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评论
人工智能(AI)医疗是近期的一个热门话题。AI医疗是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即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学习、建模,辅助或优化医生诊疗和健康管理的一项技术应用。AI医疗已经在影像分析、自动生成病程记录、临床辅助决策、远程诊疗、体检报告解读、产前诊断等方面展现出优势。但同时,也有人对AI医疗作出进一步的思考:AI医疗能不能取代医生?如果使用AI技术看病出现问题,谁来承担责任?
回答“AI医疗能不能取代医生”这个问题时,需要明确,医学是一个具有人文色彩的专业。那么,什么样的人能成为医生呢?从法律规定来看,只有经过医学教育、取得一定学历、经过实践及理论考核的人,才能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以后,医生往往要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医学知识形成更全面的认识,再经过老师的带教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医生。
由此可以看出,医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积累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还需要具备对疾病的综合判断能力。从将经验应用于临床的角度看,仅仅具备检索能力的AI,不论其检索能力有多强大,都无法进行独立思考,AI医疗无法取代医生。
从医生的诊断方式进行分析,AI医疗依然替代不了医生。医生诊断的基本方式是“望触叩听”,通过观察患者的神态、气色、表情等对疾病的轻重缓急进行基本判断,随后对疾病的部位和性质进行判断。AI医疗的长项在于辅助检查和器械检查,它无法取代上述传统的诊断方法。
从理解患者的角度来看,AI医疗难以感知人类的感受,这一缺陷昭然可见。“算法歧视”的风险也要求医生不能过度依赖AI。医生在作医疗决策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既往病史、当前症状,以及地域、经济条件、治疗需求等,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AI医疗缺乏对于人文、伦理等方面的思考,无法满足患者的渴望被关心、被关怀等人文需求。
AI医疗可在影像识别、病灶特征识别、病变性质判定、病理分型等方面辅助医生作出诊疗决策,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这是科技进步提供的便利。但需强调,医生在疾病诊断中履行医疗决策权,不能过度依赖AI。医生过度依赖AI进行诊疗,不主动学习新的知识、积累新的经验,会对其职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回答“使用AI技术看病出现问题,谁来承担责任”这一问题时,要明确的是:医患关系的建立,并不是医生本人与患者建立医疗服务合同,医患关系中医方的主体是医疗机构,整个医疗机构中的医生、护士、医疗辅助服务人员甚至行政管理人员都扮演着医疗服务履约的角色。相关规定明确,根据算法的成熟度进行界定,医疗机构用于辅助诊疗的AI医用软件类产品需按照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管理。可见,其实质仍然是医疗器械。医疗器械的使用者是人,医疗器械不可能去承担责任。
当医生使用AI产品发生医疗损害事件时,追责对象是医疗机构。如果是AI产品存在缺陷或质量问题等导致患者受到损害,那么就存在产品责任问题。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医疗服务合同中出现产品责任,患者可以向医疗机构追责,也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追责。患者可以依自身意愿,首先向医疗机构主张权利。医疗机构承担责任后,可再向生产者追偿。所以,AI医疗不存在法律责任模糊不清的问题。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华卫律师事务所副主任 邓利强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叶龙杰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1XWFH50T】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