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暴雨之下,如何守护城市的韧性防线?
2025-08-28 09:38  浏览:30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全球会展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全球会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学会巡礼】

为总结科技社团服务国家战略的共性化规律和个性化实践,我们特开设【学会巡礼】专栏,选取部分代表学会,梳理其在使命担当、组织吸引、学术引领、会员服务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凝练各具特色的经验做法,以期能够启发和激励全国学会及科技工作者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力量。

近日,全国多地遭遇持续强降雨天气,“暴雨”等相关话题接连登上热搜,引发社交媒体广泛关注。本期,我们聚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及其成员单位,分享他们在应对城市内涝、提升城市韧性方面的思考。一起来看→











最近,与持续暴雨相关的词条接连冲上热搜,刷屏社交网络。

在这个雨水充沛的八月,内蒙古、北京、河北等北方地区强对流天气频发。几乎同一时间,南方的上海、浙江、江苏也迎来台风“竹节草”的二次登陆,海南岛与台风“剑鱼”擦身而过,城市内河流沿线水位逼近警戒红线,局部地区积水深达20厘米……

从北到南,从沿海到内陆,极端天气正以愈加频繁和猛烈的姿态叩击着现代城市的防线。那么,我们所依赖的城市,是否真的足够“结实”?又是什么,在风雨中默默支撑着千万人的日常与安宁?

在这场看不见的战役背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及其成员单位,从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设计导则,到指导重点城市开展防洪排涝系统评估与更新,再到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一线提供技术支援,一场关于城市“韧性”的深刻变革早已悄然展开。

同时,作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重要支撑力量,中国科协依托其广泛的学会网络和跨学科的智库资源,以科技为刃,以系统为盾,合力攻关城市建设重大问题之类,重新定义城市与水、与自然的关系。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重点城镇防洪排涝工程——浙江嘉善绿谷片防洪排涝口门控制工程

暴雨来时,数字模型已“跑”过百遍

在“竹节草”席卷之时,充斥着钢筋水泥的上海街道短时间内积水成河,地下空间渗水暗涌,防洪体系似乎承受着严峻考验。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弄堂、小区、隧道、大街……早些年,暴雨后的上海积水颇深

庆幸的是,“现在,城市退水速度已经可以从‘以天计’缩短至‘以小时计’,内涝完全能够在2小时内排出。”隧道股份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隧道股份城建设计集团)水务与环境设计研究院院长蒋明介绍道。

这背后,是一场静默却高效的系统战役。

“人们可能会以为,相关部门会在暴雨到来时才开始采取行动。其实,我们在雨前就已‘打完一场仗’。”蒋明解释道,“上海中心城区是典型的‘围区’,地势平坦,雨水无法自然排走,全靠泵站强排。一旦雨强超过设计标准,城市就成了‘盆’。因此,我们必须知道:哪里会积水?积多少?多久能退?”

据他介绍,通过建立起“空-天-地”一体化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可以实时、准确地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掌握地下水位升高的趋势和范围,为地下水上升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提前预警,也为规划和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每当气象部门发布预警后,我们便将预测降雨输入模型,模拟运行数百种情景。比如这次台风,模型预判宝山局部可能遭遇百年一遇降雨,因此我们立刻建议水务局提前部署机动排涝车,疏散低洼地带居民——这些动作,都在雨落之前完成。”蒋明说道。

真正的考验,始于第一滴雨落下。

“城市防汛是一张网,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地下空间分会副主任委员,隧道股份城建设计集团董事长蒋应红指出,在这张网中把水务、交通、建设、应急等多个系统整合在一起,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共享与指令的快速下达。

其中,水务局作为“指挥中枢”,实时测算泵站负荷,动态调整排水策略,而隧道股份城建设计集团承担“技术大脑”,一旦监控到隧道积水风险升高,立即建议封闭入口。同时,还与其下多个专业院进行配合,保障地铁站防涝和开展隧道清淤、抽水等任务。他们共同依托“一网统管”平台,实现指令秒级下达、资源精准调度。

“我们的核心指标是:30分钟响应,2小时退水。”蒋明强调,“30分钟内,抢险车辆必须出发;2小时内,积水必须退至15厘米以下——这是安全线。超过20厘米,汽车排气管可能进水,人就有生命危险。”

这样的协同体系带来的效果是显著的。“过去,台风过后常有车辆被困隧道。现在,得益于数字化预警技术和采取及时封路措施,这类事故已多年未发生。”他语气中带着一丝欣慰。

暴雨之后: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不止今年上海汛期的持续强降雨带来的险情,面对城市在气候挑战面前的危机,隧道股份城建设计集团还在全国多地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抢险设计和技术探索。

隧道股份城建设计集团水务环境院总工助理兼水利分院总工陈茹还记得,在2024年西南腹地某市汛期的连续暴雨后,由于地下水位暴涨,该地一商场1600平方米地下室底板开裂涌水,水深已经达到30厘米。“若不及时控制,整座建筑将如船只般被地下水托起,先倾斜、再开裂,最终面临倒塌的风险。”

由于当地处于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十分活跃,传统抗浮措施几乎失效。接到抢险任务后,隧道股份城建设计集团迅速组建技术团队赶赴现场。面对这场“地下危机”,他们没有贸然行动,而是提出了独创的“三步法”应急抢险体系——

首先,通过布设监测井,结合水文地质数据与渗流模型,精准诊断出高压水头的来源与传导路径;随后,控制布点抽排与压力平衡技术,逐步释放底板下方的浮托力,遏制建筑继续上浮;当结构稳定后,实施高强度灌浆加固与防水封堵,彻底恢复底板的完整性与抗渗能力。

“最终,险情被成功化解,建筑直到现在仍旧安然无恙。”陈茹自豪地表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上海桃浦污水处理厂初期雨水调蓄工程顺利完工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俯瞰上海浦东新区花木1号初期雨水调蓄池

在这样的技术实践中,中国的城市也正在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防御”,走在高效建设“海绵城市”的道路上。

什么是海绵城市?“简单说,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吸水挤水,实现城市水资源的高效收集与利用。”蒋明指出,曾经的城市建设用混凝土覆盖大地,让雨水无处可去,最终换来“一场雨便全城看海”的窘境。而“海绵城市”,正是对这种发展模式的修正。

不同城市,实践路径也各不相同。北方地下水位低,重在“渗”;而上海地下水位高,土壤渗透性差,便更强调“滞”与“蓄”。据蒋明介绍,目前他们已在上海建起了大量的调蓄池、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甚至在广场、公园中也暗藏蓄水空间。“当暴雨来袭,这些‘海绵体’悄然吸水,减少管网压力。”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浙江嘉善县伍子塘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后海晏河清的景象

除了吸水、放水的“海绵”,蒋明指出,城市还需要拥有像橡皮筋一样的“韧性”——在台风、暴雨、地震后也能快速恢复原状的能力。城市的“韧性”建设直指关键系统的抗灾能力、适应能力与快速修复能力。目前,隧道股份城建设计集团已在上海、东南和西南等地深度参与了监测设备的设计与部署。

在蒋明看来,监测网络真正的突破,来自模型精度的十年磨一剑。“早期模型预测准确率不足80%,而我们通过自建监测网络、数据反演、局部校准,才将数据一步步逼近真实。在融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今天,模型精度如今已稳定在90%以上。”

“比如,当我们预测到大雨主要落到上海浦东,那就可以提前把青浦、闵行的应急力量调过去。”他表示,这种从“广域防御”到“精准响应”的转变,正是技术赋予城市的“智慧韧性”。

联动发力,让城市更美好

凭借贯通规划咨询、工程设计到运维数据积累的全链条能力,隧道股份城建设计集团已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全周期”实践者。而在这背后,离不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深层支撑。

就像一座桥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构建出了全学科领域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通过组织,将分散在高校、设计院、施工方、运营单位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力量,编织成一张推动城市进步的知识网络。

例如,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大型综合性学术活动和小型专题交流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住建部领导、院士专家、总规划师、高校学者与一线工程师齐聚一堂、畅所欲言。“我们在这里发布上海的经验,也学习北京、深圳的做法。很多好点子,往往就在一场茶歇的交谈中诞生。”蒋应红说道。

在技术层面,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还致力于推动团体标准的制定。随着国家标准逐步转向宏观指导,团体标准成为行业技术引领的新力量。

“学会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发布编制指南,再由成员单位‘揭榜挂帅’,牵头组织编写。”蒋应红强调,这一过程绝非闭门造车,而是典型的“产学研用”协同——高校提供理论支撑,设计院负责技术转化,建设单位确保可行性,运营方反馈使用痛点。“正是在这种多方共议、反复打磨中,制定出的标准才真正具备生命力与普适性。”

而这一体系之上,中国科协则开展了更广泛的统筹与推动。蒋应红表示,每当面临复杂挑战,急需专业力量介入时,中国科协便会从其智库网络中遴选专家,组成“技术智囊团”提供解决方案。

蒋应红及其团队在内的业内顶尖人才是这一智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院有3000多名员工,其中80%以上拥有中高级职称,”他说,“这意味着我们不仅承担着工程实践的使命,更有义务为国家的科技决策贡献专业知识与一线经验。”

通过这样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究竟在建造怎样的城市?

蒋应红深情地表示,理想的城市应是宜居、美丽、韧性、文明与智慧的统一体。“真正的韧性,不在于高楼有多密,道路有多宽,而在于当暴雨倾盆时,城市能像海绵一样从容吸纳,当久旱不雨时,又能将积蓄的资源悄然释放。打造一座懂得呼吸、能够自愈、与自然共生的城市,这才是我们所追寻的未来。”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素材来源: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撰  稿:蒲雅杰

责  编:胡安妮

审  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谭华霖


发布人:4c96****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