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约937—约962),一作董元,字叔达,五代绘画大师,洪州钟陵(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钟陵乡)人。 曾任南唐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五代绘画大师,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南唐灭亡后,进入北宋。宋朝初年,去世。
善于山水画,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平淡天真,唐无此品”(米芾)。
存世作品:《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寒林重汀图》《龙宿郊民图》《平林霁色图卷》等。
史事逸事
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董源的《潇湘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董源现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龙宿郊民图》《溪岸图》等图。其中《潇湘图》卷,五代,纵50厘米,横141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明代自董其昌后,睢阳袁枢(袁可立子)成为收藏董源、巨然作品的集大成者,董、巨藏品之富胜过董其昌,惜由于明亡袁枢抑郁绝食而死,藏品流散。王时敏《烟客题跋·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环翁使君,既工盘礴,又富收藏。李营丘为士大夫之宗,米南宫乃精鉴之祖,故使荆、关、董、巨真名迹归其家。”
董源善用水墨绘烟云湿润的江南山水,着色轻淡,不为奇峭之笔。山石用麻皮皴,上多矾头、苔点,作峰峦出没、云雾显晦、溪桥渔浦、洲渚掩映的江南景色,超越唐人技法,在重彩山水画中别启蹊径,后代推戴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大师。善山水,兼工禽兽。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无此品”。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 五代的《画鉴》里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山峭之笔”,又称“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画史上把董源、范宽、李成,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亦善画龙,与荆浩、关仝、巨然同号四大名家,其中巨然得其嫡传。米芾父子、赵孟頫、沈周、张宏、文徵明、董其昌等均受其影响,形成画坛一大流派。传世作品有《潇湘图》,今藏故宫博物院;《夏景山口待渡图》,藏辽宁省博物馆;《夏山图》,藏上海博物馆。
董源的山水画曾得到南唐中主李璟的垂青。据说李璟年轻时曾在庐山修建别墅,将山泉林园胜景融为一体。他为了能时时看到庐山景致,特地派董源画了一幅《庐山图》。董源将五老奇峰、云烟苍松、泉流怪石和庭院别墅巧妙地绘入一图。李璟观后,称赞不绝,爱不释手,命人挂在卧室里,朝夕对画观赏,犹如长居庐山中。由此可见董源构思的巧妙和写景艺术的高超。
还有一次,忽然下了一场大雪,铺天盖地,京都呈现出一片银白的世界。李璟见此雅兴大发,召集群臣登楼摆宴、赏雪赋诗;并召来当时的画坛高手董源、高太冲、周文矩、朱澄、徐崇嗣等人。他们各有所长,分工合作,由高太冲画中主像,周文矩画侍臣和及乐工侍从,朱澄画楼阁宫殿,董源画雪竹寒林,徐崇嗣画池塘鱼禽。不久一幅栩栩如生的《赏雪图》完成了。董源画的雪竹寒林是这幅画中直接描绘雪冬之景的。他胸有成竹,临阵不慌,放手对景勾画,将积雪压竹、丛林寒瑟的景象传神地描绘出来。这次活动和《赏雪图》被北宋的美术评论家郭若虚记述在他的《图画见闻志》里,遗憾的是该图已经无法见到了。
名人评价
郭若虚:“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
沈括《梦溪笔谈》:“江南中主时,有北苑使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皆臻妙理。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返照之色,此妙处也!”
米芾《画史》:“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
《宣和画谱》:“写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霏烟云,与夫千岩万壑,重汀绝岸,使览者得之,真若寓目其处也,而足以助骚客词人之吟思,则有不可形容者”。
汤垕《画鉴》:“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董)元又在诸公之上。”““董源得山之神气,李成得山之体貌,范宽得山之骨法。”
黄公望:“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
吴镇:“董源画《寒林重汀图》,笔法苍劲,世所罕见,因观其真迹,摹其万一。”
董其昌:“昔人乃有以画为假山水,而以山水为真画者,何颠倒见也。董源画世如星风,此卷(指潇湘图)尤奇古荒率。”“笔法如出二手……可称画中龙。”
张丑:“北苑新图师造化,深融豪迈数潇湘。堂堂后进还居上,压倒荆关称墨皇。”
王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锺王,舍此则为外道。”
陈振濂:《龙宿郊民图》是董源山水画中少见的高山大嶂的格局,与《潇湘图》的林木温润山岩秀逸相比,它显然沾有北派荆浩、关仝的布景构图之妙。但区别也还是存在一荆、关的画在技法上以雄强落肆称,而董源虽画大山,却在笔上仍不失南方画风的那种温润、细胍、周到、完备的特色。
作品珍藏
《潇湘图》卷,明末经由河南人袁枢(袁可立子)至浒墅关寓所随身珍藏得以躲过兵燹,现藏故宫博物院。
《夏山图》卷,明末经袁枢等收藏,现藏上海博物馆。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图中山势重叠,缓平绵长,植被丰茂,水汽若蒸,似江南夏日景色。起首处水面浩渺,扁舟隐现,中景山势重叠,林木疏朗挺直,竹丛杂处其间,茅屋隐约可见;卷末渡船未到,官客等待,点出主题。全图构思精细,设色雅淡,冈峦清润,林木秀密。技法上以披麻皴为主,多用苔点,色彩淡雅,为典型的江南山水。
《溪岸图》明末经睢阳袁枢收藏,今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平林霁色图卷》美国今藏波士顿博物馆藏。
《龙宿郊民图》及《洞天山堂图》二轴,均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
《寒林重汀图》藏于日本兵库县黑川文学院。此图是五代时期南唐的董源创作的绢本墨笔淡设色画。此图皴笔粗,苔点则兼用渴笔、焦黑、乱锋为素的空处相掩映,黑白对比变化多端。垂柳分列面相之,而运笔迅疾,力量饱满。除长披麻外,复于岸之顾盼,村舍延,远景近景连成一片。此画技法高超,阴面以碎笔打点,或聚或散,不仅线、点的墨色和乃难得的绝世佳作。
《洞天山堂图》(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江堤晚景图》(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张大千先生鉴定。
《画长林萧逸图》(仿),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夏山欲雨图》(仿),台北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