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四川省邻水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当事人。林女士是一名听力残疾人,因婚后与丈夫张某矛盾不断,决意结束这段破裂的婚姻。她来到法院,打算提起诉讼解除婚姻关系,并争取儿子的抚养权。然而,在立案窗口申请立案时,由于无法口头表达诉求,她只能焦急地用手势比画、在手机上打字,与工作人员艰难沟通。
一份离婚纠纷起诉状示范文本改变了这一局面。诉讼服务人员大致弄清林女士的诉讼请求后,发现她尚未准备起诉材料,便及时向她提供了这份示范文本。表格结构简洁、要素完备,林女士一边浏览,一边依照提示勾选、填空,顺利完成了立案手续。半个小时后,她拿到了受理通知书。在调解员针对争议焦点的精准引导下,调解顺利完成。林女士用手语向工作人员表达着诚恳的谢意,她还特意竖起了大拇指。
这正是四川法院推广应用部分案件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后,听力残疾人实现诉讼“无障碍”的生动场景。传统诉讼模式下,部分残疾当事人、外籍当事人面临沟通难题,诉讼需求有时难以被法院准确捕捉。为精准回应当事人诉讼过程中的急难愁盼,2024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联合印发通知,针对11类常见多发民事案件,提供统一规范的要素式起诉状、答辩状,旨在让人民群众看得明白、用得方便,通过应用示范文本精准表达诉求、高效解决纠纷。
在天津市武清区人民法院,菲律宾籍的艾女士面对如何自行书写中文诉状一筹莫展。要素式起诉状的出现,让她仅需在示范文本上勾选填写基本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并依次补充相应材料。提交到立案窗口后,法官依托要素式起诉状迅速提取案件关键信息,快速对主体资格、管辖依据等要素进行审核,仅用10分钟便完成立案。
“这些表格能让我规范准确填写必要信息,减少了我的翻译工作量,还帮助我避免因为不熟悉中国法律遗漏诉讼请求。”艾女士感慨道。
除了让诉求得以清晰传递,更要让诉讼流程“走得顺畅”。如何进一步提质增效,让当事人诉讼的全程体验更优?
当两家中小企业因货款拖欠纠纷诉至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时,除了要厘清案件争议焦点、高效化解纠纷,如何促进双方重建商业信任、做实定分止争,更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法院依法立案后,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委托专业调解组织开展调解。两家中小企业的代理人对坐在调解室,被告代理人对照某包装公司的要素式起诉状,填写答辩状示范文本。很快,调解员对照着两份要素式诉辩状,梳理案件要素和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清单,迅速抓住了着手点。
“一是某物流科技公司是否构成恶意拖欠;二是逾期利息如何计算;三是在已逾期支付情况下,如何就欠款支付达成新的协议。”锁定争点后,调解员逐条梳理法律关系与商业情理,既向某包装公司释明某物流科技公司资金周转出现的困难,也劝导某物流科技公司拿出具体付款方案,共同着眼长远合作利益。几轮沟通磋商后,双方握手言和:原告理解被告资金周转压力,主动放弃利息;被告承诺分期还款。
调解成功后,双方企业代理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要素式诉辩状能快速呈现和精准聚焦争议焦点,使得调解过程更加高效、顺畅,更为双方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不仅实质性地化解了当下的纠纷,还为企业间的未来合作留下了空间,有助于维护和修复商业关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奥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汤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指出,这种司法实践的创新举措,凸显了司法机关在服务中小企业、稳定经济发展中的担当与作为。
更深层的实践效能,在于治本。激活“源头预防”,把治理触角延伸到纠纷发生之前,才能真正为基层自治注入持久的法治动能。
“我(对照示范文本条目)一对账,又发现了几笔遗漏货款,这样又给我找回钱了。”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人民法院法官在某批发市场社区联系点开展“送法上门”宣讲时,商户刘某通过示范文本梳理发现遗漏货款,惊喜不已;另一名商户则在填写示范文本时算清账目,取回了起诉材料——原本的纠纷无需打官司就能化解。
此前,该批发市场商户因法律知识欠缺,导致诉讼能力较为薄弱:起诉状及证据材料五花八门、诉求表达不畅;日常交易多为口头约定,缺乏书面合同,转账记录与聊天信息混杂,证据零散导致“有理说不清”。
针对这些商户的现实需求,西岗区法院将“送法上门”宣讲搬进市场所在街道的社区联系点,现场指导商户用示范文本梳理纠纷、准备材料,还围绕买卖合同纠纷要素,逐项拆解商户日常经营的法律盲区。
一段时间后,西岗区法院的法官发现,新收涉某批发市场的买卖合同纠纷数量明显下降,立案一次性通过率大幅提升。
“要素式诉辩状示范文本的改革,最核心的理念是争议焦点的前移。”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麻锦亮在今年4月举行的示范文本推广应用观摩交流现场会上表示。示范文本让原本在庭审阶段诉辩对抗过程中呈现出的矛盾焦点,前移到了立案阶段。
第一批示范文本推行后,各地法院通过“线下实体化指引﹢线上数字化赋能”协同推广,进一步简化诉讼流程、提升解纷效率。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2025年全国法院示范文本应用率以每月10%的增幅持续上升,截至6月底,全国法院起诉状示范文本应用率达72%,14个省(区、市)应用率超80%。诉讼“小作文”不断向解纷“填空题”转变,群众“写诉状难、表达诉求难”的传统困境正在被不断改写。
成效正在显现。在全国法院实践中,示范文本不仅助力综治中心化解纠纷、便利群众参与诉讼,更推动立案与审判质效一体提升;既充分保障各类群体诉讼权利、清晰呈现争议焦点,又能通过针对性调解促进双方有效沟通,让解纷再提速、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改革仍在深化。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再次就推广应用部分案件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联合印发通知,明确自2025年7月14日起在全国法院全面推广应用67类示范文本,坚持以便利群众参与诉讼、实质性化解纠纷为出发点,做深做细示范文本推广应用工作。
如今,示范文本的应用广度和实践深度不断扩展,沿着“保障诉权、提升效率、源头预防”的深化路径,正让司法为民的温度更加可感可触,让公平正义的实现变得更可及、更高效、更可持续。
来源:人民法院报·1版
见习记者:孙陈亦
见习编辑:贺晴 姚瀚|联系电话:(010)67550765|电子邮箱:fyxw@rmfyb.cn
新媒体编辑:王俏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