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读书|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
2025-01-07 05:50  浏览:429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全球会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全球会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本文摘录于《作个闲人:苏东坡的治愈主义》

这个篇章讲述的主题是“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

1092年至1093年这段时间,苏东坡再次体会出“到处相逢亦偶然”“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样的漂泊感,但另一方面,《送芝上人游庐山》写了另一种漂泊感,漂泊无定,却又是不断重复。如果苏东坡之前写漂泊感,更多的是感叹前路茫茫、身世不定,那么这一首诗写的漂泊感,却是在感叹人生重复无趣的痛苦,用钱锺书的话说就是一种“陈陈相袭、沉沉欲死、心生倦怠、摆脱无从”的状态。
这首诗写给芝上人,芝上人是临济宗的一个禅师,叫法芝,也叫昙秀,是苏东坡在杭州做通判时交往的一个朋友。1097年,苏东坡被贬在惠州,这个禅师还去探望过苏东坡,当时苏东坡的儿子苏过还写了一首诗给他。据说,这个禅师俗姓钱,和前面提到的钱穆父一样,也是吴越钱王的后裔。1092年,苏东坡在扬州任知州,遇到即将去庐山的法芝,就写了这样一首诗:
送芝上人游庐山
二年阅三州,我老不自惜。
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
岂知世外人,长与鱼鸟逸。
老芝如云月,炯炯时一出。
比年三见之,常若有所适。
逝将走庐阜,计阔道愈密。
吾生如寄耳,出处谁能必。
江南千万峰,何处访子室。
这首诗首先表达了一种厌倦感。1091年至1092年这两年,苏东坡先后担任杭州、颍州、扬州的知州。二十年前,即1071年,为了躲避新党旧党的斗争,苏东坡主动要求离开朝廷,外派到杭州做地方官,然后去了密州、徐州、湖州,直到1079年被捕入狱。1089年,为了躲避旧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他主动要求去杭州做地方官,不久又去了颍州、扬州,好像一个轮回。所以,苏东坡说“二年阅三州”,短短的两年时间,就换了三个州做知州。可怕的是,换了地方,但生活没有任何改变,还是一样的早出晚归,一样的公文,一样的语调。所以,苏东坡用了一个比喻—“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好像在往前走,实际上像拉磨的牛在团团转,每一步都在重复走过的足迹。
接着写了芝上人,好像世外之人,和鱼鸟一样自由安逸,又像云中的月亮,一旦有光就会破云而出。每年见面三次,每一次都好像有合适的地方可去,现在即将去庐山,越来越开阔,修行也会越来越深入。人活着,好像暂时寄生在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一定的出处和去处呢?江南有那么多山峰,到哪里去寻访你的住处呢?
自己的“团团如磨牛”,相对于法师的“长与鱼鸟逸”,前后有一个对比,我自己到处奔波,重复着单调的公务,而法师到处云游,却像云中的月亮,藏着光芒,又像鱼和鸟一样潇洒。1071年,苏东坡经过龟山时,写过一句“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也是把自己和一位僧人相对比。当时虽然茫然,却并没有明显的厌倦,“身行万里半天下”只是一个描述,描述人行走的姿态。而“团团如磨牛”是一个比喻,把自己比作拉磨的牛,有一个词语叫“做牛做马”,形容人谋生的艰难。
苏东坡写了漂泊带来的沉重感,也可以看作是重复的工作带来的厌倦感,更深一层也可以生发出人生虚无的联想。太阳底下没有新的事情,一切都是重复,一切都是轮回。那么,人为什么要工作呢?为什么要活着呢?
苏东坡又写了法芝,呈现了另一种活法,一种“世外人”的活法。人生并不是重复,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可以像鱼和鸟那样,自在逍遥,安住于自己的本性。一方面,世间谋生的人,“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另一方面,世外的人“长与鱼鸟逸”。在感受年复一年的单调暗淡里,也知道有年复一年的丰富明快。这种叙述方式,透露了苏东坡保持乐观的一个秘密,无论在多么痛苦的情况下,他都对“超然物外”的状态保持着信念,相信那是真正的归宿,总有一天能达到那样的状态。
这种信念在苏东坡1101年再次写给法芝的诗里,表现得更为清晰:
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
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
但愿老师心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
写这首诗时,苏东坡从海南回到常州,经过金陵时见到法芝。他说,春天到处都是归来的大雁,不再是瘦弱的老牛重复走过的路。归来的大雁,回到了家,不再漂泊。留意这里的比喻,归鸿和羸牛相对,要摆脱羸牛的“步步踏陈迹”,就要成为归鸿,回到你自己的家。“但愿老师心似月”,禅宗里用月亮比喻佛性,本来清净的佛性。唐朝寒山有一首有名的诗:
寒山吾心诗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我的心像秋天的月亮,映照在皎洁的潭水里,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她,我不知道如何来描述。”苏东坡这首诗希望法师的心像月亮,映照在普通人家的水缸里,和大家相逢。这比寒山的那首诗更具有禅宗的意味。禅宗讲究生活即修行。水缸是日常生活用品,是柴米油盐的平凡生活。如果说在1092年写“团团如磨牛”时,苏东坡内心对于世间之外有所向往,要想摆脱人生的羁绊,就要远离世俗,和鱼鸟在一起,那么,再次写给法芝的诗里,世外的超脱,并不是远离世间,而是在日常生活里。这是一个飞跃,而这个飞跃,并非一下子完成,而是在不断的迷茫、痛苦中慢慢修炼。最后,月亮不仅清澈,而且普照天下。这是一个生命自我治愈、自我觉醒的过程,也是一个带着痛感不断前行的旅程,最终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安顿。

读这段内容的时候颇有感触,今年的年中我也面临着一些困顿时刻和难以抉择的选择。当迈过去以后忽而觉得,之前让我陷入困顿的那些事儿是如此微不足道。恍惚有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释然和安之若素。而相较于苏东坡的坎坎坷坷和羁绊,我所经历的那些事儿真的是轻如鸿毛啊。


2024.12.28

发布人:717a****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