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0.7万元进入法院代管账户的消息传来时,老戴正在车间巡查。他盯着手机短信,眼眶不禁有些发热。“执前扣划”这个新机制让压在老戴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从政策发布直至2025年7月初,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法院积极适用“执前扣划”新举措,已实际即审即执案件20余件,共计扣划金额3000余万元。
正是老戴的案件,让密云区法院解锁了“新机制”。
事情要从不久前说起。老戴作为北京某经贸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已连续数月被某管理公司拖欠的10.7万元货款压得喘不过气。
虽然深知对方面临原材料涨价、经营艰难等实际困难,但老戴自己的公司也同样要面对供应商催款、工人工资待发的窘境。如今仓库里还堆着一批价值五万多元的包装袋订单,眼看就要砸在手里,这让他心急如焚。
无奈之下,老戴来到密云法院,向法院递交了诉状,希望对方能尽快还上拖欠的货款。
承办法官王刚在接到该案后深入了解了案情经过,仔细翻阅了某管理公司的财务报表,发现某管理公司并非恶意拖欠,确实是陷入了经营困境。
首次调解,双方各执一词
经过前期的沟通,王刚将双方叫到一起,开始了第一次庭前调解。
“你看看,每次送货都有你们的签字,我们按合同办事,没有问题吧?什么都别说了,我已经申请了诉前财产保全,这事今天必须有个结果!”老戴将一叠送货单摊在桌上,语气坚定。
某管理公司委托代理人黄先生连忙摆手解释:“欠款我们承认,但您申请财产保全,封了账户让我们付款,实在不可行。我们就这一个基本户,账户封着,我们连水电费都交不了啊。”
老戴一方坚持“钱到账再解封”,而黄先生则称“不解封就没钱付”。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调解陷入僵局。
王刚看着双方激动的神情,决定先进行“背靠背”调解。小会议室里,王刚释法说理,耐心安抚双方情绪,一方面尝试让老戴与对方建立信任,另一方面又给黄先生摆事实讲道理,希望能够让某管理公司尽快还清拖欠货款,以免被列入失信名单。
调解室内的时钟滴答作响,窗外杨树的影子在墙上逐渐拉长……
“执前扣划”,破解纠纷难题
晚上八点,送走双方当事人后,王刚坐在办公室里揉着太阳穴。他突然想到了“执前扣划”这个新机制。
“执前扣划”,即在保全阶段,经双方同意,直接将保全账户中的款项扣划至法院账户,既不解除保全,又能确保款项到位。
或许这一机制能解开当前的死结!王刚越想越兴奋,立刻拨通了执行局同事的电话:“我这儿有个案子,可能得试试‘执前扣划’……”
第二天一早,王刚将双方再次约到调解室,向双方介绍起“执前扣划”的新办法:“咱们试试这个新方式,账户不解封,但钱可以先划到法院账户里。等你们确认收到货款,我们再按程序处理。”
为了打消双方的顾虑,王刚还向双方解释道:“我昨天跟银行沟通过了,只要手续齐全,当天就能完成扣划,而且根据规定,扣划的款项会单独封存,不会影响其他债务的处理。”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为原告北京某经贸公司员工来密云区法院办理收款手续。
几日后,王刚带着书记员来到银行,在柜台前仔细核对法律文书。
扣划过程比想象中顺利许多。当10.7万元进入法院代管账户的消息传来时,老戴正在车间巡查。他盯着手机短信,眼眶不禁有些发热,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二十分钟后,王刚也接到了黄先生的电话:“王法官,钱划走了,我们是不是可以正常使用账户了?”王刚笑着回应:“放心,除了这笔钱,其他资金你们正常使用。”
60天,1500元,新机制有成效
案件虽已了结,但王刚思绪万千,“‘执前扣划’不仅解决了这起个案,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了一条立审执衔接新路径。”
他翻开笔记本,上面清晰地记着几个关键数字:采用“执前扣划”,比传统执行程序节省时间约60天,为当事人节省费用约1500元。这些数据正是王刚在该起案件中适用“执前扣划”新机制后的经验与总结。王刚表示,“执前扣划”这一举措从源头上减少了生效法律文书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数量,让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更有效率。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记者:段茜茜|通讯员:丁宁 孙浩淼
编辑:段茜茜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