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
今年4月24日
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
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升空55周年的纪念日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
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55年前,“东方红一号”在海淀诞生;今天,海淀是北京市“南箭北星”产业布局中“北星”主要承载区。从“东方红一号”诞生,到商业航天蓬勃发展,这片创新创造的热土乘风破浪、逐梦前行,奔赴“星”辰大“海”。
15处地标:见证伟大历史功勋
北京第九研究所,是中国核武器科技事业的发源地;曾位于中关村北一条的原子能研究所,是“共和国科学第一楼”;新街口23号,是中国核试验基地马兰基地在北京的办事处;塔院1号院,是原子弹、氢弹开拓者居住地……
海淀不仅是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诞生地
也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起点、
导弹事业的发源地
“两弹一星”在海淀主题展的
一张海淀地图上
与“两弹一星”事业相关的地标有15处
这片土地见证了“两弹一星”发展历程
孕育出科学家奉献精神
2024年11月18日,“两弹一星”在海淀主题展在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正式揭幕。在这里,可以看到“东方红一号”卫星、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和“东风一号”火箭模型。300余张珍贵图片、100余件展品,展示了“两弹一星”与海淀区的深厚渊源,讲述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众多参与“两弹一星”伟大事业人物的奋斗历程。
在新中国的光辉历程中,“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23位“两弹一星”功勋成为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拼搏奋进的光辉榜样,他们中有22位曾在海淀工作生活。
海淀参与了“两弹一星”的创业史
这段历史也孕育并形成了
勇于担当、科技报国的
海淀城市精神品格
为海淀发展奠定了
深厚的人才、科技基础
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北星”闪耀:商业航天迎来腾飞
▲由海淀企业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建设运营的“天启星座”29星-32星,搭载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陈昊杰/摄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今天的海淀,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摇篮、北京市“南箭北星”产业布局中“北星”主要承载区,不仅有一半以上的航天院士、专家,还汇聚了航天科技、科工等“国家队”的领军企业和科研机构,形成了强大的航天产业集群。
▲“四维高景一号”03、04星传回影像:巴西利亚国际机场
产业链环节齐全,集聚效应明显,构建了卫星导航、地理信息和遥感三大细分领域的全产业链,凸显了海淀商业航天的突出优势。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以航天城为中心,北斗星通、航天宏图、国电高科、微纳星空、天链测控、航天驭星等一批商业航天领军企业,星光灿烂、不断突破,推动海淀商业航天蓬勃发展。
2024年全国两会上
“商业航天”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成为积极打造的新增长引擎之一
海淀商业航天
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
开启了全新的发展篇章
就在这一年,市、区扶持政策相继推出。2024年1月24日,《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发布,提出构建形成“南箭北星、两核多园、津冀联动”的发展格局,打造空天信息和星箭终端千亿级产业聚集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关于“北星”部分,明确“加快建设‘北星’产业聚集区,重点聚焦卫星研制、星座运营以及空天信息应用。海淀区加快实施中关村科学城‘星谷’计划,打造空天信息产业创新引领区。”
为抢抓商业航天发展战略机遇,落实“南箭北星”的战略布局,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2024年4月,《海淀区建设商业航天创新高地行动计划(2024-2028年)》发布,围绕卫星制造到时空信息应用的全产业链条,不断做优做强空天信息产业优势长板,加快打造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到2028年,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航天创新高地,成为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力量。在卫星星座设计、先进有效载荷、关键部组件等环节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涌现一批原始创新成果,部署一批具有商业价值的高质量星座。
接着,北京市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产业投资基金落地,成立星辰未来空间技术研究院,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牵头组建商业航天创新中心。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发射68次,入轨航天器257颗。其中,有37颗卫星来自海淀企业,更有大量由海淀企业研制的卫星载荷参与运行。截至2024年12月底,海淀区共有商业航天领域企业及机构近200家,其中,头部企业占全国四分之一;在轨运营商业卫星占据国内近三分之一,上市公司10家,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4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全市占比80%以上。
产业协同:加快实现全面领跑
探索浩瀚宇宙
发展航天事业
建设航天强国
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企业供图
2025年,聚焦产业协同,做大商业航天产业集群,紧抓大规模星座建设运营契机,积极服务和融入卫星组网布局,完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为海淀商业航天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
2025年海淀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促进卫星小镇产业集聚,前瞻布局算力星座,谋划搭建抗辐照测试平台,支持空天信息产业园建设,与延庆区探索开展低空经济创新链、产业链合作。
▲企业供图
锚定目标、乘势而上,海淀区正加快空天信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企业协同联动,推动人工智能资源优势赋能卫星制造、卫星配套、卫星组网、卫星运营、“通导遥”应用等核心环节,加快实现空天信息科技领域全面领跑;加快打造产业集群,用好用足“四区”政策叠加优势,持续深化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汇聚相关领域企业、人才,打造国际一流的开放创新生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航天创新高地,培育挖掘头部企业,集聚领军人才,服务保障空天信息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扎根海淀发展。
“两弹一星”的辉煌业绩和伟大精神
永远书写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两弹一星”事业
滋养着海淀生生不息、铸就辉煌
今天
中国航天事业阔步前行
海淀商业航天赓续传承
“两弹一星”精神
勇攀高峰 一往无前
记者:倪恒虎
编辑:关镓萍
图片来源于往期报道
推荐 · 阅读