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文章原创,盗用追责
赵匡胤和朱元璋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开国皇帝,他们的政治智慧和领导力算一流。然而,在功成名就后处理功臣的问题上,两位皇帝的处理方式却大相径庭。赵匡胤选择了开放和包容,而朱元璋则采取了极端暴力方式。很多人有疑问,为什么朱元璋不效仿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呢?非要把名誉搞的这么臭名远扬?
我看过相关的文章,大致主要是双方功臣的阶层不一样,包括功臣的行为各不一样,其实这些因素相对次要,羊毛还出在羊身上,主要问题还在于朱元璋自己。
朱元璋出身贫苦的农民家庭,儿时连饭都吃不饱,亲眼见证父母活生生饿死,为了能有口饭吃跑去当和尚,最后寺庙也关了,走投无路下只能参加起义军。这些儿时的悲惨遭遇让朱元璋产生阴影,后面通过奋斗爬上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他深刻理解权力的意义,只有绝对掌握权力才能稳固自己的地位。因此,他称帝后对权力的掌控表现出极度的执着和控制欲,所以被西方人评为偏执狂。
朱元璋为了自己,为了家天下,为了让后代不再像他自己小时候一样悲惨,他只能杀掉所有一切有威胁的人,不管他是什么出身,低层也好,贵族也罢,统统都杀,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就连告老还乡的刘伯温也没放过,从这一点看,功臣的阶层这一点原因比较次要。
古往今来,越是底层出身的人物,通过自己的奋斗实现阶层跨越后,越是不会轻易放弃现有的地位。
比如秦朝的李斯也是如此,年轻的李斯曾看到米仓中的老鼠和厕所中的老鼠截然不同的命运,为了能成为“米仓中的老鼠”激发他从小吏成为大秦帝国的丞相,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不惜杀掉昔日同窗韩非子。后来李斯又担心自己的荣华地位被取代,联合奸臣赵高发动轿诏杀死扶苏。这些其实都是害怕地位不保,最后也丧命于赵高之手,这就是一个极端利己者的得与失。
显然,后来的朱元璋也是一样。据说他还任命刘伯温斩尽天下的龙脉,目的就是让朱家天下永传后世。
而赵匡胤出身武将世家,凭借自己的战功一路高升,柴荣去世后,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成为北宋开国皇帝,那些守卫京城的禁军将领都是赵匡胤的麾下,比如王审琦、石守信、刘守忠、刘廷让、杨光义、刘庆义、韩重赟、王政忠等人。这些人基本都是赵匡胤的结拜兄弟,情义较为深重,赵匡胤为了收回兵权,把自己的想法跟这些将领说了,他们也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最后纷纷主动放弃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