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周力,是一名来自合肥市公安局政治部新闻中心的人民警察,也是一名专注辟谣内容的新媒体创作者。我运营的“合肥交警”“合肥警方”短视频账号全网粉丝超2000万,个人账号“庐州老交”全网粉丝数超480万。每每有不实信息,我都会主动发声,消除公众疑惑和焦虑。
我从2011年起兼职做新媒体。那时还是论坛,内容以图文为主,不少网友就会问我某个消息到底是真是假。到了短视频时代,这样的疑问越来越多。有时我不理解:明明看起来很拙劣的信息,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轻易相信呢?这让我开始琢磨辟谣这件事。
为什么短视频时代的伪专业信息和谣言会有市场?我认为有两点。
一是短视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信息越劲爆,标题越反差,传播的效果可能越好。一旦信息一味追求流量而非真相,一些人就会为了利益掐头去尾、制造焦虑、道听途说、断章取义。而且,还有不少谣言“披着专业的外衣”,比如说假造身份头衔,或利用职业属性以及个人魅力“打擦边球”,让人不假思索地轻信。我做过一个实验,在粉丝群发过一张引流二维码的图片,很多人会直接打开。说明对于有特定身份加持者发布的内容,大家更容易轻信。
第二点原因就是信息差。很多网友,尤其是对数字产品不熟悉的老年人,接触的信息是片面的。在他们的信息世界里,许多伪专业虚假信息可以满足其情绪价值、解决其所谓的“痛点”,从而产生依赖或者信任。
这让我意识到,在短视频流行的时代,谣言的制造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特别是所谓“伪专业信息”让人很难分辨真伪,需要一个客观、专业、权威的“辟谣管家”来打破信息差,带给大家真实可靠的信息。如果说网络空间是间大屋子,那我们的工作,就像打扫屋里的灰尘。打扫得越勤快,屋里就越干净。辟谣的意义就在于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只有专业的信息越来越多,“良币驱逐劣币”,谣言和伪专业信息才会越来越少。
在工作中,我喜欢看到网友的反馈。比如有网友回复,“谢谢周警官,这个辟谣特别有用,我已经转发给朋友和家人了”,看到这样的信息,我就会很开心,感到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我认为,辟谣工作由政府各职能部门牵头,但根基在于网友的群防群治——治谣、辟谣,日积月累,只要坚持去做,网友识别不实信息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那么,怎么让辟谣宣传更有效?
△ 图为周力在进校园活动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
首先要有公信力。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我的账号通过平台完成了认证,让网友了解我的身份真实权威,发布的内容值得信任。
其次是亲和力。2019年起,我开通了第一个粉丝群,目前已经增加到19个。在群里,我把普法、辟谣内容“包裹”在民生服务信息中——毕竟,聊天式、拉家常式的辟谣,大家接受度更高;宣教式、填鸭式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只有跟网友打成一片,才能第一时间收到他们反馈的谣言线索,他们也才会主动转发扩散发布的辟谣内容。除了在短视频、粉丝群中的线上辟谣,我还依托“平安建设进校园”“警营开放日”“平安进社区”等线下活动,面对面教大家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识谣辟谣。
另外,打击网络谣言、对抗伪专业信息,必须协同作战。
一方面,是公安系统内部的协同作战。比如遇到交通安全的谣言,我会联系交警,了解这个谣言的出处,内容是全假无真还是真假参半?然后再根据它的实际传播情况,开展辟谣工作。如果谣言涉嫌违法犯罪,还要联动网安、治安、刑警等部门,对违法犯罪的行为进行打击。
另一方面,不同部门间也要协同作战。我们联系最多的是网信部门。一旦监测到谣言苗头,会联动网信部门开展协作;公安机关则依据法律规定,对造谣、传谣的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和依法处理。还有很多“伪专业”信息,涉及教育、环境、金融等专业领域,需要相关部门协助辨别、治理。只有多部门协作,才能多管齐下,群策群力,把谣言治理消灭于萌芽之中。
来源 | 人民日报
作者 | 周力(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政治部新闻中心二级警长、“庐州老交”短视频账号创作者)
投稿邮箱:gabxc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