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2日晚10点多,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从实验室回家,刚把车停好,就收到学生的一条短信。
“薛老师,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出来了,等待详细测量。”
薛其坤看到信息后非常激动,他拨通了学生的电话,询问详情,并嘱咐大家仔细测量,反复确认,以免结果有什么差错,然后立即返回实验室,部署下一步实验。
经过2个月的集中测试和不断钻研,薛其坤团队终于测试出了完美的实验数据,攻克了130多年的世界难题。5个月后,《科学》杂志发表了薛其坤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实验中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薛其坤(左三)和项目组主要成员
庆贺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来源丨清华大学官网
量子霍尔效应是非常神奇的一个物理现象,此前,已经有两组科学家因为研究这一问题而分别获得了1985年与199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薛其坤团队在实验中首次实现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又一个全新的量子效应,是量子霍尔效应家族中长期未能观测到的重要成员。这一发现,被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称赞为是诺贝尔奖级的发现。
薛其坤院士在工作中
来源丨人民日报
取得这一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年,薛其坤刚好50岁。
回顾薛其坤的履历,35岁当上了教授;41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50岁攻克量子世界难题。
2019年初,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23年10月24日,获得2024年度巴克利奖——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奖项,成为巴克利奖设立70年以来首位中国籍获奖者。2024年,61岁的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这么“年轻”就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你一定会认为这是位“天才”科学家。实际上,求学时期的薛其坤,可能看起来“不那么聪明”。考研考了3次才上岸,攻读博士学位,别人花5年时间,他却用了7年。英语水平是全实验室最差的,还被别人说根本不像做科学家的料……
1980年,薛其坤靠着努力学习走出沂蒙大山,考上了山东大学。大学毕业后,为了实现自己的科学家梦想,他准备读研。但第一次考研以高数39分惨淡收场;第二次考研又因物理39分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失之交臂;直到1987年,屡败屡战的他才成功“上岸”。
后来,在导师推荐下,薛其坤以交换生的身份去日本东北大学学习,但由于语言不通,他听不懂导师的要求,是实验室里“最不受待见”的学生,博士读了7年才毕业……
薛其坤在清华大学的实验室里
来源丨新华社
尽管学生时代的薛其坤,看起来走得比较“慢”,但在后来的科研工作中,凭借他的努力,人生一路“开挂”。他说:“如果能做一点成绩的话,我觉得我是非常快乐的、极其努力的。”
薛其坤拥有超乎常人的勤奋。他是有名的“7-11”教授,早上7点到实验室,晚上11点才离开,一周工作6天,一坚持就是30余年。取得今天的成绩,薛其坤说,“1分是天赋,99分是努力”。
薛其坤指导学生做实验
来源丨清华大学官网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攻关的过程极为艰辛,实验的样品是用原子一层一层铺上去的,5纳米的厚度相当于头发丝的10万分之一,每制备一个都非常不易。薛其坤团队曾用4年时间先后制备了1000多个这样的样品,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遇到瓶颈,薛其坤努力开导、鼓励学生不放弃,转变思路重新尝试。经过不断的反复实验,团队才获得最终的成功。
追求极致也是通往成功的一条重要路径。虽然薛其坤在生活上待人亲和、性格“大大咧咧”的,但他对待科研工作却极端严肃认真,喜欢“抠细节”。他的实验室有一个铁的纪律:一旦踏入实验室的大门,就必须全神贯注于工作,全力以赴。
他对学生非常严格,要求他们必须长年累月、准确无误地操作实验仪器,确保每一次实验都能达到精准无误;撰写学术论文时,即便是最细微的标点符号,也不允许有丝毫错误。
正是凭借着这份超乎常人的勤奋和对科研工作追求极致的态度,薛其坤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
参考资料:
[1]沈慧.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勇攀“量子之巅”[N].经济日报,2024-06-25(011).
[2]刘芳,王聪聪.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勇闯科研“无人区” 走好人生每一步[N].中国青年报,2023-11-14(001).
[3]杨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薛其坤:“慢步子”迈出的量子大家[N].中国青年报,2024-06-25(001).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