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对杨修之死有多种说法,究其原因不外乎个人性格和政治因素。杨修自恃聪明,可他不识人,不懂曹操的心思和政治抱负;他缺少人情世故,不懂为官之道。
杨修出生簪缨世家,父亲杨彪官居尚书,按照现代说法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充满优越感,蜜罐里泡大的孩子,虽有才有理想有抱负,但缺少心眼。其父亲是个正统的儒学家,自然无法教会杨修圆滑的为官之道,杨修本人更以才华自居,不屑去学权谋之术。但人在官场,有时不以才华论高低。曹操求贤若渴,手下人才济济,不过是其实现政治理想的工具,即使在误杀了吕伯奢之后,曹操仍发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之语。
京戏《曹操与杨修》中有一段话最能说明问题。在杨修行刑前,曹操禀退众人,与杨修做最后的话别。
曹对修说:“我不想杀你,我实在不想杀你。”
修对曹说:“你早就想杀我,一而再再而三地想杀我。”
最后,二人仰天苦笑,同声说:“你不明白呀,你不明白呀!”
就曹操性格而言,疑心过重,嫉贤妒才,迫于政治目的才广纳贤能。杨修聪明过人,才华盖世,但恃才放旷,且不识时务,无端参与曹氏内争,以致失去曹操的信任,而死于非命。
单纯从一个人的生命长度来看,杨修死时44岁,正当英年,以杨修的才华,定能为曹氏集团创下不少利益;曹操就要不要杀杨修必定慎重思虑过,以杨修的性格,不啻是一枚随时会引爆的炸弹,不如早日除去,以绝后患。
曹操与杨修的性格是互证的。对于曹操,杨修自命不凡的性格是致命的;而斩杀杨修,反映了一代枭雄的心狠手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