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时间窗大概是一百年,这个数值决定了理论视野上限。事实上,很多人的视野可能只有堪堪一天。
从本质上来看,视野是一个人用来观测并认识外部世界与历史进程的广义滤波器——它会把各种各样的外部周期截断一部分显示出来。
既然是截断,那必然造成误差。因此,如果外部周期小于视野,一个人大概率可以进行因果分析并预测“未来”,比如对于白天黑夜的判断;而如果外部周期大于视野,一个人更可能是盲人摸象一般看到局部内容,例如古代把月食解释成天狗食月。
在视野小于外部周期的情况下,归因往往只是把短期看到的几个特定因素(甚至不一定与因果相关)强行上升到了全局,局部有效并行着整体失效。
一个人如果能够自适应地选择合适的视野,就可以说他具有灵活而广泛的“观”,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学习的意义。
此外,在观测的过程中谨慎下定论,在观测不清楚的时候敢于不糊弄,也许是决定一个人“观”能不能扩张与丰富的因素。
整个系统论就是在说
人做出的每一个选择
都是用自身有限的理性,在各种现实因素的限制里,做着不知道哪天能实现的策略。
所以,你怎么看待现实,怎么从现实里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因素
全局视野也好,多元文化也好,超越范式也好,尽量站高一点
你站在哪一层,决定了你做出选择的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