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戏水迎清新之风,垂钓采摘享丰收之喜。盛夏时节,在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水泉镇南亮子村,游人尽情享受绿水青山之美。“白天可以去山上采摘新鲜水果和蔬菜。晚上可以住在村里的依湾农家,这里有窑洞、草房、小楼,都是山水田园风情……”村民代新忠向游客介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南亮子村深入践行国家民委和美村寨建设行动要求,紧扣“天蓝地绿、村美人和”发展目标,依托境内良好的生态资源,打造城乡一体全域旅游发展格局,获评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级“两山”转化实践基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广。
打造宜居环境,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
踏着宽阔平整的水泥路,徜徉在村庄里,眼前随处可见的是葱茏的花木、生机勃勃的菜园、各具特色的民宿,还有村民和游客的笑脸。
南亮子村始终把人居环境建设当作村里的重点工作来抓,推出一系列举措。安装了路灯,新建了水冲式厕所,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和保洁员,实现垃圾集中清运,全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南亮子村依湾农家景区景色宜人。
干净整洁只是第一步。为让环境美起来,南亮子村充分利用村境内的凌河第一湾湿地,栽植荷花50万株、风景树和各类花卉10万株,搭配千屈菜等水生植物,形成兼具观赏性与生态功能的湿地景观带。
“这几年村里真是大变样,我们给外地的亲戚打电话,让他们来旅游,那是真自豪呀。”村子颜值的提升,让村民们赞不绝口。
“让生态美与生活美同频共振,这种变化不仅是环境的改善,更是干部和村民观念的转变。”南亮子村党支部书记李昌政说。
共兴特色产业,推动互嵌式发展
南亮子村始终将发展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乡村振兴,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搭建各民族齐心奋斗、共享成果的平台。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各族村民联合创办了合作社,采取“党支部+经济实体+农户”模式,共同建设依湾农家景区。景区占地3000余亩,集旅游观光、鲜果采摘、餐饮娱乐、住宿休闲、农事体验等功能于一体。近年来,有了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的注入,南亮子村在依湾农家景区建设了荷花池、木栈道、蒙古包等,为景区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每年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也增进了各民族的互动交融。
“我在景区售票,丈夫参与景区基建,加上自家土地流转等收入,我们家年收入超4万元,全家都吃上了‘旅游饭’。”村民刘丛秋说。
像刘丛秋这样投身旅游业的村民越来越多:有的在景区售票、做保洁,有的利用自家房屋开办农家乐、民宿,有的成为船家、厨师,有的售卖鸭蛋、杂粮等土特产品和特色手工艺品……就业渠道越来越多,村民干劲十足,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共同劳动、服务游客、经营产业中,各族村民加深了了解、增进了感情,实现了经济增收与民族团结的双赢。”李昌政说。
加强文化浸润,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这里是东北地区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重要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距今15万年,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科研第四号’。”在南亮子村境内的鸽子洞古人类遗址,讲解员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娓娓道来。游客可通过木栈道近距离参观或乘船眺望遗址,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根脉。
南亮子村十分珍视并活化利用境内的历史遗址,挖掘整理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面向游客讲好中华文明传承故事,展示当地特色民俗和人文情怀。通过举办民俗艺术表演、非遗进景区等活动,让戏曲、剪纸、秧歌、皮影等传统艺术在当代旅游场景中绽放魅力,使游客在休闲娱乐中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韵味。
在和美村寨建设中,南亮子村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把民族团结、尊老爱亲、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在村广场、景区精心设置宣传栏和景观小品,展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开展“石榴花开 和美村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演出、民族团结进步专场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我们还重点打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面向游客推出参观研学路线。”李昌政介绍,他常为游客讲解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的故事,激发各族群众团结奋进的动力。
昔日贫困的南亮子村,如今已成为村集体经济收入连年超百万的富裕村。各族干部群众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团结一心深耕文旅产业,共建心有所归、情有所寄的和美家园。
(南亮子村村委会供图)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 |李翠 丛蓉
制作 |章音頔
来源 |中国民族报
看完了,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