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监狱持续发挥教育改造的攻心治本作用,探索运用书画艺术形式矫治罪犯,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心生”书画兴趣小组,将书画创作作为文化改造项目融入罪犯日常生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罪犯在艺术创作中感知传统文化中如何做人、怎样做事的道理,帮助罪犯寻善心,植善根,养善缘,树立正确的改造观念,矫正恶习、悔罪赎罪,走上笔墨间的心灵救赎之路。
一
拓宽工作视野
探索文化改造新思路
艺术矫治,是监狱教育改造的一部分,运用文化艺术,对罪犯进行感化教育,以文化艺术启迪心灵、净化心灵、重塑心灵,使罪犯刑满释放后,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守法公民,在社会上正常生活。文化艺术具有教育人、感染人、影响人的作用,艺术创作的过程也是自我改变、自我提升的过程。
艺术矫治工作追求的是罪犯创作艺术作品时的变化,更是这些艺术项目为罪犯“创造新生”的过程。这种矫治价值远远高于追求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掌握一项技能也为罪犯增强谋生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回归社会后多了一个选择项。
二
明确工作思路
注重矫治项目科学管理
坚持“艺术是形式、矫治是目的”的工作思路,逐步探索艺术矫治项目化开展,从项目、人员的选择,到过程管理、资料积累,始终贯彻这一目的。
监狱在矫治项目过程中始终坚持要具备一定的感染力和技巧性,能够适应罪犯改造需要。书画项目在进行分析论证时,多数民警认为该项目能够有效利用罪犯碎片化时间,简单易行,只要组织合理,能够达到预期效果;而且书画创作需要耐心、细心、恒心的特点,可以选择平时性格较为急躁且刑期较长的罪犯参与到书画兴趣小组进行学习,更好地将监管安全与教育改造、文化改造有机结合起来。
三
实现多重价值
促进文化改造取得良好成效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罪犯的技艺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中一些罪犯创作了多幅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监狱为此举办了首期书画展览,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心生”书画兴趣小组不仅显现出对罪犯矫治的良好成效,更是成为监区教育改造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品牌”效益也逐渐显现。
而通过对参加书画兴趣小组的多名罪犯的心理测试结果对比显示,相似情况下参加项目的罪犯总体焦虑度和抑郁度相对较低,违纪扣分率比参加前减少近七成。
书画兴趣小组成员袁某某(原判刑期10年3个月)在参加项目之前性格孤僻、人际关系差,在参加书画兴趣小组一年多后,改造态度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由于具有较高的“悟性”,他迅速成长为监区书画兴趣小组骨干,心态逐渐转好,狱内人际关系明显改善;另外,兴趣小组中还有一名原本性格暴戾罪犯王某(因抢劫罪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参加项目一段时间后,一改违纪不断的服刑状态,改造积极性大为提升,整个人变得阳光、上进了。
四
不断精耕细作
坚持用文化的力量拯救罪恶灵魂
王尔德说:所有的罪人都有明天。用文化的力量去拯救罪恶灵魂,在法治的框架下加强指导和管理,通过科学手段对参与罪犯进行跟踪调查和研究,监狱工作就是要去拯救迷途的灵魂,让人性之美绽放出光芒。
1、
2、
3、
编辑:郭 伟
供稿:宝山监狱 李鑫烽
了解更多上海监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