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我们有时会说经验少、历练少的民警“底子薄”,那么功底深厚的民警是什么样呢?今天要介绍的,是获评2024年度“最美警察·海淀榜样”的三位事业闯将,他们三人在时间的洗练中,磨砺出了一身本领和狠活,练就了属于自己的坚硬铠甲。
钢铁特警杨菁长出的“万鳞甲”
今年1月25日凌晨,一则“寒冬腊月车辆失控坠河,海淀民警跳河营救”的新闻被各大媒体转载报道,杨菁就是现场救援的特警之一。
当时坠落的汽车卡在河道中间的围挡处,随时可能被湍急的水流冲走,杨菁和队员携带救生装备跳入河中。冰水刺骨、脚下是滑坡,在快没过胸口的水流中连站稳都难,但杨菁还是镇定破窗、克服阻力把车门拉开,将无力行动的两位老人安全抱至车外,由队员套上救生圈和绳索接力营救上岸、送医救治,两位老人成功脱险。
这时,杨菁才和队员回车上褪去泡水的作训服,虽然整个救援时间不到5分钟,但身上已经开始结霜结冰。
这已经是3年间杨菁第三次在寒冬跳水救援,再一次体会到了被冻僵的感觉。其中最难的是救落河女子的那次。当时,杨菁虽然很快游过去,但往回游时身体被冻住了,完全是在靠意志力游动,他坦言:“河要是再宽几米就游不回来了。”
“我们是群众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没有后退的余地,只能往前冲”。
特警遇到的往往是警情中最复杂、最危险的情况,他曾将手指抠在外墙的跳楼轻生者从生死线上拉回,也曾面对歹徒徒手夺刀,他的手上一直有褪不下的旧茧和常年训练出的新茧,还有训练留下的各种伤痛,但他毫不在意。
“只有高强度的训练才能催生高质量实战效果,对我们特警来说,往往占得一份先机,就能决定生死、影响胜负。”
9年的击剑专业运动员生涯,让杨菁对战机有着更敏锐的判断力,接到警情后,他会马上闪现出可能的几种方案、需要的警力和装备,再到现场进行调整、判断最佳上手时机。
各种艰难险阻的考验也练就了一颗强大心脏,杨菁能做到既不紧张、也不兴奋,因为只有冷静才能做出最精准的判断。
其实,刚成为特警队员时,他也曾手抖、心慌,但那时有警长把他护在身后,如今,他也成为了警长,足够的训练和经验让他有足够的底气冲在最前面,同样成为铠甲的,还有他坚定不移守护群众平安的决心。
(微信朋友圈截图)
在家人眼中,杨菁就是那个伟岸的英雄,也懂得他心中的责任与使命:“踏踏实实干好工作,后方交给我们守护。”
这些都是助杨菁成长为一名优秀特警的“万鳞甲”。
青蓝引路人梁晓勇为新警撰写的“脚本”
很多人第一次见梁晓勇都会忍不住问他是不是军人出身,梁晓勇不仅声音洪亮、身板笔挺,连说话也很板正。转业前他是训练新兵的教研室主任,来到公安队伍后,遇到招募战训教官的机会,便又干起了训练的本行,如今他已经完成了8批次的新警岗前培训。
在新警第一印象里,他是严厉的教官,是那种让人从心底里佩服、乐于接受这种严厉的教官:“每天6:30开始体能训练,他都跟我们一块练,下午的培训也是,这么大岁数还天天跟我们一起晒着,晚上十一二点拿着手电筒查寝。”
梁晓勇深知平时的“令行禁止”和岗位上的“能扛敢拼”是制胜的关键,并从自身过硬入手要求大家。封闭训练的一个月里,梁晓勇就天天住在单位,像带新兵一样带新警,新警们习惯喊他教官,但1个月的集中培训结束后,到岗位上认了自己的师傅,当再见到梁晓勇时,也都喜欢改口叫他师傅,因为梁晓勇也是他们的从警引路人。
很多新警一开始适应不了准军事化管理,更没想到还要叠豆腐块,抵触情绪上来,梁晓勇就让他们随机选一层宿舍楼,然后带着他们一个个打开宿舍,当看到每个屋里都是整齐的床铺,很多人都不禁发出“哇”的感叹。梁晓勇就再花半小时一点一点教大家叠被子的技巧。后来,很多人回想起来仍然被他的这种细致和以身作则所折服。
梁晓勇还将分局历史纪录片融入课堂,新警看到执勤民警参与重大活动保卫工作的镜头、听到梁晓勇说这些就是咱们身边的普通民警时,又会忍不住“哇”出来,那是一种与有荣焉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面对一群充满热情活力的年轻面孔,梁晓勇并不期待自己的一句话能对新警的从警之路产生什么深刻影响,也并不急于满足他们对警营的新鲜和好奇,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养成、训练考核、学习讨论,帮助他们建立公安思维和底层逻辑。
思想的成熟虽然不能一时促成,但对于业务上的速成,梁晓勇有自己的绝招。他的文件柜里满满码放着近几年编写的《五年规划训练大纲》《体能训练指导手册》以及数十套的演练训练脚本、训练计划、训练复盘录像等等。
其中训练“脚本”由他精心编写,都是来自他和战友们多年的处警经验和处置场景,涉及法言法语、应急处突、处置流程等多项能力和实操,这是对初出茅庐新警的一次综合大考。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情景考核时,专业助演还会通过言语、肢体冲突制造矛盾升级,这也是梁晓勇特意安排的考点,考察新警怎么理性规范应对。新警也都打起十二分精神,大多数都能在实操考核中拿到90以上的高分,源自于平时梁晓勇的严格训练。
去年,梁晓勇培训的第七批新警培训结束时,他们将自己执勤时最美的样子变成画,留给了梁晓勇,希望师傅能记得他们从警之初的模样。
梁晓勇很喜欢分局2024年推进的“青蓝工程”带给他的“青蓝引路人”这个称呼,“我最常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是:干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兢兢业业履职,这也是我入警时,我的师傅教导我的。”
在梁晓勇为新警们设计的一个个充满挑战的“脚本”里,每个新警都提前进入角色。
知易行难,引导新警“从知道到做到”的这条路上,梁晓勇希望自己能将这份初心永远传承下去。
云端猎手郭玮滨创造的“数字奇兵”
来自海淀分局警务支援大队的民警郭玮滨,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英气,头发很短、语速极快、走路带风,第二印象就是内核很稳,做事极认真,从不拖泥带水。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就连去其他同事办公室沟通业务时都是小跑的,“我觉得要在走路这件事上花半分钟,实在是太浪费了。”同事也总说“一听脚步就知道是你……”
了解她的人知道,她向来是来无影去无踪,每天都特别忙:“郭玮滨的工作节奏是特种兵式的,即使在多线并进的工作节奏中也能游刃有余。”
郭玮滨对自己有着清晰的判断,“我算是个完美主义者,什么都想学习,让自己更全面。”
她在工作中时刻保持学习,比如跟着侦查员学查控嫌疑人,自己报名考了中级数据分析师,甚至为了建立内部法制监督机制,跑去派出所学案管组的运行方式:“我不断学习的出发点也很单纯,就是希望把工作干好。”
在网安工作的10年,郭玮滨在不断补强自己,也见证着海淀公安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参与了从传统警务到智慧警务的转型。
从刚工作时从数万条的Excel表中比对数据、打出来的表用几张A3纸拼接,到如今从数据蓝海中发掘有价值的线索,并通过数据训练模型,实现了从“和数据较劲”到“通过数字实现战斗力”的大跨越。
郭玮滨“数字奇兵”之旅的缘分,要从参加完公安部举办的第一届“建模大赛”后说起,那时她看到了新世界的大门,便开始进行新一轮的知识迭代:报名大数据建模的培训班,考数据分析师,深度学习大数据、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课程......通过实战和建模的结合,郭玮滨逐渐开拓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在2021年市局网安总队组织的“祥云杯”建模竞赛中,郭玮滨凭借绝对实力毫无意外拿到了一等奖。她设计的打击模型精准捕捉潜藏风险,成功锁定多名隐蔽的嫌疑人;她和战友们侦办的多起案件被评为公安部”十佳典型案例”,战法在全国推广。
通过将办案经验转化为数据模型,郭玮滨如今已经拥有一支数字奇兵,团队战斗力持续升级,实现一个案件到一类案件、从追击犯罪转变为阻击犯的降维打击,让网络犯罪在阳光之下无所遁形。
每一个数据模型的背后,都有着惩治犯罪、守护百姓平安和幸福的坚强意志,这份意志和坚守根植内心,也来自传承。郭玮滨出生自军人家庭,爷爷年轻时以家国为己任,成家后以清正为家训,一直是她的榜样。后来郭玮滨考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爷爷特别高兴,不仅是因为军人血脉和意志的传承,更是祖孙俩有了共同的守护和使命。
知识在迭代、战法在升级,如今郭玮滨的工作节奏更快了,但对她而言,惩治犯罪、守护百姓平安、幸福的意志始终如一,“更快就意味着我们的守护能更早抵达,让群众感受到科技兴警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果。”
不同的警种,不一样的岁月磨砺,但相同的是他们的自信、清醒与坚定。如今的他们,视野更广阔、心智更成熟、内核更稳固,如果一份事业和追求能将人变成更好的样子,那就是他们的模样!
知来路方能行长远,形成长久内驱力的,是深植于内心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为民服务的一件件小事耕耘,来自于一代代公安人的信念传递,更来自于“人民至上”初心的永恒坚守,他们是群众眼中的最美,更是我们心中的最美!
近日要览
审 核:李彤华
值班编辑:张 犇
稿件来源:正警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