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全球会展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送别黄本立院士,他曾争取到国际光谱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02 15:40:11   浏览次数:1  发布人:23e3****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我国原子光谱分析的奠基者之一,著名光谱学家、分析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黄本立,于2025年6月29日16时56分在厦门安详辞世,享年100岁。黄本立院士毕生投身光谱分析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一系列原创性重大成果。尤为重要的是,他力主并成功申办第35届国际光谱会议(CSI),这一壮举让中国光谱分析首次跻身世界舞台中央,成为中国光谱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我们是一个团队”1987年6

    我国原子光谱分析的奠基者之一,著名光谱学家、分析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黄本立,于2025年6月29日16时56分在厦门安详辞世,享年100岁。

    黄本立院士毕生投身光谱分析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一系列原创性重大成果。尤为重要的是,他力主并成功申办第35届国际光谱会议(CSI),这一壮举让中国光谱分析首次跻身世界舞台中央,成为中国光谱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我们是一个团队”

    1987年6月20日,62岁的黄本立参加了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第25届国际光谱会议。这是他第一次出席国际光谱会议,并受邀在会上做关于感耦等离子体光源(ICP)研究的邀请报告。作为光谱分析领域的一线科研工作者,他从此多次参加国际光谱系列的会议。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87年黄本立在多伦多参加

    第25届国际光谱会议时与华裔科学家合影

    当他不远万里去赴会时,心里总是禁不住产生一个梦想:要是能把这种顶级峰会搬到中国来开就好了。这样,中国就将有更多的学者,不出国门就可以参加高规格的国际光谱会议,更及时地听到世界各地光谱领域的最新研究报告。届时,亚洲,特别是东南亚的学者,都能就近与我们一起分享这一便利……而我们中国,也能更及时地对外展示我们的科研成果,让更多的外国学者了解中国,提升我国在光谱领域的国际地位……这一梦想,在各项科研经费颇为紧张、国际交流还不那么多的当时,显得不那么容易。

    从1995年到2003年,黄本立先后在五届国际光谱会议上为我国申办做准备,但都因各种原因未能申办成功。

    2003年3月,黄本立再次着手申办国际光谱会议,他向厦门市政府呈送了关于申办第35届国际光谱会议的报告,得到了厦门市政府的积极响应,市政府特批厦门市旅游局和厦门市科技局负责支持申办工作。

    9月初,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为了带足充实的宣传资料,黄本立和他的博士后王秋泉把行李精简到最小,腾出行李箱空间来装沉甸甸的资料,但空间仍不够。

    正当他们一筹莫展时,听说厦门大学环科中心的张勇教授也将参加这次会议,黄本立高兴得立即联系他,请他一起帮忙,张勇教授爽快答应,这才得以尽可能地多带上一些宣传资料。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003年黄本立与同事在西班牙

    第35届国际光谱会议申办展台前合影

    当时,黄本立年近80岁,拖着沉重的行李箱,却健步如飞。同行的王秋泉教授事后回忆说:“黄先生在国际机场的通道上拖着行李箱,走得比我们年轻人都快,我们都快赶不上他了。”

    2003年9月7日,第33届国际光谱会议在西班牙的格拉纳达(Granada)如期召开。在9月9日晚的国家代表会议上,黄本立代表中国化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光谱学会提出2007年在厦门举办第35届国际光谱会议的申请,并做了简短的陈述与PPT展示,播放了精心制作的视频,展示了中国、展示了厦门市、展示了厦门大学……会上讨论激烈,提出各种问题,黄本立都一一作答。最后,中国厦门以18:11胜出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成功赢得了第35届国际光谱会议在中国厦门的举办权。

    在会后的一次宴会上,有人问:“黄教授,您现在多大了?2007年开会的时候您是否还在工作?有人帮您忙吗?” 黄本立面带笑容,自信地回答:“我们是一个团队,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把这个会议办好。假如不是最好,也将会是最好的之一。”话语不多,却字字千钧,铿锵有力,令许多人为之折服。

    四年磨一剑

    承诺就是责任。第35届国际光谱会议申办成功了,喜悦之外,黄本立感受到的是双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在此后长达四年的时间里,他无时不记着自己在西班牙格拉纳达的承诺:要把会议办成“one of the best,if not the best”,要在中国办一次最成功的国际光谱会议,为国争光。

    会议的筹备工作千头万绪,黄本立首先着手组建团队。除了厦门大学分析学科的团队之外,黄本立首先想到的是时任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国重”)主任田中群教授。他从事拉曼光谱分析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正好也在国际光谱会议的范畴内。

    此外,还请了时任厦门大学副校长的孙世刚教授出任这次会议的地方组织委员会主席,邀请了浙江大学方肇伦院士和他一起担任第35届国际光谱会议的共同主席,田中群教授和孙世刚教授分别又推荐了组里年轻能干的任斌教授和姜艳霞教授参与会务的具体工作。

    在落实人员的同时,他请工作人员着手办理承办大型国际会议的相关手续。各项工作分工有序开展着,但黄本立心里始终还有一块无法放下的石头,那就是要落实经费。除了申请国家基金委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他亲自向厦门大学和厦门市政府递了经费申请报告,准备有说服力的幻灯片向各位领导汇报筹备工作情况。

    因为黄本立的多方努力,也因为国际光谱会议本身的威望,这次会议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经费逐渐得到落实,解决了后顾之忧。

    作为大会主席的黄本立一心扑在会议筹备工作中,在把握会议大方向的同时,他还做了很多具体琐碎的会务工作。他不仅参加每一次的筹备会,为筹备工作出谋划策;还要反复考虑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和大会报告的人选,把握各分会和研讨会的平衡,甚至亲自撰写会议邀请函,向国际顾问委员会征求CSI奖推荐人选。会务工作是繁琐的,但他总是满腔热情,乐此不疲,以致秘书处常在深夜收到他发出的邮件。

    如果说黄本立的忘我工作精神令大家感动不已,那他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底蕴,就更让人折服。当筹备会讨论如何设计一个能突出中国文化元素的会标时,他说:“汉字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元素之一,能否考虑以篆刻汉字的形式来设计会标?”他的建议得到筹备小组的一致认可。会后,他亲自联系昔日好友、厦门著名书法家林懋义,请他帮忙推荐适当人选。林懋义请年轻新秀叶林心篆刻了“国际谱会”的印章。黄本立拿到印章后很满意,迫不及待地“摆弄”起来。他在电脑上设计了好几个样式,把印章作为会标的主体,以“赤橙黄绿青蓝紫”渐变光谱的方块做成一个错开的小背景,在这个小方块上写上两行小的英文字,分别是“CSI XXXV”和“Xiamen,China”。这样,会标就包含了中国元素、光182 谱、中国厦门、第35届国际光谱会议等众多信息。会务组成员既赞赏黄本立的灵感和美感,也十分佩服他运用电脑的能力,很快就在他准备的几套方案中确定了第35届国际光谱会议的会标。在这个基础上,他又运用会标亲自设计了第35届国际光谱会议的专用信纸、信封,并参与了邮票纪念品的设计等。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007年制作的第35届国际光谱会议纪念邮票

    然而,正当各项筹备工作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时,一件严重的意外事故发生了:2006年9月11日晚,载着黄本立、张乾二、林鹏等三位院士的小轿车发生了惨重的车祸。黄本立满身鲜血淋淋,几次昏迷,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这时的黄本立担心的不是自己的伤势,而是国际光谱会议的筹备工作。当田中群等去医院探望他时,黄本立再三拜托他们,抓紧督促各项会务工作的进展。他说:“国际光谱会议的筹备工作要继续进行,不要因为我而受影响,筹备工作就拜托你们多费心……”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006年黄本立发生车祸后在重症监护室

    过81岁生日

    为了让自己尽快恢复,黄本立开始了循序渐进的锻炼。实在按捺不住,就请求医生允许他把电脑带到病房,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查收邮件,回复一些与国际光谱会议有关的重要邮件。2006年10月17日,在医院里住了36天的黄本立,终于出院了。但考虑到黄本立需要休养,直到12月才完全回到工作岗位。

    2007年3月底,第35届国际光谱会议的第二轮通知发出,虽然整个会议的轮廓基本清晰,但筹备会议反而变得密集而紧张,基本上一周一例会。

    直至9月5日,发出了会议的第三轮通知,9月17日,又发出了会议的日程表,黄本立这时候才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感觉。

    余音缭绕的盛会

    2007年9月24日上午,厦门人民会堂的大礼堂里聚集了来自五大洲约700名光谱学者专家,第35届国际光谱会议在秘书长王秋泉主持下隆重开幕。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007年9月24日黄本立作为大会主席

    在第35届国际光谱会议颁奖典礼上

    为 Gary M. Hieftje 教授(中)颁发本届CSI奖

    9月24日下午至27日上午,三天共有282场报告,126位世界知名科学家受邀做了邀请报告,加上众多的口头报告,真可谓各显神通,精彩纷呈。会议期间,还有657幅Poster 参展,显示了各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为没有机会做口头报告的与会代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交流平台。

    在举行的闭幕式上,这位为本届大会操劳了几年的院士,面对着来自世界38个国家和地区的约700名光谱学家,他说出了作为大会主席最想说的话:“感谢来自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感谢与会者的热情投入!是你们的努力使大会取得成功。”

    送走了世界各地的朋友们,黄本立的电子邮箱却似乎更热闹了,相关的电子邮件频频送达,感谢的话语还不绝于耳:“CSI XXXV无论是从学术上,还是在活动安排上,都非常成功,出乎我们想象的成功”;“以后在厦门召开的会议,都别忘了通知我”;“你们将给下一届举办方(匈牙利)带来很大的压力,匈牙利代表团要开始担心了”……

    谈到第35届国际光谱会议的成功,黄本立总是说:“我们之所以能成功举办这次大会,主要是因为近年来中国国家的综合实力提高了,是因为近年来中国在光谱分析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因为有了各级领导和各位同仁的支持……”但他的共事者都知道,这十多年的坚持与努力,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支撑着他的那份雄心壮志和历史使命感,更不是在一个到了耄耋之年的老人身上所常见的。

    全国的光谱学界同仁忘不了他不畏艰辛、坚定执着地为大家创造参与世界顶级峰会的努力。在厦门大学同仁的眼里,无论是那位拖着塞满了宣传材料的行李箱、健步走向国际航班的老教授,还是那位躺在重症监护室里频频拜托同行抓紧会议筹备工作的重伤员,都是那么令人可尊可敬。

    本文节选自《绚丽多彩的光谱人生:黄本立传》

    有删减

    作者:杨聪凤、王尊本、林峻越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23e3****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