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本质是什么?
是两个灵魂的相遇,
是三观一致和携手并进的坚守。
恩格斯
在曼彻斯特与
爱尔兰女工玛丽
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富家公子与贫民窟女工的相遇
没有爱情的青春是暗淡的。曼彻斯特的生活不仅让恩格斯对现实的世界有了认识的飞跃,也让他在情感的世界找到了归宿——玛丽·白恩士。
1843年春,那一年恩格斯不到23岁,风度翩翩;玛丽20岁出头,热情奔放,两个年轻人在曼彻斯特相遇了。这不是一场电影里浪漫的邂逅,但也确实非同寻常,因为这是一个跨越阶级的相识、相交并相爱的相遇。
玛丽并非“白富美”,是标准的工人阶级,“欧门-恩格斯”纺织公司的一个普通女工,不拘小节。
恩格斯,“欧门-恩格斯”纺织公司股东的儿子,典型的“高富帅”闪耀着名门风采,穿戴考究,风度文雅。
他们如何相遇的细节,当事人没有回忆,史书也没有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们的结局我们可以提前知晓。
一般而言,童话里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往往禁不起现实的重锤,那恩格斯与玛丽地位如此悬殊的爱情呢?恩格斯和玛丽以自己的坚定给出了答案,而时间证明了这个答案——跨越阶级的相爱有了牢固的基础后可以天长地久。
与恩格斯从小优越的生活相比,玛丽生活境遇复杂坎坷。她从小生活在曼彻斯特的爱尔兰区。这意味着什么?
首先意味着玛丽是实实在在的社会底层,来看看她从小生活的环境吧。
“往往是整家的爱尔兰人挤在一张床上睡觉;往往是一堆肮脏的麦秸和一条用旧麻袋做成的被单就当作全家共用的被褥。这种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由于贫穷、迟钝和放荡而堕落下去。调查人员常常在一幢只有两间屋子的房子里发现两家人;一间是大家睡觉的,另一间用作公共的饭厅和厨房;常常甚至是几家人住在一间潮湿的地下室里,在这种乌烟瘴气的空气里挤着12~16个人。除了诸如此类的传染病来源,还要加上在屋子里养猪以及其他脏得令人作呕的事情。”
一个大资本家的儿子,眼前的世界显然超出了他的想象。恩格斯把这个曼彻斯特贫民窟中的悲惨世界称为“小爱尔兰”。然而,玛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如野玫瑰般奋力生长。
生活在“小爱尔兰”的玛丽是爱尔兰移民二代。爱尔兰与英国的爱恨纠葛到今天还在上演,当初的恩怨情仇可想而知。入侵、压迫、宗教矛盾,各种因素交织让历史上的爱尔兰和英国俨然成了世仇。被英国的殖民者剥夺了土地后,大量的爱尔兰人被迫背井离乡,流亡英国。
来到英国,他们一无所有,只能沦为雇佣工人。“流亡”+“雇佣”,双重身份意味着他们跟普通工人还不一样,同时遭受着双重压迫——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越沉重,反抗越激烈。英国对爱尔兰的这种压迫不仅没有压垮爱尔兰人,反而进一步激发了爱尔兰人的革命精神,形成了他们独特的革命气质。
虽然玛丽并非“白富美”,而恩格斯是实在的“高富帅”,但他们的故事绝不是王子与灰姑娘的现实版,他们的相识、相交并相爱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爱情。
她为什么吸引了恩格斯?
爱尔兰人的革命斗争精神遇上玛丽爽朗的性格,让这位22岁的女子散发着“野玫瑰”般的魅力,恩格斯被深深吸引。这种吸引不是来自一时的激情,而是志同道合的心灵契合。是玛丽帮助恩格斯真正跨越了作为资本家少爷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天然障碍。
想想,一个西装革履的阔少爷(皱巴巴的衬衫、未经修饰的胡子、沾有尘土的皮鞋、弯弯曲曲的裤缝这些都是恩格斯的人生字典中所没有的)到贫民窟游荡会遭遇什么?夹道相迎,热烈欢呼?那是不可能的。
唯有第二种可能,狼狈地被偷被抢或被扔臭鸡蛋、烂菜叶子。如果没有玛丽作为护身符,恩格斯是很难真正深入工人阶级的。当然,玛丽被恩格斯吸引,也不是嫁入豪门的物质吸引,而是真正的情投意合。
在玛丽的帮助下,恩格斯得以深入到工人阶级生活的内部,了解工人生活中的许多详细细节。所以,恩格斯与玛丽的约会不是在充满小资情调的咖啡馆,不是在风光旖旎的异国他乡,不是在觥筹交错的酒会,而是在各种工人工作与生活的场所。玛丽带着恩格斯经常走访自己居住的“小爱尔兰”,深入调查工人住宅区的实际状况,一起走进工人集会的“共产主义大厅”,聆听工人们的演说,与工人们结交朋友。
有了玛丽的最强助力,恩格斯真正深入到了英国社会的深处,深刻体会到了工人阶级生活的苦,看到了当时世界工业中心这袭华美的外衣下的现实。遮羞布再也遮不住了,资产阶级的教养外表华丽,但里子已经烂透了。他们自私自利的道德和极其伪善的人道主义面孔让恩格斯从心底厌恶。
曼彻斯特40万人口,至少35万人口住在极端恶劣的环境条件下,过着非人的屈辱生活。恩格斯把他们住的地方叫“人间地狱”,而与之相对的则是资产阶级的豪宅。
“为什么资产阶级不帮助工人阶级?”这个问题萦绕于站在曼彻斯特爱尔兰区的恩格斯心头。百思不得其解的他,终于有一次忍不住向资产阶级寻求答案。“有一次我和一个资产者在曼彻斯特街上走,和他谈到工人区的恶劣的不合卫生的建筑体系,谈到这些地区的可怕的居住条件,我说我还没看到过比曼彻斯特建筑更坏的城市。他静静地听完这一切,在走到拐角上和我告别的时候, 他说“and yet,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money made here (但是在这里到底可以赚很多钱) 。再见, 先生!”简单的回答,道出了资产者的冷酷,也彻底击碎了恩格斯心中的幻想。
工人如何生活,资产者根本不关心,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多赚钱。金钱是资产者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最高标准和他们行为处事的根本道德准则。恩格斯写道:“有一次我听到一个厂主问监工:‘某某人还没有回来吗?'——‘还没有。'‘她生了多久?'‘一个星期。’‘那她早就该回来了,别人在家里只住了3天。'”在资产者的眼中,只关心钱,并不关心这些工人如何。
好一个资产阶级的道德!这让恩格斯从心底感到愤慨与憎恨,同时也得出一个结论:资产阶级是暮气沉沉的,异常枯燥的。恩格斯曾如此讽刺他们:“不妨你就到有教养的英国人那里去一下,说你是宪章派或民主派,他们一定会怀疑你的神经是否正常,接着会避开你。或者你试验一下,对他们说你不信基督教,那你就会被出卖掉;或者你公开声明你是无神论者,那他们第二天就会装作不认识你。即使独立自主的英国人真的开始独立思考(这对他来说是很少的事),抛掉从娘胎里带来的那种偏见的枷锁,他也还是没有勇气说出自己的信念,还是要装成一个至少可以令人容忍的见解的追随者出现在人们面前,而且假如偶尔他能私下和志同道合的人推心置腹地谈一谈,那他也就心满意足了。”
资产阶级如此贪得无厌和利欲熏心,践踏了恩格斯的人道主义理想,恩格斯不可能指望他们来实现这一理想,也不可能被他们所吸引。
与资产者的虚伪嘴脸相比,工人阶级却不一样。什么是真正的教养?绝非仅是华丽的辞藻、优雅的举止、得体的着装,而是源自生命的热情、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勇敢的斗争品质。通过工人阶级,恩格斯看到了被粗布掩盖的真正教养。
工人阶级的热情、意志与勇敢的斗争为恩格斯年轻的生命树立了榜样。恩格斯不吝美言赞赏他们有勇气、爱斗争、坚贞不屈、不怕牺牲。在工人阶级身上有一种刚毅而人道主义的人类精神,他们同情每一个为人类的进步而真诚地献出自己力量的人,不会戴上自私的眼镜来看待一切。他们可以为了社会进步的胜利时刻准备献出“财产和生命”。
令人惊叹的是工人阶级中藏龙卧虎。一些衣衫褴褛的工人可能是“扫地神僧”。在工人集会中,思格斯发现他们读卢梭、读霍尔巴赫、读伏尔泰、读倍恩、读雪莱、读拜伦、读施特劳斯……他们谈政治、谈宗教、谈社会……他们还研究地质学、天文学以及其他学科,总之重视和热爱科学。
恩格斯回忆道:常常“碰到一些穿着褴褛不堪的粗布夹克的工人,他们显示出自己对地质学、天文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比某些有教养的德国资产者还要多。”所以,工人阶级绝非是所谓的“肮脏人群”,他们并不是一群必须用鞭子才能使其有理性的、没有文化的野蛮人,也不是一个缺乏历史主动性和力量的无产者和赤贫者阶级,而是人类尊严的真正代表。
资产阶级代表着罪恶,代表着腐朽,代表着死亡;工人阶级代表着善良,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新生。“只有大路上不熟悉的那一部分美国人,只有工人、英国的贱民、穷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尽管他们粗野,道德败坏。将来拯救英国的却正是他们,他们还是可塑性的材料;他们没有受过教育,但他们也没有偏见,他们还有力量从事伟大的民族事业,他们还有前途。”
工人阶级身上体现的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真正的革命和科学的品质,真正的教养。这才是恩格斯所渴望的,而这一切玛丽身上都有。
贫困的家境和繁重的劳动不仅没有消解玛丽对生活的热情,反而更加激发出她的热情、毅力和勇敢,使得这些品质更加醇厚,散发着迷人的气息。23岁的恩格斯就是这样被这位爱尔兰女工给俘获了。
吸引是相互的。在玛丽他们身上令人尊敬的地方是青年恩格斯所追寻的;同样,恩格斯身上那种卸下资产阶级虚伪面具的真正人道主义,对工人阶级的真正尊重与关心,也赢得了爱尔兰女工的芳心。这种俘获与赢得无关乎物质,无关乎颜值,是两个自由灵魂之间的相互吸引,是两颗心灵的共同飞翔。
恩格斯的爱情与毕生事业融合在一起。因为爱情,恩格斯的事业更加坚定;因为事业,恩格斯的爱情更加牢固,跨越了阶级,历经了时间。或许正是有玛丽的陪伴,让恩格斯在曼彻斯特更有动力断然抛弃社交活动和宴会,抛弃资产阶级的葡萄牙红酒和香槟,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都用来和普通工人的交往。
恩格斯教会我们的爱情
恩格斯和玛丽的故事放到今天仍然是狗仔队们争相追逐的重磅花边新闻——“富家公子与贫家女”,何况回到19世纪40年代。他们的爱情得到的定然不是祝福,而是质疑与激烈的反对。
一开始,不了解恩格斯的工人阶级给恩格斯贴上了“纨绔子弟”的标签,认为只不过是图新鲜,而恩格斯的家里更是不能容忍这种跨越阶级的恋情。
面对现实是妥协还是抗争?
恩格斯与玛丽选择了最离经叛道的方式:他们没有去当局的婚姻登记部门领结婚证,也没有去教堂举行婚礼。恩格斯晚年回忆道:“根据我自己家里的经验,我知道,父母很难(有时甚至不可能)公正地对待违背他们的意愿而进入家门的女婿或媳妇。不管父母怎样相信自己的意图是最好的,但这些最好的意图多半只会造成家庭新成员的痛苦。”恩格斯不愿那个心爱的热情似火的玛丽遭受此种痛苦。
现实的原因固然有,但这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在于他们要用实际的行动践行自己对旧世界的不满。对于他们来讲,在共同理想的滋养下一同并肩战斗比什么都重要,形式的就留给形式好了。当然,这是那群曼彻斯特的庸人们所无法理解的。恩格斯也不需要他们的理解,只要朋友们能够理解就足够了。
1844年,恩格斯与玛丽在布鲁塞尔结为伉俪。
在恩格斯看来,与工人出身的玛丽在一起,不但可以享受安宁的家庭生活,摆脱虚伪的社交纷扰,而且可以为共同的志趣和人生目标并肩奋斗。后来,当恩格斯再次回到曼彻斯特,过着长达20年的双重生活时,曼彻斯特海德路252号,是当时恩格斯作为“埃及的幽囚”时期最为放松的地方。
相比为了资产阶级体面在市中心租的大房子来讲,恩格斯更为钟情海德路252号这所位于城郊的小房子。
在这里,恩格斯不仅可以摆脱商业事务和社会应酬,获得身心放松,而且可以见到心爱的玛丽,可以在玛丽的帮助下会见朋友,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联系和写作活动。恩格斯和玛丽就这样相依相伴度过了一生,既是忠实的生活伴侣,又是亲密无间的战友。
当1863年1月7日,死神带走玛丽后,恩格斯无比悲恸,致信马克思:“我无法向你说出我现在的心情。这个可怜的姑娘是以她的整个心灵爱着我的。”玛丽点燃了恩格斯的青春,见证着帮助着恩格斯的青春,她的离去让恩格斯感到:“同一个女人在一起生活了这样久,她的死不能不使我深为悲恸。我感到,我仅余的一点青春已经同她一起埋葬掉了。”自此以后,海德路252号那个承载了无数美好的地方成为恩格斯心中最不愿触及的敏感地带,只能封存在记忆中。
爱情的标准从来不应是颜值,不应是物质,而是三观。爱情长久最重要的秘诀就是两个人三观一致,一同望向同一个远方。恐怕这就是恩格斯教会我们的爱情。恩格斯和玛丽的爱情就是这种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深刻灵魂契合。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让他们跨越了出身和地位的鸿沟走到了一起,为我们诠释了爱情的本质。
文章节选自
《杰出人物的青少年时代文库:恩格斯》。
《杰出人物的青少年时代文库:恩格斯》
中国青年出版社
张新/主编
刘娜娜 王静 张秋婷/著
历史上、现实中各类杰出人物的青春故事,对青少年最有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也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最生动有益的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都盛赞“自古英雄出少年”,并列举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牛顿、莱布尼茨、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以及杨靖宇、雷锋、刘胡兰、嫦娥团队、神舟团队等一大批青年英杰的事例。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广大青少年树立青春标杆、明晰成长方向、激发成才动力,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组织出版了“杰出人物的青少年时代”文库,其中包含了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艺家、企业家等若干系列。
本书即为“杰出人物的青少年时代”文库之一,作品选取了恩格斯从出生至其成名这几十年中的重要时间节点,以此展现其成长——成才——成功的历程,表现其思想体系逐步形成、完善的过程,也为读者勾画出伟大思想家的成长脚印,是一部非常好的青少年励志成才读本。
【作者简介】
张新 主编
刘娜娜 王静 张秋婷 著
张新 中共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党委委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北京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会副秘书长。发表有《恩格斯传》《读懂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历史与现实的探索》等六部个人专著,主编或合著学术著作或教材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联系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