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日:“我何如主?”皆日:“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日:“仁君。”文侯日:“何以知之?”对日:“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译文】魏文侯派大将乐羊攻打中山国,尽占其地,封给自己的儿子魏击。魏文侯得意地问群臣:“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异口同声地赞誉说:“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不肯阿谀,直言说:“国君您得了中山国,不用来封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君主!”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见势不对,起身快步离开。接着,魏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问。“你何以见得?”回答说:“臣下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由此我知道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转怒为喜,有所领悟,立刻派崔璜去追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奉为上宾。
【随笔】魏文侯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些得意忘形,想听阿谀奉承之辞。人果然是取得成绩之后,容易骄傲自大的。所以在有所成就之时,更要提醒自己,克己戒骄。任座不肯随大流,迎合奉承,能说实话,是个有风骨的人,见形势不妙,及时抽身离开,保全自己,能看懂形式。这种敢直言的人现在已经没有了。
翟璜是个高情商的人,他对问题的回答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第一,先赞扬,先肯定,带个高帽子。“您是仁德君主。”一来让对方高兴,有兴趣继续往下听,二来让对方喜欢自己。第二,在前一步带了高帽子之后,这里再说什么,对方都得接着。“臣下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由此我知道您是仁德君主。”任座的话很耿直,言外之意,他说的没错,是他说的,不是我说的。他敢这么说,是因为您仁德。重复戴仁德高帽子,如果追究任座的过错,就是不仁德了,这样说,可以保全任座,同时委婉的劝谏了魏文侯,一举三得。
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的。但应该注意的是,这样的说法,只适合于一个能纳谏的人,如果真的是一个心胸狭隘的君主,恐怕这么说也会给自己招来麻烦。
故事二:吴起为兵士吸脓疮,兵士的母亲却说,当年吴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吸脓疮,他以身相报,战死沙场。如今又为孩子吸脓疮,不知道孩子会死在哪里,所以伤心。
【随笔】从这个母亲的讲述来看,吴起应该经常用这一招收买人心,而且效果非常好。结合其他关于吴起的评价,残忍缺德、贪婪好色,不惜牺牲家人的性命为自己的仕途铺路,大胆猜测,吴起并非真心想这么为兵士吸脓疮,只是借此拉拢军心,毕竟军中建立威信是非常重要的。士兵是听从将军号令的,忠于军,而不一定忠君。所以当一个人,做出来不符合他身份,过度关怀的行为举止时,要特别注意他背后的真实意图。
故事三:聂政拿了酬金,替严仲子刺杀侠累,刺杀成功后,竟自毁容貌,让别人认不出来后,再自杀。他的姐姐知道后,感慨弟弟顾念姐姐,怕连累她,不能让弟弟英明埋没,于是自尽在弟弟身边,以明弟弟的身份。
【随笔】看完这个故事,非常感慨于古人的这种视死如归的大义。起先不明白聂政为什么这么做,看到姐姐的解释,才明白聂政是真的为家人考虑周全,先侍奉母亲尽孝,母亲去世,才答应行刺之事,还考虑到了可能祸及家人而自毁容貌。现代人肯定不会像聂政姐姐一样,为了弟弟的英明而舍生取义,大概只会拿着酬金过好日子。这种舍生取义的侠义之风,早已荡然无存了吧。
故事四:齐威王召见墨大夫,对他说,每天都能听到指责你的话,然而你的辖区百姓安居乐业,官府平安无事,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左右近臣,谋求内援的缘故。又召见阿大夫,对他说,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但你的辖区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于是我知道这是你花重金买通我左右近臣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煮死了阿大夫和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们不敢弄虚作假,尽力做实事,齐国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随笔】第一,古往今来,为了加官进爵,买通当权者左右近臣,替自己说好话,这种操作屡见不鲜。只有贤明的君主,会亲自去核查,明辨是非。第二,用人不是要看他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什么,说和做要一致,更要和别人的评价一致,如此一一对应,才能知人用人,不受蒙蔽。第三,严厉制裁弄虚作假的人,才能震慑天下,给与做实事的人嘉奖,才能人心所归,强盛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