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成年人的心理童话书
《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的作者是罗伯特.戴博德毕业于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他还是一位资深的心理医生,有多年的临床经验。
这本书于2020年由陈赢翻译8月份出版,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再版五次了,在豆瓣拥有8.3分的好评,有人这样留言,这本书把他从抑郁的深渊解救了出来……
本书把心理学中深奥枯燥的专用词汇,变得浅显易懂,做到了寓教于乐,不管是小学生还是博士生都适合阅读,真正的做到了老少皆宜。
它成为畅销书的主要原因是,都市生活压力大,很多人都处于焦虑压抑的状态,不知道如何才能摆脱。
蛤蟆先生本是一个热情时尚,有爱冒险的家伙,惹出不少麻烦和笑话,可他现在陷于不抑郁状态能自拔。他的朋友们决定出手相助,其中包括智慧有威严的獾,关心朋友朋友但有点絮叨的河鼠,还有体贴善良的鼹鼠。他们商量来商量去,决定督促蛤蟆接受心理咨询。
于是故事由此展开。
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
当爱讲道理的獾,看见由于抑郁变得邋遢而萎靡蛤蟆时,他用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语气对蛤蟆说:“除非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都在努力帮你,可你并不想改变。”
獾的指责,并没有让蛤蟆变得有所好转。蛤蟆也想让自己变得和以前一样朝气蓬勃,可是他做不到。他有深深的无力感,感到自己是没有价值的,无可救药的。
蛤蟆初次咨询时询问苍鹭:“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苍鹭对蛤蟆坚定地说:“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归根结底,这一切取决于你。”
很多人都希望有一种魔法,让自己能变得更好,或者是借助于其他人的力量,使自己变成理想中的样子。
苍鹭对蛤蟆先生传达的是,相信他用自己的力量可以改变自己!这也是心理咨询的意义所在。
第二次咨询时,当苍鹭问蛤蟆有什么感受时?蛤蟆很不适应这种说话的方式。因为从小到大没有人在意他的感受,尤其是他的父亲,总是对他充满了挑剔。长期以往他都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么了?
苍鹭耐心地倾听蛤蟆讲述自己的故事,不去评判。蛤蟆体会到了,有人的全然接纳,感受到了自己被关注,被重视的感觉。
蛤蟆时常感到自己很委屈,很无助,他特别讨厌趾高气扬的獾对他指手画脚。他从心里面畏惧獾,因为每一次看见獾都会想起自己严厉的父亲。
他为了让别人认可自己,时常用认错的方式讨好对方。其实,他并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即使他这样做,獾对他还是很不满意。獾认为蛤蟆很不争气,给蛤蟆的父亲丢脸了。
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察觉了自己面对獾时处于儿童状态。
这本书要拯救的是,披着成年人的外衣,内心脆弱迷茫的孩子。
当一个人时常拥有委屈,恐惧,无助的时候,就是处于儿童状态。儿童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没有办法通过自己改变生存环境。
儿童需要依赖大人,才会生存得更好,没有办法成为责任者。
心理咨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蛤蟆通过10次咨询,找到了自我,重新获得了新生。
其实一个人从儿童状态蜕变到成人状态,只有10次心理咨询是很难达到的。
心理咨询是一种体验,来访者借助咨询师的人格魅力,让自己的心理年龄不断长大,找到内心的感受,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
曾经的自己和蛤蟆先生一样,也是处于儿童状态,最多的感受是委屈和恐惧。我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面对獾一样的人总是无力招架 。
当我通过近百次的心理咨询个人体验,才完全走出了儿童的自我状态,委屈的感觉也逐渐消失了,内心的恐惧感也越来越少了。我不再是受害者模式,而成为了责任者的成年人模式。
我十分热爱心理咨询这个行业,通过自我成长不断地了解自己,包容自己,心疼自己,允许自己。
倾听自己的内心,意味着停止与自己、痛苦做斗争,接受痛苦的存在。
在心理治疗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像苍鹭一样花很长时间帮助他们克服自我仇恨 接受真实的自己。只有这样来访者才会发生改变。
书中还提到了父母状态。獾喜欢对蛤蟆指手画脚,喜欢让蛤蟆听他的安排。獾就是经常处于父母状态。
一个人的内心中两种状态会并存。
蛤蟆的父母状态不是像獾一样去批评他人,而是不停地指责自己。抑郁的人是自我挑剔自我攻击,天长日久就会形成躯体化症状,比如浑身无力,失眠,气喘,头疼……
蛤蟆在苍鹭那获得了重生的力量,当他面对獾的刁难时,不再畏惧,敢于表达自我的感受 不再畏手畏脚。
当他接纳了自己的时候,也察觉到了他父亲是用表面上的强大,掩饰内心中的脆弱,因为父亲一直没有得到爷爷的认可。
我们都是家族系统里的一份子,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没有得到恰如其分的爱,那么他长大了,也难以去真正的爱别人,最多的情绪就是愤怒、委屈、无助……
獾一样的人其实也是内心缺爱的人,不会表达爱的人。
蛤蟆找到了内心中的力量,为了自己的蛤蟆庄园,为了自己梦想开始付出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