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恰逢周六,与同事宋君宁君相约,到偃师缑山看日出。
五点半,天蒙蒙亮,我们驱车前往。六点半到达缑山太子庙。缑山位于偃伊洛河平的一座山峰,并不算高。因四周都是平原,显得突兀挺拔巍峨壮观。东南方向绵延起伏的几道山梁依次为万安山,双龙山,嵩山,显得层次分明。日出前气温最低,天气寒冷,微风刺骨。我们不得不跑步来抵御寒冷。嵩山之巅出现几道鱼肚白,不时有几片黑云挂在天边。站在缑山山顶,四周的村庄显得格外安静,顿觉天空之高远,大地之辽阔,一股浩然之气油然而生。
嵩山的山坳里出现几道彩霞,太阳要出来了,我便目不转睛的望着那里。四周的彩霞越来越靓,越来越红,太阳悄悄的探出额头,橘红色的,一道霞光从山坳里射出来,仿佛身穿红袍的仙女伸出的纤纤玉手,招引我们看向那里。一瞬间露出小半边脸,羞红可爱的样子,仿佛小娃娃羞红的笑脸。太阳正努力地向上爬,仿佛要挣脱山坳的束缚,橘红色半圆,外边赤红,里边蛋白,仿佛刚煮熟的鸡蛋,鲜嫩发亮。太阳射出的万道霞光炫的眼睛发晕。一刹那间,太阳完全跳出了山坳,完全站上了山顶之巅。太阳发出万丈光芒,刺的人眼睛发痛。天上的云彩也变得光亮了,四周的山亮起来了,远处的树木和房屋也变得清晰可见了。
翘首眺望,远山重峦叠嶂,几处高峰连把山脉在一起。拿起望远镜,连天锋、峻极峰、达摩祖师神像背影、三皇寨几处高峰清晰可,太阳给山峰和树木镶上了一道金边,可爱极了。缑山脚下一处校园教学楼操场显得醒目,问游人,是缑山中学。恰逢两名缑山中学学生也不惧严寒,登山缑山观日出,可敬可叹。
沿着石级108个台阶,通往山顶太子庙。庙前两尊石狮威武雄壮,毛发花纹清晰可见,双眼怒目圆睁,威风凛凛,默默着守护太子殿平安。太子庙飞檐斗拱,屋脊瑞兽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两幅楹联高挂:汉武周皇寻仙来,吹笙凤鸣驾鹤去。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唐代修建的太子升仙庙早已坍塌,只剩下太子升仙碑和乾隆立的碑。现在看到的庙宇是偃师政府在原址上重新修建。
太子庙背后就是著名的武则天撰写的太子升仙碑。 可惜大门紧闭,无法亲眼目睹武则天书法真迹。只能从远处观看一瞥,拍照留念。
上网查询,大周圣历二年二月初四,75岁高龄的武则天,由洛阳去登封封禅,投赦罪金简于嵩山,归途经府店镇缑山休息,恰逢太子庙建成,感于王子晋在此得道成仙之事,遂撰写升仙太子碑记,四个月后,碑成、立于缑山山顶。
该碑由碑额、标题、序、铭、上款、下款六部分组成,碑高6.70米,盘龙首龟座,武则天亲书包括碑额在内的2129字,薛稷题写上下款33字,总字数2162字。武则天的飞白书,于点画落笔处,形成了鸟头状修饰,具有女性注重装饰美的特征,表现出了太子晋驾鹤升仙的飘逸之态,是研究飞白装饰书体的真实素材。升仙太子碑碑文,内容丰富,典故林立,显示了女皇武则天的才能,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天下女子第一书”。碑阴有随行大臣薛稷、薛曜、钟绍京等唐代书法家的墨迹。该碑是研究武周盛世的宝贵资料,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
一是该书法是武则天手迹,且碑额采用飞白书,书体采用鸟书装饰体。
二是碑阴有薛曜书法,此人乃有名的书家,武则天去登封封禅嵩山时,其常伴左右。两年后,其陪同武则天至嵩山,又一次将武皇写的《夏日游石淙诗序》书丹在石淙河摩崖上。
升仙太子碑历经1300余年风雨沧桑,依然矗立于河南偃师市缑山之巅,2006年3月30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方武则天撰文书写的巨碑,彰显著这位女皇的雄才大略,饱含著书法神韵。她开草书刊碑之先河,不失为女书之精品。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巧隐十个鸟形笔划,作为唐代飞白书遗存未几中的佼佼者而被书法界推崇。
九点半下山,在镇上喝一碗味道鲜美的牛肉汤,踏上归。这一趟观看了别具特色的冬至日出,又收获了颇丰的历史知识,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太子庙日出
缑山天文台旧址
乾隆皇帝缑山太子庙御碑
武则天撰写的太子升仙碑
碑文
唐碑大门紧闭
新建太子升仙庙
日出于嵩山之巅
日出
朝阳下的缑山中学
日出于嵩山之巅
日出
初日照高林
晨曦中的缑山中学
猴山之巅的太子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