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我国义务教育实现了基本均衡,如今,正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在乡村教育“保基本、补短板、提质量”的过程中,学生全面发展必然是现代乡村教育的应有之义,现代社会发展也要求学生在智力、情感、社交、身体、道德、创造力等多方面都有均衡而充分的成长。要想让乡村学生也能得到全面发展,需要从提供个性化支持、重视多维目标、建立支持体系等方面入手。
提供个性化支持
让每个乡村学生都有成长的机会
乡村教育发展要强化精准识别、动态跟踪与分类支持,在关注个性差异的基础上,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少地方通过家访、学情分析甚至AI等技术来识别学生的个性需求,为他们建立“一生一袋”成长档案,长期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状况、帮扶记录等,并针对学生的需求制定个性化成长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分层分类教学支持也成为不少乡村学校的标配,比如通过设计分层练习题(A/B/C类)与面批面改等方式,帮助不同学习层次的乡村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快速成长;实施专递课堂与双师模式,利用“双师课堂”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城市教师远程授课,乡村教师辅助答疑,增强互动性;一些地方还为留守儿童、特殊儿童等群体提供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系统支持,让所有学生都有成长的机会与空间;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弱化“唯分数论”,纳入团队协作、实践成果等指标,让每个乡村学生都能感受到尊重、进步与快乐。
重视多维目标
让乡村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乡村教育发展需立足“乡土根脉”,通过课程重构、资源整合、文化浸润等方式,将劣势转化为特色优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夯实全面发展基础,如编制“规范+特色”的课程方案,将乡土文化、劳动实践等融入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探索分层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并利用广阔的乡村空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探索户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有效性;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咨询室并开展专题课程,通过专题课、心理评测、个体咨询等方式构建心理健康防护体系,满足学生心理健康需求;强化德育与品格教育,通过课堂明辨、实践体验、家校社联动等环节,培养学生责任感与道德观,帮助其塑造健全人格;注重理论与实践融合,借助校外劳动基地,组织实施农事体验、养殖管护等课程,让学生在劳动中感悟实践的意义与价值。
建立支持体系
为乡村学生提供全方位托举
学生发展既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支持,他们自身也需要融入学校与社会。要实现乡村儿童的全面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形成“人人、时时、处处”参与的育人生态。政府层面,可以通过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为协同育人提供基本支撑,如有些地方由政府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立责任体系,家庭、学校、社会各司其职;强化家校协同和互动,通过线上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引导家长更多地参与学生的教育过程,也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后有更强的连接,一些地方探索由教师担任留守儿童“代理家长”,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教育融入乡村社区,如一些地区利用当地社区的非遗等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开设劳动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也让学校与乡村社区的关系更紧密;以活动连接学校、家庭、社会,如开展亲子共读、劳动体验等活动,或通过积分制、荣誉评选等,选出“阅读达人”等,增强学生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导入社会资源推动学校教育发展,学校可以和企业等社会组织建立联系,后者可为学生提供资助、实践岗位等支持。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乡村教育,打破了单一的经济援助与知识扩充模式,它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乡村学生的个性与成长,为他们设定全方面的发展目标,也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支持体系,是一个可持续、协同的发展模式,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乡村学生的成才梦想,实现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目标。
(本刊编辑部)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7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