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新兴的病媒生物控制技术,无人机灭蚊通过喷洒卫生杀虫剂对大范围目标区域实施快速、高效蚊媒防控,在切断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蚊媒疾病传播途径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7月29日,中国疾控中心印发《无人机灭蚊技术指引(2025版)》,为无人机灭蚊技术的规范化应用提供权威指导。这项新兴技术将如何革新蚊媒防控模式,在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蚊媒疾病防控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记者专访了该文件起草组组长、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刘起勇,请他对《指引》核心内容进行解读。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健康报:为什么要印发《指引》,是基于什么现实考虑?
刘起勇:目前,基孔肯雅热病毒正在广东省佛山市等地流行。这一病毒主要通过蚊子(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蚊子叮咬了感染基孔肯雅热病毒的患者后,病毒会在蚊子体内繁殖,随后蚊子再叮咬健康人时,就可能将病毒传播给对方。要控制基孔肯雅热的传播,做好灭蚊工作至关重要。
现在常用的两种灭成蚊的工具,一个是常量喷雾器,一个是超低容量喷雾器。这两种喷雾器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人工手提或肩背操作,也有少数大型的常量喷雾器或超低容量喷雾器可以安装在推车、摩托车等工具上进行喷洒操作。但在窄小的夹缝、茂密的荆棘丛等人和机器难以进入的地方,传统技术达不到好的灭蚊效果,需要通过无人机等新兴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
无人机喷洒药剂可覆盖的范围广,如果操作得当,灭蚊效率也很高,可以作为一项补充技术来使用。这是一种新兴的病媒控制技术,此前还没有相应的规范指南可供遵循。
健康报:无人机灭蚊是一项新的尝试,《指引》的制订和发布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刘起勇:要让无人机灭蚊成为一项实用技术,必须经过科学严谨的论证。我们收集了大量相关的科研论文和资料,咨询了传染病溯源预警与智能决策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多家机构,综合形成了初步的工作方案和相关参数。
为做好这项研究,我们召集中国疾控中心、广东省疾控中心、中国民用航空局民用航空医学中心、北京市朝阳区疾控中心、佛山市卫生健康局的相关专家以及相关领域企业研究人员,共同开展这项公共卫生应急研究。
初步方案形成后,我们在佛山市开展了多次无人机灭蚊现场实验。经过进一步专家论证,确定了比较科学实用的无人机灭蚊技术指引,为高效开展蚊媒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健康报:《指引》的核心内容涵盖哪些方面?特别是在技术操作环节,有哪些明确要求?
刘起勇:《指引》对无人机灭蚊的使用范围、实施机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均进行了明确。同时,在进行无人机灭蚊时,有几个关键要素必须严格把控,每一项都直接影响作业的安全性和灭蚊效果。
首先,无人机灭蚊一定要在适合的气象条件下进行。风速必须低于4级。因为风速过大时,雾滴会被快速吹散,无法精准落在目标区域,不仅浪费药剂,还会大大影响灭蚊效果;同时,强风也可能影响无人机的稳定飞行,增加操作风险。另外,绝不能在下雨、雷电等恶劣天气下作业。雷电可能对无人机造成损坏,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操作时间也很关键。在夏季,建议选择7时至9时和17时至19时这两个时段进行作业。在广东地区,这个时间段正是蚊子活动的高峰时段(各地在操作中可根据当地实际进行调整),此时灭蚊的效果最好。
飞行参数方面也有明确建议,这是保证灭蚊效果的关键。飞行速度不能超过每秒5米,若速度过快,药剂喷洒不均匀,部分区域可能药量不足,影响灭蚊效果;飞行高度一般控制在3~5米,这个高度既能确保药剂能精准到达蚊虫活动的区域,又能避免过高导致雾滴飘散范围过大。
喷洒流量建议每分钟5~6升,单位面积的用药量按照每亩2~3升来把控。还有一个重要参数是雾滴粒径(雾滴的直径),要求在10~70微米。以上是经过多次实验总结的合理用量,既能满足杀灭蚊虫的相关要求,又能避免药剂浪费和环境污染等。
健康报:在无人机灭蚊的实际作业中,还有哪些需要重点关注的安全风险和细节要求?
刘起勇:首先要注意作业区人员安全,提前做好宣传动员,避免无人机灭蚊作业过程中人员直接暴露。
同时,注意保护环境安全。在无人机灭蚊作业过程中要时刻留意,防止喷洒的药液飘洒到水源地、农田或者生态敏感区,避免对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确保飞行安全。必须严格遵守无人机飞行安全规定,这是保障作业顺利进行的基础。要定期对无人机进行检修,确保它能正常工作,同时保证药物不会泄漏,以免影响作业效果、造成污染。
最后要提前制定好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无人机故障、杀虫剂泄漏、环境污染等突发情况,明确好应急处理流程和责任分工,遇到问题及时妥善处理。
《指引》是基于现实需求,首次制定的相关技术指引。这项技术仍有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的空间。接下来,我们会结合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对《指引》进行完善,并适时发布。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健康报记者 高艳坤
编辑:管仲瑶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