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大胆探索、创新实践,通过县、镇、村三级联动,精准绘制资产盘活蓝图,以“镇级统筹、村企联合、托管经营、企业租赁”四种模式为抓手,全面激活低效闲置帮扶资产,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节假日期间,位于靖边县龙洲镇的波浪谷景区游人如织。白凌燕/摄
镇级统筹 牵起协作之手
每到节假日,位于靖边县龙洲镇的波浪谷景区就热闹非凡,赤色丹霞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欣赏美景、打卡拍照。借助旅游发展的东风,该镇深挖镇域特色资源,打造“龙洲六宝”,其中小米产业脱颖而出,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2024年,龙洲镇小米产量达500万斤,销售收入3200余万元。
谁曾想到,就在几年前,龙洲镇还是全县的“落后镇”,玉米、谷子等作物种植与牛羊养殖是主要产业,农民靠天吃饭,产业结构单一,收入微薄。
转机出现在这几年,在靖边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该镇转变思路,立足本地独特的丹霞地貌与自然资源,将农业与旅游业有机融合,踏上“文旅+”与“农旅+”融合发展的新征程。
为实现产业升级,2022年,龙洲镇依托“龙洲丹霞”,建立农旅融合小米产业园,通过镇级统筹,成立镇级合作社,引进先进小米加工流水线,将3个村原始价值共计100.4万元的闲置小米加工厂房、设备等资产折算成股份,统一经营管理。如今,小米种植面积扩展到1万亩,带动群众收入超5000万元,集体经济产值突破100万元,实现了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村民也借此端上了“金饭碗”。
村企联合 搭建合作之桥
初夏时节,中山涧镇肉牛养殖示范园里生机勃勃,300余头西门塔尔牛膘肥体壮。这个示范园位于李家峁村雷家沟小组,占地24亩,配套设施完善。
曾几何时,中山涧镇所辖村集体经济肉牛产业因规模小、技术缺乏、成本高,销售渠道也不畅,帮扶资产一度出现低效运行或闲置状态。为改变这一现状,从2022年开始,在靖边县委、县政府全力支持下,中山涧镇探索“村企联合”模式。示范园采取“村集体经济联合总社+专业养殖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即,村集体经济联合总社以场区及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和部分基础母牛等帮扶资产入股,专业养殖合作社以肉牛、技术、人工及饲草等入股,双方合作经营,按“保底+营收额分红”的方式1:1分配收益。
“合作社不仅自行养殖,还收购周边农户的架子牛,为全镇养牛户及饲草种植户提供技术、配种、市场等无偿服务。”示范园负责人罗鹏春拥有丰富的养牛经验,他介绍,依托本地玉米种植面积大、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中山涧镇不断壮大肉牛养殖产业。目前,示范园实现自繁、自养、自育、自销,不仅在靖边,还在临近的吴起县开设门店,搭建直播间,拓展线上销售渠道。
如今,示范园所有固定资产及36头种牛归村集体经济联合总社,确保镇集体经济投入安全,每年保底收入15万元,根据市场行情,每年可为镇集体经济联合总社增加收入40万元以上,有效带动农户参与,推动全镇肉牛产业蓬勃发展。
托管经营 共筑幸福基石
在红墩界镇长胜村党支部书记朱子荣家的杜泊羊舍内,只见一只只肥嘟嘟的羊跑来跑去,煞是惹人喜爱。朱子荣作为长胜村杜泊羊养殖的带头人,曾带领村民三次前往山东省梁山县考察,结合村情引进生长周期短、产羔率高、体质优良、抗逆性强的杜泊羊养殖项目。
“单打独斗的年代过去了,一定要抱团发展!”说起这个项目,朱子荣打开了话匣子。据他介绍,杜源羊养殖产业确定后,按照传统养殖产业发展模式,将建设养殖圈舍,并雇佣养殖人员,但这样前期做投入大,后续运营困难,并且带动群众效益不明显,帮扶资产容易出现亏损及闲置。
为降低投资风险,经镇政府和村集体的共同讨论,杜泊羊养殖产业采取“五户联保”的方式,由村小组内信誉良好的5户养殖户相互担保,向村集体领取羊崽进行养殖。村集体每年向农户收回一定比例的成本和收益,收回资金用于扩大养殖规模,投放给更多农户,实现滚动发展。
红墩界镇党委书记曹林露详细介绍了该镇通过“五户联保”实行托管经营的情况:全镇层面,村集体将1050只羊崽委托给50户农户分散养殖,并与养殖农户签订养殖合同,分五年偿还本金,同时收取10%的收益。
朱子荣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一只母羊一年可繁殖3至4只羊羔,一年即可出栏,能产50斤左右羊肉。
在靖边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旭看来,红墩界镇的这种做法,既解决了农民发展养殖资金短缺的问题,又保障了新型经营主体在规模扩张时所需的羊的品质和数量,同时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多方共赢的资产经营方式。”李旭表示。
企业租赁 齐促产业腾飞
走进靖边县新桥农场的雨禾育苗基地大棚,辣椒苗深绿繁茂,青菜幼苗茁壮生长,一片生意盎然。大棚内,56岁的东坑镇金鸡沙村村民贺金英正熟练地为秧苗浇水。她笑着说:“我每天负责放帘子、看温度、浇水,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钱。在家门口打工,既能照顾孙子,又能补贴家用,活也不累,日子过得很踏实。”像贺金英这样在基地务工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新桥农场育苗基地的发展壮大是靖边县创新采用“企业租赁”模式盘活闲置资产的生动注脚。
曾经,新桥农场的大棚产业面临诸多困境。新桥农场副场长张萌回忆道:“过去,政策补贴少,种植户技术和管理水平有限,大棚设施易损坏,劳动力成本又高,种植户压力很大。而且大棚农产品市场供过于求,价格波动大,收益低,部分大棚到期后维修成本过高,只能废弃闲置。”
2020年,转机出现。新一届农场党委班子积极作为,争取中央、省级乡村振兴衔接资金813万元、市级财政资金100万元,对示范园区的112座冬暖式大棚进行维修改造。随后,将这些闲置大棚全部承租给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用于种苗培育和蔬菜种植。如今,放眼望去,50个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在瓦蓝天空的映衬下,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去年腊月初十就开始播种育苗,现在芹菜、辣椒苗长势良好,预计4月中旬出苗,明天还打算再播种些西瓜苗。”靖边县雨禾育苗基地负责人苗会平介绍,春播时节,大棚内9156万株秧苗除了在周边地区移栽外,还将远销内蒙古自治区等地。
盘活的是资源,受益的是周边群众。苗会平介绍,合作社一年四季需要人,季节性用工量更大,播种、点苗、嫁接、移苗等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力,一年只人工工资就要发100多万元。
据了解,自2020年起,新桥农场通过“企业租赁”模式,激活了全场5个帮扶资产,资产原值达450余万元,农场年租赁收入增加90余万元。
“经过连续三年的努力,全县已因地制宜盘活闲置低效资产66个,金额达1379万元,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300余万元,为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旭表示。
(作者单位:白凌燕,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委宣传部;刘伟,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农业农村局)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13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