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全球会展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构建成渝地区工业文化发展新格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10 17:50:15   浏览次数:17  发布人:5d4c****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2021年,成渝地区以占全国1.9%的面积(18.5万平方公里),创造了近7.4万亿元的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6.5%,重庆、成都双核消费能力领跑全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产业持续支撑工业走向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能源矿产丰富、工业历史悠远、文化底蕴深厚,挖掘成渝地区工业文化新内涵,构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2021年,成渝地区以占全国1.9%的面积(18.5万平方公里),创造了近7.4万亿元的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6.5%,重庆、成都双核消费能力领跑全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产业持续支撑工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成渝地区能源矿产丰富、工业历史悠远、文化底蕴深厚,挖掘成渝地区工业文化新内涵,构建工业文化协同发展新格局,对于助力双城经济圈发展再上新台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工业文化传统优势

    古往今来,重庆和成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似,有着相融共通的巴蜀文化底蕴,发展工业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同样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

    成都市近代工业最早可追溯到丁宝桢1877年创办的四川机器局,但由于内陆交通不便等原因,早期工业发展进程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在国家战略支持下工业化进程大大加速,并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重庆市是我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自1891年开埠以来,先后经历了开埠时期、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一五”“二五”时期、“三线”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全面发展,工业发展历程长达130多年。

    类型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

    几近同步的近现代工业化进程奠定了成渝地区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基础,积淀了大量包括生产厂房、办公建筑、设备工艺、重要文献等在内的工业遗产。经过两地分别开展的工业文化资源摸底调查和工业遗产认定,截至2022年5月四川省已梳理工业遗产项目90处,认定27个省级工业遗产项目;重庆市梳理工业遗产项目140处,认定5个市级工业遗产项目。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五批次国家工业遗产中,四川省19处、重庆市5处,合计占全国的12.37%。其中,重庆狮子滩梯级水电枢纽、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建设于一五时期,重庆816核工业遗址、绵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机关旧址、攀枝花钢铁厂则是三线遗产。除此之外,成都市及周边地区还有多项历史久远的消费品工业遗产,如成都水井街酒坊、自贡井盐、六合丝厂、泸州老窖窖池群及酿酒作坊等。

    蓬勃发展的工业文化产业

    为发挥工业文化资源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成渝地区着力利用工业遗产、博物馆、现代工厂等资源发展工业旅游和研学教育,如:成都东郊记忆景区入选国家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基地;重庆工业博物馆成为展示重庆工业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816地下核工程遗址成为成渝地区大中小学现场教学课堂。两地工艺美术产业各有特色,重庆市拥有工艺美术类型10个大类、60多个小类,已培育荣昌安陶、荣昌夏布、大足石雕等特色产业;四川省是全国传统工艺美术重点省区之一,起源早,门类全,尤以“银、漆、绣、竹、锦”等传统技艺特色见长。

    同频共振的良好政策环境

    成渝地区均以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为抓手推动工业文化发展,2021年四川省、重庆市先后印发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积极开展省(市)级工业遗产认定,重庆市及四川省泸州市、自贡市等还制定了《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围绕工业旅游发展、工业设计创新、工艺美术传承、工业旅游发展,两地同向发力,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合力推动成渝地区工业文化发展繁荣。

    同根同源的工业精神

    吃苦耐劳、不畏艰险是成渝地区共有的人文性格特征。悠久的手工业发展史塑造了技艺与敬业高度融合的巴蜀工匠精神;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以川渝地区为重点开展的“三线”建设,孕育了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三线”精神;40余年改革开放和20余年西部大开发热潮,培育了以创新开拓为特点的川渝企业家精神。这些最终全部转化为成渝地区特有的精神文化气质。

    双城经济圈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相较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处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地带,承担着以内循环为主体的经济发展重任,以及辐射带动周边广袤农村、促进城乡交融的重要使命。在此背景下,发挥工业文化的赋能和支撑作用,对于克服双城经济圈发展短板、夯实成渝共生发展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双城经济圈的发展短板亟需补足

    近年来双城经济圈建设稳步推进,协同发展、共塑优势。但从经济总量看,成渝地区对比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地区仍有不小差距,分别为长三角地区的26.81%、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的73.57%和京津冀地区的76.80%。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区内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经过多年发展,成渝地区已形成重庆主城区、成都“双核”驱动发展的格局。2021年重庆主城区、成都分别实现2.15万亿元、1.99万亿元的生产总值,是成渝地区其他城市中GDP最高的绵阳(3350亿元)约6倍。重庆主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成都甚至超过2000万,但绵阳等次中心城市常住人口不到500万,难以有效支撑城市群的快速发展。

    产业链分工协同程度不高。四川省、重庆市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大致相当,均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工业体系,2020年两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前15的产业中有13个产业重叠,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汽车制造等细分领域均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

    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偏弱。从科技创新投入来看,2020年四川省、重庆市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分别为1,055.30亿元、526.80亿元,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17%、2.11%,均不及全国平均水平(2.40%),相比北上深等城市差距更大。

    工业文化对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赋能和支撑作用明显

    提供精神动力的重要源泉。成渝地区工业文化特色鲜明,讲好成渝地区工业故事,塑造西部发展新形象,培育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有利于在成渝地区营造鼓励创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凝聚社会共识和合力,助推工业转型升级。

    解决中部塌陷问题的重要途径。“一五”“二五”及“三线”工业遗产大多散落在重庆、成都双核及周边卫星城镇,以老厂房和工业遗址为载体强化保护利用,打造文化创意街区或工业旅游目的地,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乡快速融合发展。

    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调节器。发挥工业设计引领创新作用,推进两地制造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搭建产业联盟或合作平台,围绕汽车、电子、装备等主要产业制定协同发展图谱,共同做强优势领域,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拉动数字经济的新引擎。发挥工业文化与科技融合度高的优势,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促进数字消费;推进工艺美术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虚拟/增强现实技术推动工业博物馆数字化、工业旅游VR体验等,培育新型业态。

    集聚人才资源的强磁场。相较东部沿海地区而言,重庆、成都生活成本较低,传统体制壁垒少,近年来以包容开放的城市姿态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沿海地区、周边省市的年轻人才尤其是创新产业人才流入,为成渝地区未来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工业文化发展新格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发挥工业文化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将成渝地区工业文化资源优势整体转化为双城经济圈的竞争优势和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建设新时代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样板。

    合力打造成渝工业遗产廊道

    全面梳理四川成都、绵阳、德阳、广安、泸州、自贡、华蓥、达州,重庆主城区、涪陵、南川、万盛等地区工业遗产资源,以河流、铁路、公路等为脉络,整合其中具有共同历史主题、功能相关的工业遗产,聚合周边关联性强的工业文化和自然景观,形成兼具遗产保护和休闲游憩功能的工业遗产廊道,如:串联长江沿岸三线遗产的滨江工业遗产廊道,成渝公路沿线以轻工业文化体验为主的工业遗产廊道,等等。通过捆绑式资源组合,最大限度挖掘区域工业遗产的价值潜力,实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休闲文化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等综合目标。

    共建成渝工业旅游精品线路

    组建成渝工业旅游联盟,启动双城经济圈工业文旅计划,完善工业遗产旅游、工业科普旅游、产业公园旅游、企业文化旅游和工业购物旅游相结合的工业旅游产品体系;依托各地特色产业打造汽车(重庆)、航天(西昌)、科技(绵阳)、重装(德阳)、白酒(成都、德阳、宜宾、泸州)等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共建成渝工业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工业旅游景区深度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依托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长江上游生态文化旅游带、成绵乐世界遗产精品旅游带等三带七区,为成渝工业旅游聚人气、扬名气。

    联合共建工业文化创意街区

    基于两地文化艺术、工业设计发展优势,联合共建工业文化创意街区,以工业遗产(遗存)活化利用为核心,协同推进工业文化资源挖掘和研究,推进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图书馆、文化展览馆等研学体验场所建设,促进成渝地区工业文化与工业设计、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文化艺术、美好生活等深度融合,发挥文化赋能作用,助推成渝地区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人文化发展。

    推动工业文化教育协同共享

    联合推出“巴蜀工匠”评选和宣传活动,推进工匠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等系列活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2022年,四川省、重庆市已联合启动川渝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重钢型钢厂、成都水井坊博物馆等20家单位入选,建议在此基础上加强成渝地区工业科普和研学资源共享,合作设计工业文化课程体系,面向大中小学校和公众开展工业文化研学和实践教育,提升全社会工业文化素养。

    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协调发展

    四川省、重庆市均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业文化数字化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一是加速推进数字技术在工业文化企业、产品和项目建设中的应用,如重庆工业博物馆将沉浸式演出与数字化展览相结合,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立体的体验;二是以成渝地区工业发展史或文化IP为创作来源,探索建设数字文化(元宇宙)街区,开发数字消费新场景;三是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带动重庆、成都双核以外地区上头条进万家,促进当地经济跃迁式发展。

    塑造成渝工业形象全新名片

    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传播机遇,积极向国内外推介成渝地区改革创新及工业文化发展成效,打造一批优秀案例;深度挖掘成渝工业文化价值和内涵,创作一批影视、文学、艺术精品,讲好成渝工业故事,提升成渝经济影响力;拓展传播渠道,借助国家级工业文化传播平台(如新时代中国工业形象塑造与传播工程、工业强国短视频平台、天工数藏等)、大众媒体、新媒体等,推动成渝地区产业新形象走向世界。

    本文发表于《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22年第10期,作者单位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战略规划研究所。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5d4c****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