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全球会展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追星赶月的首席科学家,用奋斗书写传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5-10 07:32:26   浏览次数:1  发布人:d46d****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小新说日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名单发布,中央企业400多位奋斗者榜上有名。他们是千千万万奋斗在各行各业劳动群众中的杰出代表,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和崇高品格,生动诠释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国资央企奋斗者的崭新风采。小新推出系列特别报道,带您走进中央企业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故事,一起向榜样学习、向劳模致敬。今天为您介绍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核电工程有限

    小新说

    日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名单发布,中央企业400多位奋斗者榜上有名。他们是千千万万奋斗在各行各业劳动群众中的杰出代表,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和崇高品格,生动诠释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国资央企奋斗者的崭新风采。

    小新推出系列特别报道,带您走进中央企业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故事,一起向榜样学习、向劳模致敬。今天为您介绍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马敬。

    马敬,中共党员,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马敬同志先后承担多项重大科研项目任务,凭着“闯”的劲头,“创”的精神,“诚”的作风,不惧雨骤风狂,带领团队行舟执桨、高歌猛进,在一波波艰难前行的大潮中为核化工事业的建设开辟出一条前人未走过的道路。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01

    敢挑重担啃硬骨:突破国际领先技术壁垒

    敢挑最重担子、敢啃最硬骨头,不回避问题与矛盾,这是团队对马敬最深刻的印象。

    团队成员胡彦涛深刻记得一个画面。疫情初期,马敬及团队所负责的一个重大项目现场出现问题急需解决。得知这一消息,马敬没有片刻迟疑,立即决定要前往。那时候,大家心里没底,谁都不知道去了会面对什么风险,但是仍然有30多位技术人员自愿申请跟马敬同往,因为有他在,大家心里才有底。胡彦涛去送机,当时的马敬没有和他们多说什么,只是招呼大家在机场留下了一张合影。回忆起他们逆行的背影,“只有‘风萧萧兮易水寒’‘此地别燕丹’能形容当时的心情。”说着,胡彦涛的眼角泛起了泪光。最终,在马敬的带领下,团队高效解决了现场施工调试运行出现的问题,有力保证了项目进度。

    还有一次,在另一个重大项目的前期设计阶段,团队成员对是否应用一种创新的数字软件争执不下,顶着周期紧、任务重、经验少的压力,马敬凭借多年项目管理经验以及对设计方向的敏锐把握,坚持提出要创新破局,为后续项目的顺利进行奠定了重要基础。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多年以来,马敬抢抓战略窗口期,锚定本领域难点问题,带领团队扎根现场、技术攻关,成功突破工艺系统,创新研制了一系列重大装备,组织团队高质量完成数十万张图纸、近千册技术规格书的设计任务,确定了涵盖近千个系统、数十万套设备的顶层设计要求、设计原则和总体技术方案,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

    02

    追星赶月躬耕路:一线淬炼破局真功夫

    拥有锐意进取、大胆革新的底气,这来源于马敬十几年扎根一线的躬耕积累。

    “只要项目现场有需求,他能做到随叫随到,凌晨也能到。”团队成员汪宗太感叹道。项目常常面临时间紧的情况,为了赶最早一班去往项目现场的飞机,马敬经常凌晨四点半就出发,彼时拂晓将至,残星渐退。落地开会,解决问题后又顶着夜色繁星返回单位继续处理工作,这样的工作生活循环往复了数年,他却甘之如饴。他说,自己是个追星星的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我们有时都会感觉到疲惫,但是他总是好像不知疲倦,凡事都愿意亲力亲为。”汪宗太感慨。面对大家的不解,马敬说:“只有到一线去,才能真正掌握工程应用的实际情况,这不能有丝毫耽搁和懈怠。”

    对于团队成员来说,那段集中攻关重大项目的日子意义非凡。那时候,马敬组织多个专业、100余人的团队集中在项目现场办公了30多天。项目接口多,管理难度大、协调关系杂,但他提出“分工不分心、补台不拆台、到位不越位”。尽管每天都加班到凌晨,几十万张图纸几乎可以堆满一间小办公室,但团队成员一起搞科研、压马路、晒月光,凝聚力越来越强,信念感也越来越重。最终他们携手啃下了技术方面的“硬骨头”。

    03

    薪火相传育栋梁:锻造核化工“国家队”

    曾有一段时间,马敬研究的领域处于寒冬期。许多科研人员纷纷转向,但马敬及其团队的核心成员却“耐住了寂寞”,选择向下扎根,继续深耕沉淀。也正是他们的坚持和热爱,让这份事业在春风吹拂之时,能迅速蓬勃发展,开花结果。

    他们的扎根,为托举新一代专业人才积蓄了力量。

    马敬注重加强对团队成员的培养和能力提升。他对团队的要求不仅仅是完成项目设计,他经常说:“完成一个项目不止是实物成果的交付,还要考虑软实力怎么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为了进一步提升队伍综合素质,他组织工艺、布置、通风等专业人员开展10余次设计培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核心团队建设、“一人一策”精细化培养等多重机制。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不止如此,马敬身上严谨细致、勤奋求知、严于律己的特质也深深影响了团队的每一个人。

    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团队主要负责人,他面对的问题总是最复杂的,决策时往往要考虑多个专业的交叉影响,需要对每一个专业都精通。为了提升自身能力,他在工艺专业的基础上,还自学了设备、仪控、水、电、气、力学等专业内容。如今的他虽然已经成为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但还是选择继续进修,在专业领域深造提升。

    在他的带领培育下,团队成员成长为高层次、年轻化、全领域的技术骨干,形成了一支该领域技术人才的“国家队”。从业25年,马敬用心付出的回馈硕果累累,整个团队获得了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荣誉。

    马敬将个人理想熔铸于国家使命,用平凡之躯托举起非凡事业。他和他的团队是核工业精神的传承者,而流淌过他们的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故事,又将化作薪火相传的精神火炬,照亮后来者前行的道路。

    ———— /END/ ————

    责任编辑丨刘一鸣

    校对|龙旭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d46d****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