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刘庭梅
2025年2月26日下午,我从院领导手中接过了2024年“记者看法院”征文“年度影响力作者”获奖证书。每每回想起那一刻,我的内心既感到荣幸又十分忐忑。因为我深知,这份荣誉是集体的,代表了《中国审判》杂志社的影响力正在日益提升,正被越来越多的法院人和媒体同行看到,“中国审判”的金字招牌正越来越亮。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为获奖证书 摄影 张晔
01
集体的力量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这份荣誉离不开新闻从诞生到出版这条“流水线”上的每一环节。在人民法院出版社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杂志社建立了完整而严谨的工作流程,每个人各司其职,清楚自己的任务与目标。杂志社分管领导作为审稿的第一道“把关人”,从意识形态到细节表述,为每一篇稿件保驾护航;美术编辑通过排版、配图、调整间距与字体,将稿件安放在杂志最合适、最美观的位置;二审负责人不厌其烦地修改字句、标注错误,逐一消灭问题;新媒体部门通过在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等处刊发电子版文章,显著提升了文章的影响力;通联发行部和事业发展部的领导同事们为这艘航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综合部门则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同样,作为《中国审判》杂志社的记者,我们深刻理解彼此的艰辛与喜悦。无论是熬夜写稿时的崩溃,还是约稿被拖延时的焦虑,抑或颈椎病、偏头痛等“职业病”的困扰,我们都共同经历过。与此同时,我们也深知写出好稿后的满足感,稿件得到认可后的自豪与开心。
02
写作的意义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有时,在深夜的写稿过程中,我会思考:写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从“小我”出发,我将其总结为三个字——“对得起”。
首先,对得起采访对象。许多法官在接受采访时,充满了对办案的热情与认真。他们可能平时沉默寡言,但一谈到法律问题,便滔滔不绝。我希望他们看到采写的文章时不会失望,能够觉得牺牲宝贵办案时间接受的采访是有意义的,通过媒体传递的法律价值、法治方向是受到社会认可的。
其次,对得起自己。人们常说“新闻是历史的底稿”,对我而言,它更是记者生涯的记录。每一篇自己写就的文章,标题下都署着我的名字,这些文字将伴随我一生,我必须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字。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个印记,我希望这印记是干净的、闪光的。
最后,对得起每一位读者。好的文章应当能够透过文字引发读者的共鸣,而读者的思考会赋予文字第二次生命。我希望我写出的文字能够传递价值,而非成为一种负担,让读者通过阅读感受到司法的力度与温度。
03
新闻人的“三重”修炼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在《中国审判》杂志社工作多年,我时常会回想起领导对我第一篇稿件的认可,也会翻阅刚入职时写的那些稚嫩的文章,以此提醒自己不断进步。结合在杂志社工作的实践,我有三点深刻的体会。
第一,脚底板要沾满泥土,笔杆子才能传递温度。新闻的厚重感永远来自现场的温度,这种温度是新闻从业者对真实世界的触觉感知,更是专业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作为记者,我始终相信:深入现场的沉浸式采访不是简单的信息采集,而是重构新闻场景的过程。就像考古学家通过陶片纹路复原文明图景,新闻工作者也需要借助具象化细节来激活读者的共情通道。在报道实践中,我重视观察细节。每当采访法官时,除了常规的案情询问,我总会抛出几个看似无关的提问:“开庭当天的天气如何?”“当事人穿着什么衣服?”这些细节恰恰是还原现场的“拼图碎片”。当读者透过报道感受到法庭的庄严、嗅到调解室里的茶香、听到判决书翻页的沙沙声时,新闻就完成了从信息传递到情感共鸣的质变。这或许就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真谛:用细节的温度融化事实的坚冰,让真相在具象化的叙事中自然流淌。
第二,写作是船,编辑是帆。写作是船,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意,是作品的基础与核心。编辑则是帆,为作品提供动力和方向。通过优化结构、修正细节、提炼语言,编辑能够帮助作品更好地传达思想、打动读者。没有帆,船可能停滞不前或迷失方向;没有编辑,作品就难以达到最佳效果。写作的细节打动人,编辑的细节却折磨人。写作与编辑紧密协作、共同发力,才能共同推动作品驶向成功的彼岸。因此,我会在写作、编辑时认真核实引用材料的出处,字斟句酌,以确保文章的准确性。
第三,团队协作胜过单打独斗。在杂志社,我经历了建党百年、全国两会、脱贫攻坚、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选题报道。每一次重大选题都是一场硬仗,但我们总能互相鼓励、互相支持,跨越一个又一个难关,离不开大家从部门内的配合到跨部门的协同。记得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专刊出版前,我们连续奋战数日,从选题策划到采访写作,再到编辑排版,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团队的心血。办公室里,键盘敲击声、讨论声此起彼伏,大家虽然疲惫,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最终,当杂志如期出版,看到读者们的积极反馈时,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欣慰与自豪。这种高效协作的模式是我们的秘密武器,也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新的一年,我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工作要求,继续深耕细作司法审判资源“富矿”,把人民法院义正词严讲清“法理”、循循善诱讲明“事理”、感同身受讲透“情理”的故事讲深讲透讲活,写下更多“接地气”“暖人心”的司法故事,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本期封面及目录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中国审判》杂志2025年第5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63期
编辑/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