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25年2月22日,周君亮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今天,是他的百岁诞辰。
周君亮,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工建筑物设计专家。长期从事水工建筑物设计,主持、负责江都抽水站、皂河抽水站、三河闸和高良涧闸加固、京杭运河大型船闸等重大工程设计,创造性解决了诸多关键难题。
在水工建筑物设计专家周君亮的人生中,有很多难忘的瞬间。
面对领导的决策,他仗义执言,推荐了最优方案,避免已投资的巨额资金浪费;
南京秦淮河武定门翻水站的设计中,他在国内首创设计出“双向×流道”抽水站,避免了大量拆迁,节约了投资1000多万元;
1990年,他被国家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的荣誉称号……
其中,最让他难忘的是1976年,皂河第一抽水站的设计工作。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95年,周君亮正在工作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病中守岗
1959年,淮河断流108天,苏北地区缺乏灌溉用水,导致400万亩田地受灾减产。为防止再次出现这一问题。次年,江苏省水利厅决定江水北调。根据“引江济淮”规划,将建造皂河抽水站作为江水北调的第六级抽水站。
1976年1月,周君亮被任命为皂河第一抽水站的设计组组长,负责设计工作。
皂河第一抽水站需要修建进水建筑物、出水建筑物等配套建筑物才能正常工作,设计工作繁多,且要深入现场。
然而,当时的周君亮身体情况并不适合这么高强度的工作。早在1964年和1974年,他曾两次因胃部大出血被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但是这丝毫没有动摇他扎根工地的信念,他说:“水利工作就要在现场。”
为充分了解当地的水情,合理布置抽水站的枢纽,他不顾医生交代的“好好休养”,收拾行囊在淮安抽水站的工地上“安了家”。在工地现场,他依旧每天起早贪黑,经常工作到深夜。工地食堂的饭又冷又硬,胃病一直反复发作,他就用止疼药支撑着。
抗压破局
1976年,在对皂河第一抽水站考察时,唐山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周君亮听闻此消息后,发现皂河第一抽水站所在的皂河镇正好处在郯庐断裂带。经过分析,周君亮认为:皂河第一抽水站在未来的一百年内所受地震的基本烈度应为9度。因此,在设计中,他按地震烈度9度设防,对抽水站的工程结构进行抗震处理。
当时国内在设计抽水站时很少采取抗震举措,周君亮在设计皂河第一抽水站时对抽水站结构进行抗震处理的方式具有创新性。
此外,周君亮大胆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方案——采用两台叶轮直径巨大的斜流泵。这一设计在当时堪称世界之最,但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常规的中小型辅助设备完全无法适配,设计难度陡增。
更糟糕的是,随着工程施工进展缓慢、资金短缺,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有人甚至断言,这个设计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根本不可能实现。
面对四面八方的议论和指责,周君亮陷入了深深的怀疑,他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是我错了吗?”
最终,经过无数次推敲和论证,他确信自己的设计是科学的、可行的。顶着巨大的压力,他再次投入研究,创新性地设计了“平面蜗壳进水流道”和“液压快速闸门断流装置”,成功攻克了技术难关。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周君亮在皂河抽水站留影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艰辛得偿
1987年,皂河第一抽水站终于落成。
皂河第一抽水站抽水量为200立方米每秒,它的修建既满足了南水北调的需要,又解决了运西地区高低地排水矛盾和中运河行洪时邳洪河、黄墩河无排水出路的境况。事实证明,它不仅运行安全可靠,装置效率甚至比当时最先进的泵站还要高出几个百分点,其综合效益显著。
1989年,皂河第一抽水站荣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这一成就让周君亮多年的艰辛努力得到了回报。快速门断流装置作为工作装置也被推广到其他的泵站。
听闻这一消息后,一向淡泊名利的周君亮也难掩激动之情。这一刻,所有的质疑和压力都化作了胜利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周君亮.周君亮自传[M].科学出版社,2018.1.1.
[2]刘维荣,士心.为水利的人生-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设计大师周君亮[J].档案与建设,1999(9).
[3]孙颖.周君亮在淮河和苏北运河治理中的科技贡献研究(1949-1990)[D].福建师范大学,2021.DOI:10.27019/d.cnki.gfjsu.2021.001282.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