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曾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级市之一,也曾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于2020年甩掉了贫困帽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全市乡村建设整体水平不高,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状况与中央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百色市深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口,探索实施政府“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创新激发群众积极性的工作模式,探索出一条坚持以群众为主体、不等不靠和花小钱出成效、低成本可复制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路子。

百色市右江区龙景街道江凤村水稻种植基地。
01
坚持规划先行、全域谋划实现从“试点探索”到“连片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建设要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做到先规划后建设。”百色市有12个县(市、区)、1796个村(屯),点多面广、分布较散,农村区域差异明显。百色市结合各村经济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征、文化传统等客观条件,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基础上,因地制宜编制和完善村庄建设总体规划,切实增强村庄规划编制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约束力,多层次、分区域、差异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引导村屯自主设计。发挥村“两委”、屯级村民理事会牵头作用,立足村屯资源禀赋、产业情况、人文历史、风俗文化习惯、村民需求等实际,将群众意见融入村庄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以来,全市已完成村庄规划编制1339个。
分类有序推进建设。立足百色市经济欠发达、后发展的基本市情,立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薄弱基础,将全市1877个行政村(社区)分为三类,因村施策、量力而行推进建设。对基础较好的275个村重点提升产业发展配套服务,通过农文旅融合、农产品深加工等振兴乡村产业,建成自治区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6个。对基础一般的702个村,重点建强公共服务,健全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室、卫生室等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对基础较弱的900个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重点解决垃圾污水处理、厕所改造等问题,让群众可感可及。“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38亿元改善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所有行政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覆盖率达96.5%。
以点带面全域铺开。总结推广部分村屯群众积极性高、建设行动快、自筹资金多、村屯面貌改善大、管理机制比较健全的好经验好做法,支持各行政村自发组织群众代表前往参观学习,借鉴好经验好做法推动本村的乡村建设,实现乡村建设连片升级。如田东县在部分村试点出成效以后在全县其他158个村铺开建设。其他县(市、区)参照田东模式,在部分乡镇试点打造2个村以上样板村。
02
坚持民呼我为、共建共享
实现从“政府主导”到“群众共建”
以往的乡村建设,普遍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问题。近年来,百色市积极转变以往由政府主导开展乡村建设的工作思路,坚持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探索形成“和美家园人人建设、人人受益的乡村建设”的经验做法。
坚持群众原则,激活主体意识。坚持“群众事、群众议、群众定”原则,村民理事会收集和梳理本村屯的公益事项,列出资金来源、资金缺口,提交村民大会进行讨论表决,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干不干让群众定,干什么让群众选,怎么干让群众提,好不好让群众评”,树牢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关键群体示范,解决观望心理。调动各村屯屯级党支部和理事会成员、返乡人才、致富带头人等“新农人”的参与意愿,发挥其示范引领、组织带动的作用和见识广、办事牢、有实力的优势,以带头捐款、宣传发动、亲自参与的方式,消除群众等待观望的顾虑。
创新参与模式,激发群众筹资热情。充分挖掘村屯砌筑工、泥瓦匠、电工等各类能工巧匠施工方面的特长,鼓励通过投工投劳、就地取材等方式参与屯内公共照明、农田水利等小型公益性项目建设,并以传统节日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和外嫁女回乡为契机,利用“乡村夜话”等方式,发动群众捐款捐物、投工投劳,政府部门创新项目实施模式,以“先建后补”的奖补形式支持群众自主建设,激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意愿和筹资热情。如右江区永乐镇西北乐村通过“你拆我拆、你让我让、你捐我捐”模式,动员村民自主腾让土地、拆除违章建筑,以低成本实现村容提升与产业配套建设。据统计,“千万工程”工作启动以来,全市累计安排补助资金 3.12 亿元,撬动群众自筹投入1.25亿元,引导群众投工投劳13.3万人次,既有效降低了政府投入规模,减轻了地方财政压力,又有力提升了群众参与度、满意度。
03
坚持整合资源、综合施策
实现从“区域协同”到“全域联动”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百色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积极探索“财政优先支持、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激活农村资源要素。
撬动多元投入。突出乡村建设政策支撑,市级梳理中央、自治区、市三级出台的土地整治、产业发展以及民生领域等系列涉农文件,形成乡村建设政策库,为乡村争取建设资金、项目支持做好准备。通过“先建后补”的奖补形式支持群众自主建设,既有效降低政府投入规模,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又有力提升了群众参与度、满意度。2024年全市有20个行政村获得了奖励补助,成为激发群众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样本。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安排补助资金3.12亿元,持续提升乡村建设的成色。
盘活本地资源。以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为目标,开展全面摸底调查,盘活资产、资金、村集体土地、林地等农村资源,为乡村建设争取财政资金和社会投资主体创造条件。如田东县以持续深入农村金融改革为载体,有效融合“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产权交易平台+农金村办”线上线下应用,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乡村建设领域。2024年全县农村产权交易额达16.84亿元。
优化协作资源。优化粤桂帮扶资源,集中完善乡村道路、供水、基本公共服务等建设,提升宜居宜业水平。如靖西市化峒镇八德村实施粤桂协作乡村振兴综合示范项目,改造乡村风貌,成为“自治区卫生村”“绿色村屯”。隆林各族自治县者保乡江同村使用东西部协作资金413万元,建设环湖绿道、露营广场、垂钓平台等,成为全县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示范样板。
04
坚持建管并重、长效管护
实现从“唱独角戏”到“大家合唱”
百色市是红色革命老区、多民族聚居区和边疆地区,乡村治理面临基层力量薄弱、民族风俗差异、边境治理复杂等挑战。百色市始终秉持“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受益者”理念, 建立“村民自治”和“农民参与”的执行机制,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让群众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进而变成“推动者”和“维护者”,持续扮靓乡村振兴底色。
建立自我监管机制。村民制定一套接地气、聚民意、可操作的村规民约,形成乡村建设中涉及的重大决策、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等自我监督制度。依照公开透明原则,将自筹的各项要素在村内、屯内公示,切实发挥群众对自筹资金监督管理作用。田东县义圩镇班龙村定怒屯新完善的村规民约虽然只有八条,但全屯上下都严格遵守,并对违反约定的村民在全屯进行通报,成为全市践行“共建、共治、共享”建设理念的生动体现。
建立长效管护制度。推行“村内事,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民主运行机制,发挥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群众监督等作用,形成“美丽村屯村民共建、美丽成果村民共享”的激励约束制度。推广使用积分制、清单制等有效办法,全市积分制、清单制覆盖率分别达85.5%、91.9%。“小积分”激活群众积极参与家园建设、乡村管理“大活水”。
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建立监督员制度,制定《村民监督员管理办法》,由村民推选群众公认度高的老党员、经济能人等担任群众监督员,参与项目设计、施工监督、质量验收等,并结合积分兑换奖励办法,引导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监督事项的实施,形成“美丽村屯村民共建、美丽成果村民共享”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农办主任,百色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19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