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秉多《思想艺术论》
郑秉多的张俊彪情结
——读郑秉多《思想艺术论》
段小芸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在这个花开烂漫的美好季节,我收到作家、文艺评论家郑秉多馈赠的新作《思想艺术论——文艺作品评论集》,倍感珍惜。手捧散发着书墨馨香的书籍,心中洋溢着欣喜之情。
打开翔实而厚重的书本,仔细端详扉页上郑秉多的照片。只见他双手合抱胸前,戴着一副眼镜,微微含笑地注视着眼前这个美丽多姿的世界。他的笑容亲切温和,真挚坦诚,洋溢着一种由内向外的从容与智慧、淡泊与宁静,仿佛能融化尘世间的一切忧烦和疲惫。
我与郑秉多因张俊彪引荐,通过添加微信,互为好友。虽知其人其文,不曾谋面。但仅从照片上、简短的微信交流来看,便觉他是一个面善和气、平实质朴、虚怀若谷、谦逊低调之人,也是一个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前辈。
认真细致地拜读郑秉多《思想艺术论》这部作品,文中有对张俊彪、高小莉著名作家的评论文章,还收录了作者的部分诗歌、评论作品及其他文友的文章。但郑秉多关于对张俊彪评论文章的生发和阐述,高屋建瓴,深入骨髓,丝丝入扣,直抵要害。不仅写出了有深度、有情怀、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评论文章,而且力求做到观点新颖、见解独到,论据充分,论证全面,有沉甸甸的质感,令人眼前一亮。
掩卷沉思,受益匪浅。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郑秉多学养深厚,理论素养水平较高,文学功底扎实。他的思想深邃,视角独特,意境深远,情感丰沛,文辞隽永,而且句句精彩,篇篇佳作,称赞其皆为呕心沥血之作,实不为过,令人心生钦佩。尤其是他对张俊彪为人作文的深入挖掘,纵横并举,创作出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的16篇评论文章。一个享誉文坛、深孚众望、品行高洁、浩气长存的著名作家张俊彪形象,栩栩如生,巍然矗立在读者面前,令人怦然心动……
一、理论扎实、思想深刻
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思考和逻辑表达能力。理论素养的高低与否、扎实与否,直接影响着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高度、深度、宽度和广度。
郑秉多平时读书很用功,很刻苦,也很勤奋。因此,他知道一篇文学评论文章,如果没有一定高度的思想理论做支撑,做后盾,那样的评论文章,势必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不会产生强大的说服力,更不会服众。
郑秉多在多视角、多元化、多层次地分析张俊彪文学作品,阐述张俊彪取得巨大的文学成就上,在评论文章中,他的视野开阔,气势雄浑,经常采取旁征博引、引经据点的表现手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得自己的评论文章思想深刻,见解独特,观点鲜明,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在《思想艺术论》中,他在文中曾多次引用中外名人,如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毛泽东等伟人的格言警句,启发人们的思考,引导人们的行为。还多处引用鲁迅、伽利略、孟德斯鸠等文学家、科学家、思想家的名言名句,为自己的评论文章增色添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使自己文章的论点更加真实可信,论据更加丰盈饱满,显示出他深邃的思想、扎实的理论素养和文学底蕴。
从这点来看,这是他的评论文章不同于别人的一个最大亮点。阅读时,既有春风拂面、沁润人心之美,又有酣畅淋漓、文辞畅达之妙。
至此,这使我想起了张贤亮在他的中篇小说《绿化树》中,曾反复出现主人公章永璘阅读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这一情节,大段引用名言警句。在青春年少时读到这篇小说,令我大为震惊,深深为之惊叹。如今,读到郑秉多的文学评论文章,这种感受绝不亚于当时阅读张贤亮《绿化树》时所带给我内心的冲击和震撼。
诚然,作为一名文学评论家,除必须具备过硬的文字功底之外,还需要有高度的政治素养、思想敏锐及理论水平,以及一种文人特有的品格与风骨。郑秉多品读鉴赏张俊彪的文学作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一切以文本内容为出发点,进行认真研读、细致入微地剖析,并把自己的文学知识、哲学知识、美学知识及审美情趣,委婉含蓄地渗透其中,抽丝剥茧,绝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是有他自己的深刻思想和独特悟觉。
郑秉多的评论文章,经过《华文月刊》杂志,为海内外的文友所赏识。
二、阅读细致、感悟深刻
在《一颗永难埋没的红星》——追忆张自强老人这篇文章开篇,郑秉多这样写道:“我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写了著名作家张俊彪先生若干文学作品评论。为了挖掘他的思想、情怀和心灵的由来。我几乎读完了他的全部作品,并当面和侧面访谈了我不了解的作品背后的故事。”
张俊彪向学五十余年,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著作等身,硕果累累,为我们留下来洋洋洒洒、气势恢宏的上千万言作品。红色传记文学、小说、儿童文学、散文、诗歌、报告文学、评论等涉猎面极其广泛,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尤其是张俊彪在传记文学的开拓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比如,《血与火》《最后一枪》《鏖兵西北》三部红色军事代表作及其他多部红色传记文学的精彩呈现,令人叹为观止。这对研究对象得有多么的崇拜和敬仰,才能达到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程度?才能达到如饥似渴、孜孜以求的境界?
文坛作家林林总总,多如牛毛,郑秉多缘何对张俊彪情有独钟、一往情深?
在我看来,是张俊彪为人作文、精神修为等方面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他。让他为之着迷,为之感动,为之敬仰和钦佩,以至于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地持续关注和研读。
在他看来,张俊彪与他是旬邑同乡,又年龄相仿,都出身农村,命运也几乎差不多,但张俊彪却取得了如此高的文学成就,既令他感到新奇,又感到惊奇,继而惊叹不已!其实在20多年前,他就阅读过关于张俊彪的书,即《多棱透镜下的人生——张俊彪论》(韩梅村著)《张俊彪其人其文》(墨人 林泉著),对其文其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张俊彪文学艺术馆落户旬邑后,他觉得张俊彪的文学和文字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一种家国情怀,散发出奇光异彩的光芒,滋润心灵,治愈了他的灵魂,令他激情澎湃,欲罢不能。于是,撰写关于张俊彪的评论文章,一篇、一篇,又一篇,宛如山涧涌出的清泉,汩汩流淌……
让我们来听听郑秉多发自肺腑之言,“因为和张俊彪既是同乡,又是多年梦寐以求、亟盼认识的文友,就格外专注倾心。在几个月内读完了他落户旬邑‘张俊彪文学馆’所收藏的所有作品,写了一些读书札记,初步形成系列评论。”
如此明确的阅读目标,如此迅疾的阅读速度,如此扎实的札记撰写,令人极其惊讶,又感慨万千……
郑秉多在与我微信聊天时,谈道:“他花了半年时间读完了张俊彪的所有作品,半年思考,抄了三大本读书笔记,逐步成文。随后思考到他的身世、家脉(风)传承,寻找其如此由来。”
要知道,张俊彪皇皇巨著达上千万字,估计垒起来得有一人高,一般人得读多长时间才能读完?想必,郑秉多是下了大决心、大气力和大功夫的,才夜以继日、孜孜不倦阅读完的,况且他还要一边阅读,一边撰写读书札记,记录下自己当时阅读时内心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这需要他熬油点蜡,耗费多少时间、精力和心血呀!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才能完成的事情啊!但他完成了。
而不像我们有些人,看一本书得一个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且是看完前边,忘了后边,猴子掰苞谷,掰一个,丢一个。合上书本,一问三不知,不知所云,脑子一片空白,什么也没有记住。还有的人在读书时,不在书上做眉批,不写心得体会,不做读书札记。如此这般,要想记住书中的一些精彩内容,谈何容易?俗语说:“好记性不如淡墨水”就是这个道理。只阅读,不记录,或者不撰写心得感悟,就跟白读了一样。
光读光写还不算,只研读作品本身还不满足。郑秉多还有更大的写作“野心”充盈心扉。
“我的思想不满足于仅对作品本身探究,而是把目光聚焦到作者灵魂和他所追求的终极关怀上,搞清楚他为什么这样写?他要告诉读者什么?这样一来就连续产生了16篇评论短文,从文学结构、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美学追求、哲学悟识、宗教情怀和作者绅士修为以及家传因子,作全方位、立体型的分析展示,引导读者要读懂作品,先读懂作者本人。这也是我多年形成的基本读书习惯。”
是的,他是这样如实记载的,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阅读完了张俊彪上千万言的文学作品,而且还一边认真地读,一边做读书札记,甚至还写出了16篇、五万多字的阅读感悟。这样的阅读速度,这样的创作劲头,这样忘我投入的工作态度和治学精神,令人惊叹、钦佩和称奇!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医院住院做心脏支架手术后,卧病在床,依然手不释卷,认真研读,深入思考,对张俊彪文学作品的艺术理论、思想深度、审美趋向、哲学素养、文化蕴含和宗教情怀,进行深入而全面细致地探求。他一边挂着吊瓶,一边在病榻上仍然坚持创作。
郑秉多用如椽之笔,充分调动自己在思想理论素养、知识储备、审美情趣及文字功力等方面的坚韧、执着和毅力,从《张俊彪文学馆落户旬邑说起》《奇人·奇迹·奇书》《惊世骇俗 奇光异彩》——(读《幻化》《曼陀罗》札记之一至之六)及《璀璨画卷 深邃智识》等一系列评论文章中,让我们看到了在中国文坛上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一位令人高山仰止的文学大师;一位中国传记文学的开路先锋;一位在文学创作上取得非凡成就;一位对当代文学有重大贡献的张俊彪高大伟岸形象。无不令人肃然起敬,顶礼膜拜。
郑秉多如此忘我的行为、举动和精神境界,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张俊彪的文学作品大爱无疆,感天动地,他的博大胸怀和宽阔的胸襟,令郑秉多深深为之动容;说明张俊彪人格魅力和高尚品格荡涤心灵,春风化雨温暖人心,令郑秉多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此刻,当他在病床上读完他的著作,一股豪迈冲云霄之热血和气概在他的胸中冉冉升腾……他不顾病痛折磨,情不自禁,毅然决然地拿起手中的笔,把心中的感慨、感动和思考以及了然于胸的张俊彪情结,倾注笔端,瞬间转化为纸上的文字而后快。
三、学识渊博、多才多艺
在《郑秉多思想艺术论》中,读到作家何海宁这样充满喜悦之情地评价郑秉多:“郑老是旬邑文化界最体面的人,最博学的人,最爱才的人。我们都敬重他。”从郑秉多《思想艺术论》这本书里不难看出,郑秉多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博闻强记,聪慧敏锐。
他的文章写得如何?且看何海宁在《诗和远方的成功追梦者》一文中所言:如“奇花初胎,矞矞皇皇。”这句话出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意为奇花刚开始孕育蓓蕾,展现出华美瑰丽、富丽堂皇的姿态。在这里可以引申为一种新生命力的盛大光明、朝气蓬勃和阳光向上的精神气象。
郑秉多涉猎广泛,知识面宏阔,儒、道、佛等均有涉猎,并在分析张俊彪的评论文章中,多处都能够看到他在这些方面学识丰富和涉猎之广。同时,从辩证唯物主义及儒、道、佛等方面,来分析张俊彪《幻化》三部曲、《曼陀罗》等作品的文学思想、艺术特色及审美情趣,令人耳目一新。
他熟读诸子百家,古今中外、诸多文学经典片段都能如数家珍,侃侃而谈。他治学严谨,勤勉有加,虽年逾七旬,仍对文学充满热爱、对阅读写作,孜孜以求,如痴如醉,其精神可嘉,令人钦佩赞叹。
像他一般年龄的老者,大都含饴弄孙,颐养天年。或健身,或垂钓,或养花种草,或打拳散步,或看电视娱乐放松,以此消磨时光,静享日月。而郑秉多呢,却偏偏独辟蹊径, 敢为人先。他的心中仍然装着一个文学梦,对张俊彪文学研究一往情深,且乐此不疲。他愿意下大力气研读、撰文,以彰显张俊彪先生博爱仁慈的高尚情操、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
郑秉多学识渊博,还表现在青年时就广泛涉猎,爱好阅读,痴迷于钻研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等国学经典。青年时,他一边看护苜蓿地,一边手捧《论语》认真阅读的情景,被下乡调研的公社书记慧眼识珠,一眼看上,让其到公社给他当话务员。这个青年确实厉害,从苜蓿地一脚便踏入公家的门槛,干上了公家的事,从此开启了郑秉多追逐文学梦想和文学艺术的道路。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改变人生。”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即便有伯乐赏识提携,那你至少得是一匹千里马呀。否则,当机遇、机会和命运之神降临在你身上时,你也得有伸手抓住机会的本事和能力。
郑秉多凭借一手曼妙的文章和才情横溢,踏上了文学之路。他的阅历极其丰富,先后从事过理论宣传、财政局预算股长、镇党委副书记、酒厂厂长、财税检查办办公室主任等工作,这些人生阅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使得他在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里锦上添花,如虎添翼,大展宏图,振翅高飞。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加上自己的不断学习、努力和拼搏奋斗,他的理论素养、知识累积、人生阅历及生活实践,得到了极大的历练和提升,使他厚积薄发,为他从事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写起文学评论来娴熟自如,得心应手。
郑秉多在古稀之年,圆了自己的文学梦想,他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作家、评论家。只要心中有梦,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在他系统研究张俊彪的文学道路,探究他取得成功的原由,写了许多篇关于张俊彪研究的评论文章,他的作品在《华文月刊》、陕西文坛、张俊彪文学艺术馆等报刊杂志和公众号刊登以后,引起著名作家、文学大家和评论家的瞩目,得到广大读者及网友的广泛好评。
在我还不认识他,没有加他微信时,在《华文月刊》杂志上我经常读到他写关于张俊彪的评论文章,内心被他观点的别致一格、新颖独特、言之有理和满腹才情所折服。
尽管他也写诗歌、散文、随笔、对联、祝酒词、祭文、碑文等,雅俗共赏,深受家乡百姓的喜爱和赞誉,更别说他在创作间隙,还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字,令人对其精力旺盛和爱好广泛大为赞赏。你不得不佩服他是一个全才。
郑秉多在文学评论方面展现出他非凡的才华和出众的理论素养,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吸纳他为会员。从此,也圆了他一个文学梦。“古豳之地有高手!”这是作家、《华文月刊》常务副主编李印功对他的由衷赞叹和褒扬。
《郑秉多思想艺术论》是一本好书。这部雄浑厚重的文学评论著作,是郑秉多思想、艺术、文学及审美情趣之荟聚;是郑秉多对张俊彪先生文学道路追求、文学作品研究和探求的丰厚成果。我想,郑秉多对张俊彪先生的文学情结不会就此了结,而是仍会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孜孜探求。对于这本《思想艺术论》,我们要常读常新,常思常悟,汲取其中的思想艺术之“钙”及丰厚的文学养分。尤为重要的是,从张俊彪的文学创作和文学道路上,汲取积极向上和昂扬奋进的精神力量,不断拓宽视野,启迪心智,提升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