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2025-02-21 18:41  浏览:539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全球会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全球会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面对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流失、老龄化问题加剧等挑战,“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怎么种好地”成为摆在乡村发展面前的课题。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项目以服务小农户为基础,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社会化服务能力,通过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关键环节的装备水平,打造本土农机服务队伍,搭建社会化服务平台,促进产业增效增收,助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

截至2024年12月,项目惠及广西、湖北、湖南、四川等13省(自治区、直辖市)21县(市、区)25个合作社38个村镇,10492户36405人(次)受益,援助农机具218台套,组织培训21场次352人(次),组建服务队33支、服务队员322人,开展社会化服务面积达660543亩,通过对外社会化服务产生收益3885950元。

科技助力产业腾飞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的毛刚,站在山顶,望着那片如绿色绸缎般在丘陵间铺展的莓茶园,心中满是感慨。曾经,这片土地承载着他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却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让乡亲们深陷劳作的泥沼。

毛刚毕业于湖南工程学院机械专业,原本有着安稳的银行工作,却因对家乡莓茶产业的热爱毅然辞职,投身到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起初,莓茶产业因推广不足,市场知名度有限,经营多年也鲜为人知。

为了打开局面,毛刚和合伙人一方面通过现代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从线下寻找经销商到建立社群,再到重点发展线上直播和供应链,一步步将莓茶的名气打响;另一方面,他们深知传统种植模式成本高昂,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从2021年开始便踏上了农业机械化的探索之路。他起初引入的是背负式打草机,但面对自有四千多亩基地和合作的13个村集体约两万亩的管护压力,效率提升杯水车薪。

2023年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毛刚得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他第一时间联系基金会,结合永顺县多丘陵山地的实际情况,申请了三台轨道运输车和十台无人机。很快,在基金会的帮助下,他成功组建了一支20人的无人机社会化服务队伍。

轨道运输车穿梭在山间,解决了肥料和茶叶运输的难题;无人机在空中精准作业,实现了高效施肥与喷洒。毛刚告诉记者,自2024年5月底项目落地到10月份,通过机械化运作服务莓茶面积达15000亩;同时还拓展了稻谷、柑橘等其他农业产业4000多亩。截至2024年11月,毛刚的合作社有8万多元的收益,累计节约生产成本超7万元。

毛刚的莓茶产业在机械化的助力下不仅自身发展势头迅猛,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村集体每年获得不低于一万元的分红,参与无人机队伍的村民也有了稳定收入,越来越多年轻人被吸引回乡,加入到这个充满希望的事业中。

“钢铁侠”引领农业变革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南充市嘉陵区吉安镇大磨垭村“钢铁侠”何富强

在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吉安镇大磨垭村,有一位被称为“钢铁侠”的青年——何富强。他皮肤黝黑,眼神中透着坚毅与执着。2011年,27岁的何富强从重庆回到家乡创业。

起初,何富强和家人计划种植核桃,可由于技术欠缺,加上当地气候、土壤不适宜,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没有气馁,经过多方考察,决定种植更适合当地条件的柑橘。创业之路充满艰辛,村民们对这个从未种过地的“门外汉”充满怀疑,父母也不理解他的选择。

面对质疑,何富强没有退缩。他一边购买书籍、教程自学,一边虚心向果农和专家请教。为了度过柑橘未挂果的艰难时期,他带着大家套种黄精、西瓜、甜瓜等作物,还建立鸡苗基地,养殖跑山鸡。

随着时间的推移,何富强的果园逐渐走上正轨,从最初的300亩发展到两万多亩。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劳动力紧缺成了制约发展的瓶颈。于是,从简单的拖拉机和微耕机,到后来的无人机农药喷洒,他开始尝试农业机械化。

2024年,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小农机助农增收项目”如同一场及时雨,为何富强带来了无人机、山地转运车、果园挖掘机以及割草机等设备。在基金会的支持下,他发动合作社成员配备了果树喷雾机等农机设备,组建了农机服务团队。

据何富强介绍,目前合作社的规模稳定在8000余亩,合作社成员从最初的5户发展到300余户。不仅如此,他的农机服务团队还开展对外服务,已为周边提供了100多亩的服务,帮助村里老人减轻种地负担。何富强用自己的坚守和创新,改变了家乡的面貌,让曾经荒芜的土地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果园,也让乡亲们的生活有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合作社书写发展新篇

甘肃和政的陈亚渊曾经是农村电商领域的一员,2009年回到农村后,从送快递、经营物流公司,他逐步将目光投向了农业领域。

2018年,陈亚渊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国邦农业公司,流转周边农户土地635亩,打造水果玉米基地。一年的辛勤耕耘,让他看到了“农机服务+基地生产”模式的广阔前景。

2019年,在一次参展中,他了解到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并与基金会结缘。2020年,陈亚渊与伙伴共同组建和政县中邦美玉农机专业合作社。同年,基金会援助的T30无人机和拖拉机成为合作社发展的强大助力,这台T30更是当地的第一台无人机。

在基金会的支持下,合作社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租赁300亩土地试验种植水果玉米,逐步扩展到3600亩。期间,他还尝试与隔壁县合作种植中药材,探索多元化发展。尽管后来种植面积缩减至2000余亩,但合作社始终以水果玉米为主导,追求高质量高产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亚渊从最初和老师傅一起管理拖拉机,成长为能够独立承担所有农机管护工作的负责人。截至2023年,合作社的农机数量大幅增加,农机手队伍也日益壮大,从最初的2人农机手队伍,逐步壮大成了一支由15名拖拉机手和2名无人机操作员组成的专业团队,外加40人的临时服务队,成为当地唯一可服务面积超万亩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合作社的发展,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经济效益,还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原本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因为合作社提供的稳定就业机会,选择留在家乡。村民的收入也从每月一千多元提升到两三千元。此外,合作社的运营还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包括承包周边店铺,为村民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工作选择,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陈亚渊说。

在陈亚渊看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提供的机械化设备,对合作社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设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大量时间和成本,基金会组织的展览、培训和定期跟进等活动也让合作社成员接触到了更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拓宽了视野,为合作社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农机”带来新希望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金川乡金河村赫英平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金川乡金河村,距离中俄边境不到百里,村支书赫英平在这里坚守了10年。村子拥有22000多亩黑土地,种着玉米、大豆和少许水稻,但常住人口不到300人。种地的大多是赫英平的老兄弟们,农闲时他们在城里打工,农忙时赫英平便挨个打电话喊他们回来。

村里虽然种了上万亩玉米,但因老式农机效率低下,卖不上好价钱,农户们也不愿再投入资金到农业中,土地撂荒的风险依然存在。赫英平看到这些,为几年后的种地问题发愁。

2022年,高通公司联合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为村里捐赠了一台大型玉米大豆联合收割机、一台大马力拖拉机和十台自动驾驶仪。这些设备极大地解决了村子里大马力动力机械和收割季节农机不足的问题。

2022年9月收割机到位时正值收割季节,村里一周内便完成所有收割任务,赫英平还组织大家去隔壁村帮忙收玉米,一个季度收割服务面积超过10万亩,挣了不少劳务费。2023年,拖拉机和自动驾驶仪就位,进一步提升了农事效率,村里更多人有能力参与农事劳作。

赫英平看到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潜力,他盘算着带领村民合力添置农机,组建服务队,让兄弟们不用再离家打工,在家门口就能过上好日子。

记者手记

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在毛刚、何富强、陈亚渊、赫英平等乡村奋斗者的实践中展现出巨大效能。该项目不仅为乡村引进了先进的农机设备,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更激发了乡村发展的新活力,吸引了更多人才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事业中。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项目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乡村在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中不断取得新进展。未来,基金会将继续携手社会各界力量,让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在更多乡村落地生根,用科技的力量描绘出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文章来源:公益时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记者李庆著



发布人:663c****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