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赢姓赵氏,名雍,生于公元前 340 年。乃赵肃侯之子,赵国第六代国君。
战国之时,天下大乱,七国纷争不断。赵国都城邯郸,四周强邻环伺,处境险恶。公元前 326 年,赵武灵王即位,彼时秦、魏等国趁其年少,多次用兵,打得赵国毫无招架之力。楼烦、林胡等国亦趁机侵扰赵国边境,赵国政权岌岌可危。
几年后,赵武灵王渐长,决意奋发图强,振兴赵国。他详析国情,苦心钻研强国之策,最终以非凡魄力做出重大决定——推行“胡服骑射”。他深知,欲改变赵国被动挨打之局面,传统步兵与战车配合作战之法不可行。步兵难敌冲击性、机动性极强的骑兵,战车亦只适于平坦之地作战。唯有学习游牧民族之长,壮大自身,以骑兵对抗骑兵,方能增强赵国军事力量。且中原宽肥之衣不适合马上作战,胡人之短衣紧袖才适用于骑兵作战。在华夏礼乐文化自傲的氛围中,他果敢突破,大胆改革,以胡服取代汉服,实乃雄才大略之君王。
然而,“胡服骑射”政策一出,朝廷上下一片反对之声。其子赵成进言:“父王变更古人之道,变更民风民俗,必不得人心,当止。”赵武灵王回应:“有大才者做事,应据现状定策。若对国家有利,能使国家富强,当大力倡导。”言罢,拉弓引箭,一箭射中城楼梁木,众人见状,面容失色,不敢再言反对。
▲河北邯郸赵武灵王塑像
政策实施初期,赵武灵王夺取原阳。此地水草丰美,乃绝佳天然牧场,亦是训练骑兵之理想之地。他以此为试点,推行“胡服骑射”。不久,此地训练之士兵战斗力大增,赵武灵王大喜,遂在全国推广。他从北方边境挑选体格健壮、善骑射之人,配备良马强弓,又收编边境游牧骑队加以训练,多管齐下,赵国军事力量迅速增强。
随着“胡服骑射”政策的推行,赵国军事日渐强盛,一改往日被动挨打之局面。赵武灵王率骑兵北上,一举灭掉中山国,重创林胡、楼烦。赵国一跃成为北方军事强国,影响力深远。即便六国联盟瓦解,纷纷向秦国示好之际,赵国军队仍能西抗秦军,北拒匈奴。
击败林胡、楼烦后,为防胡骑侵扰,赵武灵王在北方边境修筑长城,西起高阙塞,东至无穷之门。长城建成后,发挥重要防御作用,边境百姓生活重归安宁,也为秦国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他还在新开辟之地设置代、云中、雁门三郡,归还奴隶自由,让他们去三郡定居垦荒,加快了国家土地私有化进程。
▲山西灵丘赵武灵王墓地
“胡服骑射”影响深远,不仅使胡服因利于劳动耕作及社会实践活动而被后世广泛接受,齐、楚等国争相效仿,且推动了中原骑射发展,使古代战争由车战向骑战过渡,马成为新的交通工具,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边境稳定后,赵武灵王将目光投向中原,渴望成就宏图霸业。公元前 299 年,他传位于幼子赵何,即赵惠文王,自号“主父”,从繁杂政务中解脱,专心训练骑兵,以待时机攻灭秦国。为知己知彼,他化装成使者潜入秦国,窥探地形地势,研究攻秦方略。待其悄然回国,秦王方知其在使者队伍中,急忙派兵追赶,却已不见踪影。
然正当赵武灵王欲攻秦之时,赵国内部却生叛乱。其立幼子为王,引得长子章不悦。他心有愧疚,欲将赵国一分为二,封赵何于赵,赵章于代。未及决定,两子争位之战爆发。公子章造反,杀死贤臣肥义。公子成、李兑起兵平乱,击败公子章。公子章兵败后投奔主父,主父收容了他。公子成、李兑率兵围困主父于沙丘宫,后闯入行宫,杀死公子章。二人恐主父秋后算账,便将其困于宫中。主父粮食断绝,靠捉小鸟充饥,三个月后饿死在沙丘宫。
赵武灵王虽在军事上用心过重而忽略国家政治把握,在王位继承问题上优柔寡断、感情用事,最终导致内讧,但他仍是一位难得的英主。他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中原影响巨大,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敢为天下先的军事家和改革家。梁启超对其赞誉有加,称自商、周以来四千余年,稍足为历史之光者,一曰赵武灵,二曰秦始,三曰汉武,四曰宋,而四役之中最足为吾侪子孙矜式者,惟赵武灵。
大事坐标
公元前340年 出生。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死后继位。
公元前307年下令推行“胡服骑射”政策。
公元前299年传位于幼子赵何,是为赵惠文王。 公元前295年在沙丘之乱中饿死于沙丘宫。
关系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