创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方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数字转化,立足生态、历史、人文等特色要素,坚持文旅融合,鼓励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参与乡村资源开发利用,积极打造文化品牌,赋予乡村文化“第二次生命”,让乡村文化“留得住、留得久、留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