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写文案经常面临一个难点,就是怎么把文案写得“不一样”一点,尤其当产品很普通,策略很常规,诉求很平实,但到了文案这一步人们就会要求“眼前一亮”,文案自己时常也会pua自己,追求把文案写对的同时又不那么常规和普通。
我们习惯将这种常规诉求非常规化的表达,叫做文案的“异化”,就是通过一些遣词造句的处理,给人一种陌生感,从而显得不那么平淡,不过目即忘,给人多留下一点印象,以提升文案的传播效果,让不懂行的人觉得这个文案很特别,让懂行的人知道你花了心思。
文案表达的“异化”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我们今天选取一种比较容易上手的方法讨论一下,这个方法叫做“动词错配”。
常规的名词和动词搭配我们习以为常,而人类本能会忽略那些常见的东西,因为他们代表着安全(可以无视)、无聊(没有兴趣)。
比如“春天过去夏天来临”,“春天+过去”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名词+动词组合,所以本能的会忽略。
如果改为「夏天推翻了春天的政权」,会不会就让人瞪大了眼。
“推翻”和“春天”是完全不搭界的组合,但细品又非常形象——火热的夏天扑面而来,气温骤升,蝉鸣大噪,人们统统换上了夏装,这种剧烈变化,不就是一种对春天的“推翻”吗?
这种打破汉语常规用法,但又符合人们认知习惯的动词用法,就是我们所说的“动词错配”。
上面这句文案来自李欣频为诚品书店写的《夏季上新》,完整版如下:
《夏季上新》
“迷你裙在艳阳下示威,凉鞋在鞋架上联署完毕;
泳衣主张解散毛衣,衣柜要求全面改选;
有心人士借着流行的线路之争,发起品牌的阶级革命;
防晒油则忙着制定夏季革新时间表。
999项新品在西门町前集会游行,
夏天在五月二十日,推翻了春天的政权。”
这段文案里大量使用了“动词错配”:
【迷你裙】在艳阳下【示威】,【凉鞋】在鞋架上【联署】完毕
【泳衣主】张【解散】毛衣,【衣柜】要求全面【改选】
有心人士借着【流行】的【线路之争】,发起【品牌】的【阶级革命】
【防晒油】则忙着【制定】夏季革新时间表
【999项新品】在西门町前【集会游行】
【夏天】在五月二十日,【推翻】了春天的政权。
可以看出来这里是把“春夏之交替换夏装”这件事用政治新闻场景下的语境来写,有可能是呼应了当时的政治动向,有蹭热点的味道,而放到今天来看,这种错配产生的生动感依然强烈。
有的人可能也发现了,所谓的“动词错配”,从修辞角度来说其实也是一种「比拟修辞」。
所谓“比拟修辞”,就是用原本形容A的动词来形容B,具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把形容人的动词来形容物叫“拟人”,二把形容甲物的动词用来形容乙物叫做“拟物”。
比拟修辞这种打破常规语言习惯的方式,很容易让文案产生一种新鲜感,同时也可以将事物写的更加具体形象,让文案变得鲜活生动。
比如李志那首很有名的《米店》里有句歌词:
窗外的人们匆匆忙忙
把眼光丢在潮湿的路上
你的舞步划过空空的房间
时光就变成了烟
——《米店》
「把眼光丢在潮湿的路上」无形的「眼光」和动词「丢」错配在一起,把眼光当做一个物件来写,可以被“丢”在路上,打破了惯常的用法,但细品却非常有洞察——匆匆赶路的人们根本无心观察周遭事物,只是默默低头看路,把眼光“丢”在地上,把赶路者的淡漠写得非常形象。
从用词角度来讲是「动词错配」,从修辞角度来讲是「比拟修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分享的让文案变得不同的文案写法。
具体如何来写这种“动词错配”的文案?
A.一方面是发挥想象力,尝试在各种类别中跨界“配错”。
像程鸿蔚老师给万科写过一个获奖的系列文案,其中有一句:
「谁让这流动的人生,有了甘心凝固的理由」
把无形的人生当做“流水”来写,错配动词“流动”和“凝固”,讲了主人公从天南海北全球旅居,到最后在这里钟情和定居的故事,此前的肆意流淌与之后的钟情固守的对比,在这种错配下就显得更形象更有张力。
还有抖音舒老师页分享过一句文案叫「现宰的胡萝卜」
个人认为这句很妙,要体现胡萝卜的新鲜程度,单说新和鲜似乎讲不出新意,自然也讲不到人们心里,这里跨界到畜牧业,错配了一个词“现宰”,就让人瞬间理解,因为平时我们讲肉质新鲜,都习惯讲“现宰”,这里错配一下用来讲胡萝卜也未尝不可,不仅意思到位,而且带来一种新鲜感让人印象深刻。
B.另一方面,除了上述这种依靠灵光一现的方式,还可以找一些参考对象。
比如前文李欣频的文案,就是让“服装促销”借用了“政治新闻”场景下的语境,我们在写文案的时候也可以考虑这种借用一些特殊的场景语境,尤其是一些时下的热点。
举个例子,就是当时武汉口罩时期解封时,我发过一组讲武汉美食的海报文案,当时就是把食物结合了“口罩时期”的场景语境。
四季美汤包:
一口咬破,汤汁宣布解封。
用武汉美食错配当时的热点词“解封”呼应了彼时彼刻的情境,也把一口咬下汤汁肆意喷薄的感觉写的很具体。
之前还写过一组旅游文案,那会儿也是社交媒体传播的话题比较热,所以文案就把旅游景点和社交媒体的一些特点结合。
香格里拉普达措公园:
白云把蓝天置顶
长尾雀给黑颈鹤留言
风转发了矢车菊的种子
满山的杜鹃花正在刷屏
你却还在刷手机?
再比如这句KFC的月末海报文案,把劝人们春天出游的主张,用寄快递场景下的语境来表达。
把自己打包带走吧,像一份礼物,寄给春天的山。
——KFC
不是让自己“走”向春天的山,那样感觉很累很不情愿,把自己“寄”给春天的山,就写出了一种轻盈愉悦的松弛感。
再者,如果找不准如何找到那种既新鲜又合适的错配动词,也可以尝试从前后句“借词”。
比如小诗人姜二嫚7岁时写的《灯》
灯
姜二嫚|七岁
灯把黑夜
烫了一个洞
“黑夜”和动词“烫”错配在一起,是因为前文的灯,从“灯”哪里借了一个动词“烫”,不说把黑夜照亮一点,而是把黑夜烫出一个洞,既不可思议又合情合理,文字的张力就有了。
还有一句地产广告常用的文案:
先种3万㎡的树林,再种房子。
前文楼盘园林种树这个很常规,而后文借了一个动词“种”搭配房子,这个就很新鲜,呼应了前文,同时也体现了楼盘良好的生态环境,房子就像是在园林里种出来的。
今年小米手机《父亲节》的长文案里有一句是这么写的:
等一等我来帮你 把灰尘和那根白头发
还有高大 厚重 隐忍 坚强 伟大这些词 从肩膀上掸一掸
前文把灰尘和白头发掸一掸很正常,后文借用动词“掸”,来搭配“高大 厚重 隐忍 坚强 伟大”,既前后对应,同时也十分生动形象,用了一个很灵动的动词“掸一掸”,似乎在这一刻,这些父亲背负的标签都不再沉重,文案有种举重若轻的感觉。
▼
这就是「动词错配」的文案写法,一方面可以去多尝试跨界找词,找到那个新鲜又合理的新搭配;或者也可以去利用一些参考对象,从时下流行的场景语境里找,从前后的句子里找。
写文案的过程,常常是偶尔灵感迸发一击即中,多数时候还是一个花时间找词的过程,找到100个词,可能99个都不搭,等到最后一个才完美适配,成就了一句绝佳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